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义词的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探讨概念隐喻理论与多义词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多义词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现有的认知方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2.
滕冰冰 《魅力中国》2014,(26):255-25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用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而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强大的解释力为隐喻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认为,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实际上也就是依据关联翻译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找出不同文化中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提出来对等译法,归化译法,同化译法和灵活译法四种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所形成的隐喻性语言,往往会影响人类的认知结构,行为方式,这就是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而言的,是一种象似现象。该文从认知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隐喻象似性的认知功能及其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中的作用,认为隐喻象似性是语篇连贯的隐性衔接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尤其在诗歌中更为常见。诗歌与隐喻紧密相连,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使内心的感情图像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丁尼生的诗歌《橡树》中的隐喻。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诗中的隐喻特征和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相似文献   

5.
祖利军 《理论观察》2005,(5):131-133
作为语言学认知理论的中心课题,隐喻研究日益受到语言学者的重视.隐喻理论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传统的修辞手段到现代的认知手段,无一不浸透着哲人的智慧.无论是替代论、比较论,还是互动论,都可作为认知手段.隐喻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的重要桥梁,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词是词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新词的创造涉及到大量的认知操作。本文拟以英语中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新词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展开研究,力求对英语新词的认知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用语法化来分析语法化与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隐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人类知识形成和彼此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语言学领域对隐喻的形成和理解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投射理论、ACME、SME、属性特点模型,谓词模型等其他模型。本文对这些理论的内容与形成过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阐述这些研究所呈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韩礼德在指出语法隐喻研究实质的基础上,强调了其在反映和重塑人类经验时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韩礼德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可以分为过程之间的转移、同一过程内的转移和名词化;人际隐喻是从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两个方面来加以介绍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刊栽的李瑛、文旭教授<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中的一些结论提出商榷.通过对该文中一些立论的辩驳,进一步讨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区别,隐喻和转喻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以及多义词词义的扩展方式,强调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多义词词义扩展机制以及词义演变认知过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词义产生的重要方式,隐喻是词汇语义演变的一个重要认知机制,隐喻的关系是词汇网络节点的连接方式之一,因此,隐喻能力应成为学习者词汇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例,论述如何通过在课堂词汇教学中融合隐喻观,以及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意识,促进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修辞方法,它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等探讨,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文化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组织理论研究中,我们常用形象的语言来隐喻地说明组织及其结构的本质或现象.组织隐喻可以说是人类表象思维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是向概念思维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本文从组织隐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视角讨论了组织隐喻问题,认为组织及其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从本质上是由隐喻所支配、控制的,隐喻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组织及其管理的看法和组织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借助语法隐喻的语气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中国经典文学《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旨在表明语气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并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隐喻在传统看来是一种修辞方式,而现在看来,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的理解需要认知努力去解读,而对于隐喻的翻译过程则从反向重复了隐喻的认知与产出的过程,译者需要平衡、协调作者、作品、读者及相关各方的关系,实现两个过程的和谐统一,真实地再现原作的隐喻意象。  相似文献   

16.
方言歇后语的形成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机制上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为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该文主要探讨隐喻在方言歇后语中的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提出的隐喻认知理念为视角,分别探究了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认知机制,以及两个机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旨在为语言学习者探究语义提供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和方式,隐喻在ESP语篇中也普遍存在。隐喻的认知理论是结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词汇或短语起到桥梁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探讨隐喻认知理论运用于ESP教学实践,并认为这一尝试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概念隐喻、转喻等认知理论被应用到委婉语的研究中,其中只有概念整合理论可以解释委婉语意义构建的动态过程。本文根据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运作原则,分析了英语委婉语中的典型个例的意义构建过程,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实际应用做出了补充。  相似文献   

20.
隐喻现象是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因为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简单介绍了关联理论和隐喻的研究历史,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汉英隐喻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