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玺  席广亮  甄峰 《经济地理》2022,(6):55-63+82
随着城市和区域联系的不断深入,以人流为代表的流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流动性逐渐成为商业体系研究的重要视角。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利用POI、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数据,在分析商业体系及实际服务人口流动性特征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南京都市圈商业体系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以及空间分异特征。(2)南京都市圈呈现城市内人流联系紧密,而城市间人流联系相对较弱的特征,跨市人口流动在城市交界地区集聚程度较高。(3)南京都市圈商业体系与实际服务人口流动性耦合协调性水平整体相对较低,处于高能级商业空间集中于少数街镇的不均衡状态,以及商业体系与实际服务人口流动性发展不同步的态势。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市圈商业体系优化配置需要更好地顺应流动性规律,立足于实际服务人口分析与预测,构建动态分级分区的商业服务体系,以促进都市圈商业空间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型商业设施的商业发展模式与所在地区的发展定位、交通设施完备度、城市的扩张格局等密不可分。城市发展各类要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以北美地区为代表的散布式郊区型布局、以亚洲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多点式布局以及以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中心+区域"二元式布局的模式,大型商业设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哺城市发展,代表城市商业发展活力。深入研究大型商业设施发展规律,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中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文章分析了三级水平上的城市影响域,指出产业差异是形成城市间联系的基本动力,并通过交通和通讯网络得以实现,历史基础和城市等级规模在本区域城市联系的形成中具有特殊作用。进一步论述了差异巨大、结构畸形为特征的城市群等规模特点,分析了职能结构细化特征,阐明了城市群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型式和三级多核圈层分布规律。最后提出城市君结构优化的措施: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西安的中心作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冲击着传统商业,也重塑了购物设施间的互动关系。以南京主城区的快递网点和社区级零售商业设施为样本,基于POI的分析,从点、线、面揭示了二者空间服务能力的时空演变,然后判别其空间关联,最后探析了设施空间服务能力及其关联的影响因素,为优化城市商业空间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快递网点演变为“多核心”结构、网络内向关联趋向均质化、服务范围的局部差异增加;社区级零售商业设施演化为“圈层式”格局,网络内向关联呈圈层式递减、平均服务范围有所缩小。(2)主城区的设施空间服务能力关联以互替关系(电子商务占优势)居多,其次为互抑关系。(3)高等院校辐射范围和用地功能混合度均对设施空间服务能力及关联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军  于昭  贾雨田 《经济地理》2019,39(12):70-79
采用2016年住建部全国小城镇调查的镇区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多水平有序logit模型(Meologit),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9个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范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城乡消费空间的新型城镇等级结构。研究发现:①小城镇居民购物出行到县市联系加强,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跳跃性圈层结构,镇域和市域范围占比高,呈现与中心地距离递减规律不一样的新趋势;②地理区位和道路条件等因素的重要性在下降,家庭收入、机动车拥有水平和家庭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③公交便利性将扩大居民购物出行范围;④较高的镇区商业服务水平,将强化居民本地化购物出行。基于以上发现,对城乡交通和商业等级布局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跨区域空间连续性视角研究"四化同步区"圈层结构时空演化与聚集经济圈优序组织,借用均值定理的思路和方法测度观察样本城市"四化同步"与否的"二元离散"属性(1-同步,0-异步),并构建Probit二元离散模型,以中国287个地级以上样本城市"四化同步"的概率大小识别跨区域空间连续性的"四化同步区"空间边界优序组织。研究发现:1地级市四化中各化发展偏离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明显收敛态势,并体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2"问题区域"和"区域问题"普遍存在,虽"四化同步"发展城市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在胡焕庸线(黑河—腾冲)西北侧"四化同步"发展城市仅零星呈现,成为突出的"问题区域",而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成为一些城市"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3"四化同步"发展城市密集区表现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涟漪的圈层空间结构特征,而异质性大国区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差异性主宰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的地理分布,并与当今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有惊人的吻合;4"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有利于特定区域分工更趋合理、一体化程度更高、空间效率得以提升的聚集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所隐含的政策含义显而易见,以异质性大国不同区域涌现的不同层级"四化同步区"圈层空间结构为基础形成的特定区域聚集经济圈,并表现出空间边界外拓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清真寺周边商业环境为研究对象进行空间区位分析,对于阐释特殊商业空间区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发现,西宁东关大寺周边商业行业在空间上并非是均匀分布的,其空间分布格局可依据带别特化系数大小划分为稀疏带、密集带和高度密集带.城市清真寺周边商业行业的空间区位主要依穆斯林商业行业的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商业行业密集的地带并非一定位于城市主干道,区位条件较好的城市支路也可能成长为商业行业的空间密集地带.与此同时,城市清真寺周边商业行业对清真大寺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邻寺布局”的空间特征非常显著,并对回族居住区和城市交通便捷程度具有强烈的空间敏感性,但这种空间敏感性又因穆斯林商业的传统性和现代性而存在不同.穆斯林传统商业行业主要依托穆斯林日常生活而存在,对清真寺和回族居住区具有更强的空间敏感性,因而其“邻寺布局”的空间区位特征更加明显,基本靠近清真寺和回族居住区进行布局.穆斯林现代商业行业则更多依托消费市场和门槛人口而存在,对城市交通便捷程度和商业中心具有更强的空间敏感性,因而其“带状布局”或“点状布局”的空间区位特征更加显著,基本沿城市交通进行临街布局.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武汉市城市零售业设施空间布局与消费、人口、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群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人口密度和道路交通设施在城市中分布的不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空间的演变。该研究对于理解武汉市商业零售设施布局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能为今后的城市商业零售业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利用城际客运交通流,从城市和功能区两个尺度对珠三角城市之间功能联系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联系强度上呈现出中心与外围、东岸与西岸、三大次区域不均衡的空间分异特征,联系方向上呈现出总体指向广州和深圳、局部非连续化的空间组织特征,联系节点上呈现出梯度层级和多中心功能布局并存的空间结构特征.当前珠三角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区域一体化政策趋势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兴建的阶段,这些因素会对区域内资源要素流的性质类型、空间配置和流动廊道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衡宇  陈琦 《经济论坛》2010,(7):137-138
历史商业街区的开发契合了新一级购物休闲的时尚理念,并带来了新商业空间的更新升级,然而现实传统民间商业文化的流逝及其文化空间的消退却有悖于开发的初衷,探讨历史商业街区开发的模式与民间商业文化发展的契合模式与新理念,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时代,“流空间”成为配置资源的底层逻辑,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流动不断冲击与重塑城市间的联系,成为一体化空间网络的新机制和新动力。文章以西北地区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结合现实与虚拟视角分析多维要素流影响下的城市关联特征,运用赋值法构建综合折叠网络并划分城市等级,刻画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网络化特征明显,形成“一轴三区多中心”的网络格局,并在行政区约束和城市群引领下,初步形成6个凝聚子群。(2)受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影响,省区内联系强度大于省际,近域拓展大于远域扩张,大城市首先为本省带来发展红利,规模越大的城市跨省区正向溢出越强。(3)整体网络呈“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城市又呈“一二三四”布局,边缘区则呈“散点状”分布。经济流和交通流总量服从帕累托分布。经济流核心城市“以强带弱”与“强强联合”共存,在空间上形成组团结构;交通流联系轴线等级明显。普列流陇海—兰新沿线城市表现出“点—轴”式空间格局,快列流“强强联合”多而“抱团取暖”不足,“马太效应”显著;公路流则呈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态势;信息流具有广覆盖性和强渗透性,表现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云南各地州城市正开始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发展来说,商业渗透于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意图利用级差地租理论对地州城市商业空间的布局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总结出一些对云南地州城市商业发展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京津唐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持续发展过程中,城市群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城市群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是城市群功能联系的产物和空间表现形式。城市群区域城市流分析是城市群功能分析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测算了京津塘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构建了其城市流强度模型,并指出了其城市流强度的结构,为京津唐城市群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国家公布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为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其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和县城联系的交通可达性空间特征。并以县为基本单元,使用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与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对人均GDP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秦巴山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由县城驻地或地级市驻地向外围衰减的空间特征,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均呈现出"西北和东南角差"的大格局;与县城联系的便捷程度对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显著,人均GDP主要受到与特大城市和地级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越好,人均GDP越高;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和县城联系的交通可达时间对县城城镇化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贫困山区的县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服务能力不足,使得其难以有效发挥农副产品消费地和工业生产集聚中心职能,对其腹地的辐射带动与人口吸纳效应弱。  相似文献   

16.
地下商业空间是现代商业空间的一种延伸形式.它是城市人防建筑的再利用,也是地下交通空间的补充.人工照明作为其主要照明手段,对空间环境、功能使用及人性化体现都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和掌握人工照明在地下商业空间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提升经济效益.文中以早期的地下商业空间为切入点,以期利用人工照明改进空间环境质量,使其得到重新利用以适应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王鸣  江勇 《经济地理》2012,32(2):59-65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流要素空间流动强度和方向综合反映了城市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台州行政、经济、社会以及其他联系的强度和方向,运用集中度指数、首位度以及前三位联系方向分析方法,明确台州市域内部空间功能联系特征表现出差异化特征;对外联系表现出长三角密切联系区域;判断空间发展处在向心集聚阶段,预测台州空间结构未来可能形成网络化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18.
居住与商业是城市空间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功能要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紧密相关。以长沙为例,应用GIS技术从居住与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角度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指出了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发展不匹配和居住空间布局与商业业态布局不匹配是长沙居住与商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探索和建立我国城市规划评估机制等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五道口地区韩国餐饮业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行为主义视角,通过对30多家韩国餐馆、40多位韩餐经营者、250多位韩餐消费者的实地访谈,系统分析了韩国餐饮业的商业空间布局特点及其集聚机制。研究表明:五道口地区韩国餐饮供应与消费的商业空间正在形成组团式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六大韩餐集聚组团,韩餐供应的内部空间呈现出"外餐厅、内酒吧"的双重圈层结构,餐厅与酒吧的隔离性较强,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群体空间分异。区位选择及决策是韩餐集聚的主要因素,餐饮定位影响着韩餐集聚的内部空间结构;组团式布局特点的形成源于韩国人群体意识和"围合"思想,这种意识和思想在异乡得到加强;不同消费群体对韩餐的认知程度影响着韩国餐饮空间的发展变化,外餐厅、内酒吧的圈层结构以及酒吧餐厅的分异本质上反映出中韩两国生活习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和较大的社会距离。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原经济区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班次,分析城市间空间联系格局,再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阐释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区域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轴线联系强度大于城市群以外的区域,郑州在空间联系中的中心地位突出。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城市间首位联系突出,三类区域间城市的首位联系相对孤立,跨区域及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需要加强。在两类客运联系网络中,中原城市群内城市的平均中心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呈现梯度递减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中郑州、洛阳等8个城市处于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边缘城市与地理区位相关,城市群对区域的联系网络控制力较强,且中心实力、交通设施、区域政策能够较好地反映空间联系及其网络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