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经济地理》2021,41(9):225-231
乡村旅游地发展影响因素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文章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吸引物、旅游区位、外资注入、区域经济和网络平台为前因变量,探索其中符合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理论逻辑的前因条件组合,并建立与被解释变量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单因素分析中,旅游区位和网络平台可视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所有单变量因素均不能构成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充分必要条件。(2)5个变量共产生32种条件组合,满足条件的组合路径共4条。(3)前因条件构型的一致性指标均大于理论阈值0.8,4组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充分条件组合,总体覆盖率为0.909091,能够很好地解释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组合。(4)在路径组合中,网络平台和旅游区位是在不同要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要素,其二者共同出现并且与区域经济组合的路径显示出最高的原始覆盖率。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21,41(4):166-173
以苏州为案例地,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城市旅游政策制定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国家旅游政策、组织/领导变更、东道主意见、土地政策变更、文化政策变更、旅游舆情危机,与公共安全危机形成的128种组合中,有6个充分性条件组合路径能够影响政策变迁;(2)单因素中的国家旅游政策、东道主意见、公共舆论危机的一致性较高,但都不能构成政策变迁的充分条件;(3)国家旅游政策显示为市级旅游政策变迁的单因素唯一必要条件,也在路径组合中频率最高;(4)东道主意见和旅游舆情危机以单独或组合的方式出现在全部路径组合中,当二者共同作用时产生了最高解释力路径;(5)本地土地与文化政策成为重要动力。研究揭示出,虽然"自上而下"的政治压力是城市旅游政策出台的基本动力,但其无法单独发挥作用,当下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的"自下而上"的民意成为政府政策出台的新动力。同时,国家政策与本地实践的结合也是城市旅游政策变迁的路径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城市非旅游要素对城市旅游影响的研究主题,选择游客感知视角,以优秀旅游城市长沙作为研究区域和500份国内游客的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来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游客的城市非旅游要素感知与满意度、忠诚度之间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游客城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913;(2)城市旅游的游客满意对游客忠诚的影响路径系数为1.121;(3)城市非旅游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路径系数均值为0.9498,而城市旅游感知的影响路径系数均值为0.8765。结果表明:(1)城市非旅游要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但对游客忠诚度没有直接影响;(2)城市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具有重大影响,比城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更加显著;(3)城市旅游中,游客的非旅游要素感知比旅游要素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因此,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管理中应该特别重视游客对城市非旅游要素的感知和游客满意度的提高,以有效增强游客的城市旅游忠诚度。  相似文献   

4.
叶洋洋  唐代剑 《经济地理》2019,39(4):232-240
现代游憩商业街是文、旅、商融合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城市的窗口。文章探讨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构成,以杭州市延安路为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影响游客与居民对现代游憩商业街满意评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延安路的客源以中、青年白领、蓝领及学生为主,呈现年轻化态势;②现代游憩商业街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包含6个影响因子,即商业、交通、景观、休闲、设施、文化—服务因素,游客与居民对各因素的满意评价不尽相同;③6个因子对总体满意及游客和居民双方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商业因素影响最大,且居民满意更受文化—服务因素影响,而游客满意则更受景观因素影响;④经IPA分析,对比得出游客与居民双方感知下需改进及提升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崔维军  罗玉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30(11):119-123,155
城市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发展"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居民广泛参与和行动。气候变化风险的认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否会影响其出行方式,促进其低碳出行呢?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其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对出行方式没有积极影响;(2)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主要受性别(X1)、年龄(X3)、家庭平均月收入(X5)、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居住地与目的地的距离(X10)因素影响,其中居住地距最近公共交通设施的距离(X9)影响最大。此研究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城市、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延超  吴昕阳 《经济地理》2019,39(2):232-240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游客满意度的网络关注度成为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范围,以"游客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对目前我国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全国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指数总体上呈波动态势,且每年4~5月、12~1月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较为明显,差异显著。同时,全国各地区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呈现东西中地区差异减少的态势。值得关注的是,游客满意度网络关注度的区域差异巨大,但整体上呈现差异缓慢减少的趋势,这有助于经营者和监管者以游客为导向,提升游客满意程度,从供给侧层面重视需求侧诉求,形成供需联动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7.
罗艳菊 《经济地理》2006,26(4):698-701
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不同利用水平下游客的拥挤感知与游憩利用影响的感知差异,并探讨了其对游客总体满意度的作用,主要研究结论为:①在利用水平高的游憩环境中,游客对各种游憩利用影响的感知显著高于利用水平低的游憩环境;②游客对某些游憩影响较为敏感,但它们并不一定影响其总体满意度;③对游客总体满意度产生作用的主要为“环境”与“设施”因素,在高利用水平环境中,拥挤感知也会对游客满意度产生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众点评网北京7家5A景区15 000余条游客评论数据,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三重过程,本研究发现了影响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35项主要因素,构建了由"出游期望—出游方式—核心吸引物体验—配套服务体验—游后评价"5个维度构成的文化遗产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揭示了核心吸引物体验和配套服务体验是最核心的两项影响因素,并从游客视角探讨了文化遗产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咸宁温泉游客为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温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温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因素主要由温泉旅游环境形象、服务设施形象和产品形象及功能形象等四大因子构成,且形象感知因素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的形象感知因素对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地形象和感知质量对游客未来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式方法,以杭州国际游客为抽样总体,对“目的地形象→游客感知质量→游客满意度→游客未来行为意图”的影响路径进行检验,得出与以往研究并不完全一致的结论:目的地形象对游客感知质量有直接影响,并通过游客感知质量对游客满意度及未来行为意图产生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则对游客未来行为意图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上研究结论体现出中国旅游情境下形象理论变异性,也对杭州国际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五化"协同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交通结构的"低碳化"转向已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这取决于居民出行方式的转变。通过实测和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研究区域道路环境数据和居民出行特征与方式选择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5个道路环境因子,并构建道路环境因子、居民出行特征与居民出行方式间的多项Logit模型,以探讨道路环境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建筑高度因子和绿化覆盖率因子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有较大影响,随着建筑高度的提升,选择步行的概率显著提高,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的概率显著下降;随着绿化覆盖率的提高,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水平显著提高,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的概率显著下降;建筑高度因子代表着土地利用强度,绿化覆盖率因子更多是反映了道路等级和道路绿化的年限。  相似文献   

12.
以伊犁河谷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伊犁河谷2005—2018年的旅游生态安全指数进行评估,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进行动态预警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伊犁河谷旅游生态安全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警度大致沿着"重警—中警—轻警"路径提升;(2)各子系统的旅游生态安全指数波动频率有所差异,但总体都呈上升态势;(3)影响伊犁河谷旅游生态安全指数的主要因素有游客密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A级景区数量、人均GDP、旅游从业人数;(4)按照当前发展态势,预计伊犁河谷警情将在2021—2023年转变为"无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入境游客作为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消费者与体验者,其对目的地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对准确把握区域旅游供给情况,及促进区域旅游供给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旅游系统理论、游客感知理论,采用西安市2013年与2015年入境游客的一手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入境游客结构方程感知模型,对入境游客目的地供给感知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供给的感知评价整体上持认同态度,旅游供给指标路径系数均在0.6以上;(2)入境游客对西安旅游信息与营销、旅游餐饮住宿与城市人文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强,路径系数均保持在0.7以上,对城市自然环境因子感知程度最弱,路径系数保持在0.5左右,旅游安全因子上升程度最大,提高了0.16;(3)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与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入境游客目的地旅游供给感知满意度对重游意愿的影响值为0.357、0.226。研究结果对把握入境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加深对西安市旅游供给结构的认识,以及实施旅游供给侧改革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济地理》2021,41(5):232-240
基于ABC态度模型,构建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结构关系模型,以野溪铺村和锡福村为案例地,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符合ABC态度模型,是认知—情感—行为序列的连续过程。(2)影响因素分四个方面:在直接影响因素中,感知价值、旅游涉入、品牌体验、品牌个性及满意度均对游客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间接影响因素中,感知价值、旅游涉入、品牌个性、品牌体验等均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品牌体验、满意度在品牌个性对忠诚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得以证实;在总效应中,满意度对忠诚度影响最大(0.465),对品牌体验影响最小(0.185);在二维影响因素中,情感价值和成本价值、自我表现性、真诚的和关爱的、行为体验因子对忠诚度正向影响更为显著。(3)作用机制方面,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相互作用及二者对忠诚度的影响构成乡村民宿旅游地游客忠诚度推力机制和拉力机制,态度认知成分通过情感成分影响行为成分构成忠诚度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建英  谢朝武  陈帅 《经济地理》2019,39(6):223-231
智慧旅游设施布局是景区智慧旅游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决策问题,科学合理的布局有助于减少建设和管理成本、提高服务和运作效率以及提升游客旅游便利和满意度感知。文章在便利性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定义旅游便利性的结构维度,提出景区(点)便利、服务便利、功能便利和交通便利的旅游便利性理论框架,并在对"步行性指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便利性指数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智慧旅游设施布局的操作步骤包括:确定布局候选区域→面向旅游者开展便利性认知调查→计算候选布局区域的便利性指数→确定智慧旅游设施的布局结构。基于泉州古城的案例分析表明,旅游便利性的理论框架和指数模型可为智慧旅游设施布局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也可为旅游部门和景区合理配置资源及节省开支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olow模型,建立了一个包含能源变量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能源商品的进口及其相对价格等因素纳入理论分析框架。论证了在开放条件下,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在存在能源进口时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环境对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以中国内地部分省市数据为研究样本,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研究不同区域创新环境影响风电产业创新质量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组合。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环境中单一条件对风电产业创新质量影响较弱,而不同条件变量组合对风电产业创新质量提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实证分析表明,存在两种影响风电产业创新质量的不同路径,且两种路径的核心条件均为市场发育程度、研发环境和政府支持,经济基础环境相较于产业结构具有更强的辅助作用。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育功能作为城市公园功能组成的重要部分,随着 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城市公园环境教育的地位日益凸 显。为探究城市公园环境教育评估、游客参与以及解说满意度 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福州 市晋安公园为例,在对294位游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结 构方程验证。结果表明:1)修正后的模型中,建立关系指标 与游客参与相关性最强,有形性对解说满意度的影响最大,认 知层面最能反映环境教育评估;2)游客参与对解说满意度具 有显著正向影响,解说满意度对环境教育评估存在显著正向影 响,游客参与对环境教育评估有显著正向影响;未来公园在进 行环境教育功能提升时,应当将游客参与度以及解说系统满意 度纳入考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军  于昭  贾雨田 《经济地理》2019,39(12):70-79
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镇区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水平有序logit模型(Meologit),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9个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范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城乡消费空间的新型城镇等级结构。研究发现:①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到县市联系加强,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跳跃性圈层结构,镇域和市域范围占比高,呈现与中心地距离递减规律不一样的新趋势;②地理区位和道路条件等因素的重要性在下降,家庭收入、机动车拥有水平和家庭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③公交便利性将扩大居民购物出行范围;④较高的镇区商业服务水平,将强化居民本地化购物出行。基于以上发现,对城乡交通和商业等级布局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解海燕 《经贸实践》2016,(2):313-314
随着: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自行车替代私家轿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张家港作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先行城市,稳步发展公共自行车事业,使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破解了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让"低碳出行、绿色生活"随着车轮跑遍市区的大街小巷,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目前张家港公共自行车的现状和市民对此项服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被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