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估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湖北省1978~1989年、1990~2010年两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以及三次产业中劳动力和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并应用shift-share分析法对湖北省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解,发现劳动力在1978~1989年和1990~2010年一直符合"结构红利假说",而资本则在长期不符"结构红利假说",存在"结构负利"。本文对"结构红利假说"分析方法进行了拓展,动态分析各效应与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1993年房地产泡沫破灭为界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南经济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估算三次产业增加值中的资本和劳动份额,比较分析两阶段生产要素转移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三次产业生产率差异、产业结构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结论如下:海南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均具有单调性;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劳动要素转移"结构红利假说"一直成立,而资本要素转移"结构红利假说"只在前期成立,1993年房地产泡沫对海南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结构、要素生产率及其演进情况,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解构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检验了生产要素跨行业、跨省区和跨所有制流动对生产率增长带来的结构性贡献。研究发现,劳动力和资本跨行业流动均产生了“结构红利”;劳动力和资本跨省区流动均产生了“结构负利”;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微弱的“结构红利”,资本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结构负利”。“结构负利”的产生具有如下启示:合理减少行政干预,释放高技术产业生产要素流动活力,破除高技术产业融资的地域与所有制歧视,逐步建立统一的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中国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内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情况,以确定在三次产业与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本转移中是否存在"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阶段性的"结构红利"现象;工业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结构负利"现象。综合来看,劳动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向第二产业中生产率较低的行业流动,降低了工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要素流动推动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影响着技术进步水平的增长。在估计37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工业结构变化的技术进步率增长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率在不断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较明显倾向于第二、三类产业;资本要素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劳动力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但是主要依靠内部增长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其中劳动力的流动对第三类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  相似文献   

6.
在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依赖生产型人口占比上升以获取人口红利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基于人的生产性视角,通过对经济增长来源的分解发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具有"摊薄"效应和"配比"效应。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参与率会削弱"摊薄"效应,改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适配度会增强"配比"效应,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红利深度开发的路径。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结构、改善劳动力健康状况、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参与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份额转换”和方差分解的方法衡量我国产业结构差异和地区生产率差异在1985 -2008之间每一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变化趋势;之后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地区间劳动力要素生产率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地区间产业生产率的差距在区域经济差异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较小;2005年后地区间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差异是地区间生产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1994 -2005年期间主要是第三产业生产率的差异所引起.此外,人均资本投入增加、技术进步均能有效地提高劳动力要素生产率;地区间人均资本存量的差异是劳动力生产率差距的关键,技术效率的差距对劳动力生产率差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劳动力供给充足,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人口红利"机遇期。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增长因素,"人口红利"效应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充分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来自于内需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因此,扩大内需规模和升级内需结构有助于挖掘和缓释"人口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9.
要素流动推动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影响着技术进步水平的增长。在估计37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偏离一份额法分析了工业结构变化的技术进步率增长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各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率在不断改善,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较明显倾向于第二、三类产业;资本要素对技术进步率增长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内部增长效应;劳动力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但是主要依靠内部增长效应来促进技术进步率的增长,其中劳动力的流动对第三类产业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  相似文献   

10.
人口结构变化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大量流入为新疆建设兵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持,形成了人口红利效应,促进了新疆建设兵团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但随着新疆建设兵团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小乃至消失,应在充分把握人口红利效应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GML指数法测算2001-2015年中国各省份工业绿色生产效率变化情况,实证检验制度质量及其调节下知识资本对工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市场化程度、契约执行度对工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环境管制强度对技术进步、效率变化的短期作用不明显;制度质量各指标的二次项系数均显著为正,对工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长效作用;知识资本各指标除国外技术引进强度外均对工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制度质量调节下知识资本对工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应持续优化制度质量,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差异化知识资本积累与创新驱动战略。  相似文献   

12.
应用拓展的Nordhaus指数方法,将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因素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姆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利用2001—2011年上海27个主要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三大效应。结果表明,纯生产率效应是推动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鲍姆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对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距、生产要素在工业各行业间的流动性不足。最后提出促进上海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过程中,资源要素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导致的工业结构变动是总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按照要素密集度界定产业类型,并对工业结构效应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笔者以宁夏1997年~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为分析基础,对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发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产业内增长效应,结构转移效应虽然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贡献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分解效应对不同产业类型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各异,不同产业类型对总体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也有着显著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类型对整个工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增长起着主要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主要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4.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discuss a model where increasing returns generate long-run growth but where the scale effect is absent. More precisely,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steady-state productivity growth does not depend on population size because an increase in population size leads to entry. The resulting crowding-in effect generates dispersion of R&;D resources across firms and offset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scale of the economy on the returns to R&;D. Changes in population size have only transitory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growth. This desirable property allows me to introduce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model and study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shocks. The predicted patterns of growth, entry, and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match the experience of several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addition, they match several of the empirical observations cited as evidence against standard models of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the various effects of alternative trade strategies on industrial employment expansion. A simple identity is deployed to compare the experience of India and Taiwan from 1950 to 1970 during which the two countries took very different paths towards industrializat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have affected employment growth in both countries but the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found in the structural change effect. In Taiwa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ed towards labour-intensive sectors, while in India, towards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which explains in part the faster rate of employment expansion in Taiwan.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评价理论和经济增长质量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效应测度的多层次评价模型;从宏观经济生产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经济效益三个层面探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理;通过西部地区不同层面经济数据,以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和DEA模型实证考察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以动态偏离-份额空间模型考察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以企业跨期经济效益评价梯阶层次模型研究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工农业内生增长模型,考虑了工业与农业生产率差异和工农业溢出效应,分析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工业部门资源配置优势以及全社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工业部门因其生产率优势、溢出效应而具有资源配置优势,但农业发展滞后也会限制工业资源配置优势扩大;同时,全社会经济增长受工业增长、工业对农业溢出效应及农业增长共同影响。因此,工农业既存在资源竞争,又存在协调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scale economies, technological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reating spatial variation in manufacturing labour and Total Factor (TFP) productivity in Britain. Separate estimates of a translog specification are presented for British manufacturing firms located in defined areas of the country over the period 1994–199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FP change due to scale economies and technological growth has been of much less important in influencing the output growth of manufacturing firms than input growth or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arding the components of TFP, technological growth has been the dominant force at play. The analysis of average labour productivity identifies shifts to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being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change, scale economies appear to have had a marginal role. The results identify spatial patterns indicating that more favourable locational effects arise for firms in areas adjacent to large urban centres, rather than for those located within cities, on the extreme periphery of the urban hinterland, or in rural areas and smaller towns.  相似文献   

19.
黎伟 《生产力研究》2012,(6):175-176,253,261
文章借鉴Feder非均衡模型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反映工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工业部门比非工业部门边际生产率更高,工业部门对非工业部门存在正的外部性,将更多的资本、人力等资源配置到工业部门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过快和过早去工业化的迹象,本文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视角,利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数值模拟和计量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理论上,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慢于工业,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扩大,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速率加快;且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结构性减速效应。服务业部门生产率加快提升,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会缩小,从而减缓去工业化速率和降低结构性减速压力;工业部门生产率提升尽管会扩大部门间生产率差距从而加快劳动力去工业化,但在长期中起到均匀化经济增长速率的作用。(2)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级和城市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实证分析发现,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的效应在全时段样本下显著,但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效应仅在2009—2018年区间样本下显著,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及其导致的劳动力去工业化相关。(3)赶超成功与失败国家的经验比较也表明,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与协调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后实现持续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