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民事诉讼法》大修的最大亮点是公益诉讼制度的写入,根据修改后民诉法中该制度的规定,为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资格不再限定为与案件有实体利害关系的人。从立法角度而言,其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表明我国立法已经承认公益诉讼适格当事人的扩张。但根据该制度的规定,仅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有诉讼主体资格,而并没有向其他诉讼主体,如个人和其他组织放开。笔者认为,国家不应对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限制过多,而应允许为维护社会公益的个人和其他组织成为适格的公益诉讼主体。  相似文献   

2.
原告主体资格的法律确认是环境公益诉讼的起点。我国现行立法虽已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但没有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结合国外的若干种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模式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我国宜构建以环境行政机关为主、环保NGO为辅的原告二元主体资格模式,同时辅之以行政救济优先、扶持环保NGO成长、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诉讼成本保障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3.
民事公益诉讼是任何个人、组织以及特定国家机关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与传统的民事诉讼相比,在诉讼目的、起诉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区别。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决定了其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的优势,且诉讼担当、诉讼信托的引入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团体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制度构建中,需要在主体资格、案件范围、判决效力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是否应该享有民事行政诉讼权,是近年来立法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面.从国外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我国对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的立法规定层面,探讨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法理基础,并分析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中的地位、民事行政诉讼权的范围等,可进一步明确我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权.  相似文献   

5.
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应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的权利,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为主,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人们对公益诉讼的关注度也显著加强。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的频繁出现,公共利益遭受严重损害,使人们对公益诉讼的认识变得急迫,也对哪些主体能够提起公益诉讼,自身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利保护公共利益感到疑惑。本文将试从公益诉讼的概念,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原告以及如何促进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等方面阐述公益诉讼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佳鸿 《大众商务》2010,(16):313-313
公益诉讼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的司法活动。本文在讨论公益诉讼时认为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是同义语,仅论证民事公益诉讼的合理性,而不涉及公益诉讼其他划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公益诉讼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授权,就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处理违法的司法活动.本文在讨论公益诉讼时认为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是同义语,仅论证民事公益诉讼的合理性,而不涉及公益诉讼其他划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鉴于特定立法背景与当时的诉讼理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赋予公益诉讼以应有地位,当下之势,民事诉讼立法增设民事公益诉讼已成必要之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民事公益诉讼尚存障碍,在法理上亦有与传统理论相抵牾之处。本文力图结合本国检察机关之特有地位,提出应以检察机关作为民事公益诉讼之启动主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公民作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现状及其困境谈起,对公民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作为原告的依据做了必要分析,也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如何对公民的诉讼主体资格的具体建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作为与不作为提起的诉讼也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使得各种"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大都被法院以起诉人与案件具体行政行为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由而驳回起诉或不予受理,因此如何确认行政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就成了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民事公诉是检察机关创新检察监督理念,维护社会公益的新模式。由于检察机关特殊的法律地位,对其能否提起民事公诉,如何运作等问题在学界仍颇有争议。理论研究与制度构建的缺失,也使得实务中的探索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机制应有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带来了公权滥用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的理论基础、地位、原则、程序的特殊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检察监督仅规定检察机关可以抗诉的方式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检察监督,实际上使检察监督虚置化和民事公诉缺失化.近些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环境污染等公害行为时常发生,使得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经常遭受损害.实践中迫切要求有一个主张权利的诉讼主体代表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提起民事诉讼,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因此,我国应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  相似文献   

14.
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适格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借鉴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有关理论和制度,在分析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及我国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现状的基础上,对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支撑、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一定的阐述。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既是必须的,也是有其法律依据的。  相似文献   

15.
证券领域的违法行为兼具损害公益和私益的双重后果,证券公益诉讼的出场能够弥合既有"私人救济"与"公共执法"治理路径的缺陷,但由于缺乏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证券公益诉讼是否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构有待探索.为全面解决证券公益损害问题,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及时保护,应完整设置民事与行政两类证券公益诉讼制度,区分制度差异准确设定两类诉讼的诉讼主体、适用条件、诉讼请求等事项,并通过强化证券公益诉讼与私权救济、公权监督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互动配合,切实推动证券市场公共利益保护和促进证券监管部门依法履职,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是当前理论和实务界的重大热点问题,检察机关应当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就国有资产流失提起公益诉讼,切实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邓自芬 《全国商情》2012,(22):95-96
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案件发生日益频繁,但因法制不健全,导致公共利益得不到保障。本文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民事公益诉讼中当事人问题的限制和障碍,提出了扩张原告资格、扩大被告范围和适当引入第三人的建议,为我国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法学界一般把公益诉讼看作是民事公益诉讼,其实,公益诉讼是不同于群体性民事诉讼(如代表人诉讼)的一种新型诉讼形式,其适用于损害众多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引起的纠纷,其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因而,赋予主体原告资格,并不一定需要其与诉讼所纷争的利益具有直接利益关系。证券纠纷的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法律制度环境,决定了在我国未来拟建构的证券公益诉讼制度中,原告资格应依法得到证券投资者保护组织的许可为宜。具体的诉讼制度可采取团体公益诉讼与示范公益诉讼相结合的二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在现代社会日益严重,但我国法律迄今尚未对提起网络著作权侵权民事公诉做出任何规定。其实提起此类诉讼极其必要,它具有着法理必要性、技术必要性和起诉主体必要性。此外从民事公诉范围、受案渠道、受案条件、诉前调查、审查起诉和正式提起公诉六方面还对网络著作权侵权民事公诉制度进行了具体建构。  相似文献   

20.
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已经提起不少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但不论是从行政机关的视角还是法院抑或污染企业的视角来分析,赋予行政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都具有诸多弊端。文章认为,将来的环境公益诉讼应将原告资格赋予公民和民间非政府组织而不应赋予行政机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