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发展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财政分权理论也称财政联邦主义,主要研究哪些公共职能和政策工具应该集中在中央政府,哪些应该分配到地方政府,以更好地提高公共品的供应效率和发挥财政的配置功能,其重心是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在公共品提供方面具有的不同比较优势,侧重揭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的垂直关系。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有时也被称为管辖权竞争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引起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空间互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互补性,即一个地方政府效率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财政分权和对外开放度对相邻地区政府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可从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官员交流与激励、建立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着手,促进地方政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发挥正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分级提供各种地方性公共品 ,满足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共同需要。但是 ,政府提供并不等于政府生产 ,更不等于政府垄断生产。中国现行地方性公共品供给制度的主要缺陷是地方政府以及公共部门的过度垄断。按公共品生产与提供、直接生产与间接生产分开等原则 ,打破垄断 ,有序地向国内外开放公共品生产市场 ,大力推进公共品生产的市场化 ,形成“公”与“私”以及各自内部的竞争 ,将有助于提高地方性公共品供给效率 ,增进公共福利 ,并有助于推进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公共品多元供给视角下的财政分权: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界定财政分权取决于横向(即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公共品供给职能分工)和纵向(即中央-地方关系架构下的责权配置)两个维度相关变量的交互影响。由于中国式财政分权导致政府供给公共品结构偏差,难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财政分权又是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载体,优化财政分权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所以,财政分权改革意义重大。因此,应按照横向维度为先、纵向维度为次的财政分权逻辑思路,拓展和深化财政分权的外延与内涵,从而提出了中国式财政分权改革的总体构想与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8,(1):21-34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多级政府结构往往为传统的财政政策文献所忽略。本文将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结构引入主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考察财政分权下地方性财政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具有财政分权的多级政府基准模型可以解释约64%的总产出波动、47%的投资波动以及62%的消费波动;(2)地方性公共投资对本地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地区间贸易对其他地区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且该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财政竞争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加强,因此财政竞争为地方性投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传导机制;(3)反事实分析表明,深度财政分权会在短期内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而削弱中央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同时又在长期提高整个经济总产出与社会总福利。本文为定量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政策动态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由分权形成的多级政府主导的转型经济中,财政收入和政绩考核成为政府公共投资的双重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必然会展开嵌入在经济中的政治晋升博弈。文章通过建立一个地方政府公共品投资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由于外部性和收益率的不同,地方政府对不同公共品的投资激励存在很大差异。地方官员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往往更注重直接的短期收益,导致公共品投资结构与社会福利最优时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使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经济系统稳定性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公共福利,这也就是我国区域公共品投资过剩与不足并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支出的策略互动模式。结果表明,基本建设、文教科卫和预算外支出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策略互补,行政管理支出则由于地方财力情况的差异形成策略替代,效益外溢性、财政竞争机制和标尺效应在其中交替发挥了主导作用。财政收支分权对支出策略互动模式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扩张支出分权将加剧以基建支出为主的地方政府竞争。财政分权的改革方向是使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收入自主权,中央适当上收具有强烈区域外溢性的公共品供给责任,降低地方非正式收支自主权,从制度层面营造地区间协调有序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章考察了当前背景下政府对地方民众公共品需求偏好的响应能力,利用1998~2008年期间的公共支出样本值测算了中国地方公共支出偏差指数,并引入不同选区人大代表指标作为民主参与的工具变量,以此体现政府响应能力。实证结果发现,财政分权、民主参与和公共品供需偏差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内生关联;分权体制导致了政府公共品供给扭曲,而民主参与则部分抵消了公共品供需偏差。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2017,(1):119-133
作为财政分权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转移支付不仅可以弥补地方财政缺口,而且也是中央激励地方政府履职尽责的重要机制。面对中国社会性公共品相对短缺的现实,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性公共品供给行为产生有效激励?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纵向的转移支付制度,无论是筹资机制还是分配机制,不仅未能激励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性公共品供给,强化地区间竞争对地方政府支出的约束力,而且超过门槛值的支出补助显著降低了地方政府的社会性公共品供给水平,尽管较高的转移支付筹资水平和专项补助方式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社会性公共品供给激励,但又背离分权改革要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应实现纵向转移支付向横向转移支付转变,减少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社会性公共品供给激励的不利影响,同时避免转移支付筹资和分配分离造成地方政府错误评估支出决策的成本与收益。  相似文献   

10.
源于财政分权与晋升激励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角。在“为增长而竞争”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银行业进行干预以攫取廉价的金融资源。分税制改革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强了地方政府对银行业进行干预的动机。借助于各种行政手段,尤其是通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操控,地方政府对银行业的干预得以实现。地方政府干预导致大量信贷资金财政化,将带来明显的通货膨胀后果。地方政府干预推动了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崛起。尽管地方性金融机构崛起有助于打破银行业由国有大银行所主导的高度垄断局面,但由于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深度干预,地方性金融机构崛起对银行中介效率的提升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1.
辛勤 《技术经济》2004,23(8):51-52
<正> 一、财政联邦制的产生 由于信息和激励两方面的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品的供给方面各有优势,为最大化公共品的社会效益,有必要在不同级次的政府之同进行分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财政联邦制。与政治上的联邦制不同,财政联邦制的中心含义是指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划分,根据奥茨(WallaceOates,1972)给联邦政府所下的经济学定义,“联邦政府是指在一个公共部门中既有集权式的决策机构,又有分权式的决策机构各级决策机构,  相似文献   

12.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与地方政府竞争:一个综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徐斌 《当代财经》2003,(12):27-29,69
地方政府竞争是财政联邦主义经济分权化政策的结果,关于分权政策的理论国内外存在较大分歧,世界各国政府分权化政策也产生了不同经验与结果本文对财政联邦主义以及分权化产生的地方政府竞争相关研究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地方政府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已经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最重要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面临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财政分权的优点在于其能够使公共服务更精确地符合居民的不同偏好.鉴于转移支付不完善等制度设计不完备,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内生的经济性激励被放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激励被弱化,所以单纯的分权并不能释放被抑制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财政分权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系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赵佳佳博士之专著,作者从中国经济转轨的宏观背景和财政分权体制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总量和效果,通过引入财政分权将公共品供给与经济体制机制联系起来,为公共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2003年~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效率平均值都在0.9以上,效率整体较高,但还有近10%的提升空间,从区域上看,地方公共品供给效率呈东高西低态势;居民收入增加、转移支付及预算外收入比重提高、经济开放度提升等将降低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效率,而人口密度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公共品供给中,政府责任是提供它需要并且能够提供的公共品。需要提供的公共品是指在现有的资源技术条件下,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所需提供的公共品。能够提供的公共品是指征到拉弗曲线隐含的最大税收量所能提供的公共品。需要并且能够提供的公共品是指需要提供的公共品与能够提供的公共品中量较小的一方。通过比较政府实际提供的公共品与需要并且能够提供的公共品,可以评价政府在这一领域称职与否。  相似文献   

16.
黄万华  白永亮 《经济论坛》2012,(11):149-152
中国财政分权式改革为地方政府竞争提供了经济激励,从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研究区域环境质量是一个前沿问题。文献归纳了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理论机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中国的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需要结合财政分权,深入分析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机理及其背后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供给公共品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公共品可以通过集权和分权两种方式供给。纳税人往往运用"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表达自己对地方公共品的需求偏好,即需求表达。我国地方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偏低。在"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程序中,供给决策通常是由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直接做出的,然后逐层向地方政府传达,直至基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供给决策具有很强的指令性,纳税人很难参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决策程序,纳税人的真实需求无法在供给决策中得以体现,纳税人进行需求表达的权利"被代表"了。因此,在完善我国地方公共品需求表达与决策的政策选择上:一是构建和完善"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程序;二是拓广需求表达路径设置需求表达机构;三是完善我国户籍制度,以利于纳税人"用脚投票";四是改进转移支付制度,重视需求表达的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是地方政府汲取资源、有效供给公共品的能力.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因各自拥有的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差异,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汲取能力强弱不同,地区间的公共品供给能力也存在巨大差异.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中国30个省级政府作样本.从财政汲取能力和公共品供给能力两个层面设定23个评价指标,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能力参差不齐、弱者居多,不利于公共品特别是基本公共品在地区之间的大致均等化供给,对此本文给出提升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转型中的分权与公共品供给: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转型中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内在联系;进而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结构模型,在控制住财政分权与公共品内生关系基础上,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 GMM)检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推论:分权对"硬"公共品供给有明显加速作用,时"软"公共品供给有明显抑制作用;经济较差的地区,分权速度会加快,其中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分权速度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快;人口密度较高、经济较好的地区分权速度会减弱;分权程度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发展型政府"更偏好"硬"公共品供给,因而更偏好高分权.  相似文献   

20.
叶翠娟 《经济论坛》2010,(6):145-147
主流财政分权理论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可以使地方政府提高本辖区内公共品的供给,提高辖区内居民的福利水平。本文通过比较分权前后我国教育服务的提供水平,发现财政分权并没有提高教育的有效供给。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国家的财政分权促进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机制在中国不适用,尤其是人口流动障碍及其地区性差异导致地方政府行为向追求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率的方向转变。同时,由于中国政治上高度集权,官员的任用采用上级委任制,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以经济增长为指标,这使得地方政府只对上负责,一味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