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想通过书画市场的新常态、新逻辑、新跨越,也就是书画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来折射金融文化的市场化. 中国艺术品市场总量官方统计数据是2000亿,其中书画产业占了60%.书画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它的最大特征是个体化,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方面,这一点很有共性,上游的生产者主要是个体,下游的消费者主要也是个体.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阳明心学作为其中的精华,是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宁波作为阳明故里,一直注重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行"知行合一",挖掘阳明文化内涵,实践文化创新,助力"名城名都"建设。作为一所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高校,宁波财经学院近年来全面践行阳明文化,以建设高校特色文化平台——"阳明讲堂"为核心,深化阳明文化探索,推行产、学、研合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人画"文人画"顾名思义是文人所作的画,它是一种比起严格的技法和体裁更追求画外功夫的诗意创作,文人想通过这种诗意的表达来抒发他们的思想、情趣、品位和文化意蕴。中国文人画的起始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远在唐宋之前便已盛行,而它的鼎盛可说是在中国院体画最受追捧的唐和北宋时期。其实中国古代文人作画并不以绘画技术的精湛为目的,更没把书画当作"正事"。他们把绘画看作是一种闲情逸致,闲来挥洒情思,有时甚至觉得画得太精是一种"俗"。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如何正确传承传统文化.第一,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因而它并没有过时.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和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第二,我们在处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时,要克服两种倾向;第三,目前对于中华文化的宣传存在着误区,应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传承和弘扬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依法治国进行思考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认识文化传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上,有两个关键之处需要澄清:一是对传统特性的认识,二是对"法"的认识。通过对这两点的澄清,可以发现文化传承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紧密关联。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自于对传统的认同,通过文化的传承塑造新的传统,可以提升文化自信,而将法治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新的传统的一个标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传承中国文化,也离不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达斡尔族"波依阔"运动的历史文化渊源,分析了"波依阔"所涵盖的达斡尔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传承了唐代的优秀文化;注重对抗和竞争;一般比赛没有裁判,以道德为准绳;不抛弃、不放弃的民族精神;承载和促进其他民族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7.
《当代陕西》2011,(5):62-62
中国西部名流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立于2000年.由当代文化名流组织发起.旨在弘扬国学,传承先贤绝学.聚集书画精英.达到文以载道、艺以励志,为中华文化事业做贡献的功用。中心以网站和报刊为主要阵地。组织书画大家开展文化推介、  相似文献   

8.
<正>要注重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闻认为,传承红色基因要注重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文化传承下去的内在要求。一是抢救性地做好"老"的文章。因为一些革命文化再不挖掘可能就看不到、摸不着了。二是做好"新"的文章。用更富有时代性的新话语、新形式、  相似文献   

9.
东巴文化集纳西族传统文化之大成,是纳西族古文化的主干部分。它在纳西族历史上传承的时间久远,既有文化典籍,如三大史诗传承悠久;又有民族文字,突破了“六书”造字方式。因此,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民族精神等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木雕艺术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民间对"美"的共性,它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木雕是一种造型艺术,它是创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思想的表达、倾诉的一种方式。平时市场因素决定了木雕的创作题材,因此上其作品常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俗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笔者认为:木雕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艺术,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观赏性和体现时代特点,即: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拓和创新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正>古朴典雅、端庄大方是它的灵魂;温润如玉、铜口铁足是它的表象;做工精细、浑然天成、包罗万象是它的根本,这就是钧瓷大师任星航眼中的钧瓷。他说:"世界上称我们中国为陶瓷王国,可以说陶瓷王国里的皇冠在中国,而被称为这个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钧瓷则当之无愧。钧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文化,精神中的精神,展现出对华夏文明最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王磊 《魅力中国》2011,(11):264-264
汉字作为汉语中最基本的文字符号,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汉字及其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影响与启迪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去研究和认识它,从而充分发掘其中包含的中国哲学,更深入地利用汉字进行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程度严重,大量自然村消失,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村落,民族村落的减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促进了对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的保护,从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特色村的保护与发展,促进了鄂伦春族民族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阴秀文 《走向世界》2011,(18):68-69
儒家文化是最光辉的文化。它不但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书画仅是儒家文化的一方面。我们要相互结合,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张子良  相似文献   

15.
韩海燕 《走向世界》2013,(29):54-57
<正>中国5000年璀璨的文明以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为人们所认可,在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成为中国优秀文化汇总中又一亮丽的瑰宝。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  相似文献   

16.
王哲 《中国报道》2014,(7):98-99
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去年,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一时间,全社会汉字听写风潮涌起,很多国人甚至全家总动员"研究"汉字。"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话不仅是这个节目的宣传语,也道出了近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及中国文字传承的危机感。  相似文献   

17.
李晓郁 《魅力中国》2013,(31):296-296
汉语言文字千百年来不断传承,是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独特的发音、词序使得在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众不同、富于无穷的想象空间与广阔的意境,且有无限的升华高度。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是中国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源泉和推动力,了解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邰思 《理论观察》2013,(7):72-74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为人们提供了公平竞争入仕做官的平台。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英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对科举制度的传承。也有对它的超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举制度是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历史渊源,而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又是对科举制的升华,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对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进行梳理,重点阐述了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中国科举制度的传承与超越,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50年来,雷锋精神随着时代变迁,其内涵在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它的时代意义和特征也在不断的彰显。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掌握和理解它的内涵和特征,实行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雷锋精神学习与弘扬的常态化,切实把它作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运河文化是淮安代表性文化。因运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种类繁杂。它体现了淮安的文化底蕴的深厚。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开发利用。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显然不够。通过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问题的寻找应对举措的阐述,引起地域上的人们的深思、慎行,从意识上、从机制上进一步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