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地整理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整理是一项旨在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利国利民的活动。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地整理的目标多侧重增加耕地面积以及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但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一目标重视不够,也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农地整理生态绩效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利于土地经济和土地生态的均衡发展。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比较全面地思考。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与运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农地整理中不伦理的行为,探究了产生不伦理行为的根源,提出了生态板、生态孔、生态岛屿和生态边界等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和运作模式。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模式在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土地整理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分析土地整理运行机制和评价我国现行土地整理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土地整理意识不强、规划设计不到位、缺乏公众参与、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等问题与不足,提出我国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接着分别从设计科学化、融资多元化、开发专业化、利用高效化与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高效性、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典范性、区域农业发展的引导性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的内容体系和基本特征。据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建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建立土地整理成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健全土地整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土地整理全程产业化政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它的整理开发不仅影响到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而且影响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当前,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要素,已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本文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涵义,探讨了目前我国农业土地整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对我国农业土地资源整理经济利用的措施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户微观角度,首先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推导出农地整理对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影响,然后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测算农地整理影响下的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而得出劳动力转移和耕地流转的规模。结果表明,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受到农地整理的影响;农地整理区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大于现有农户农地规模,农地整理区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96hm2;湖北省农地整理区户均应转入农地量为1.17hm2,户均劳力转移人数为1.25人。因此,应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机制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通过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并加大农地整理力度和提高农地整理质量,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6.
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经济要素,其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使用的排他性,决定了我们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集约利用。本文利用能值理论,分析整理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结构变化,进而反映土地整理的土地集约利用效果。研究结果是土地整理工作较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总能值投入比整理前提高了25%,净能值产出率提高了11%,能值使用强度提高了25%,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暴露的主要问题是化肥的使用量较大,有机肥投入比例较低,建议应加大对农家肥的投入,提倡种植绿肥,以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从1958年办理农地重划整理以来,面积已经超过48万公顷.重划整理的效益很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农田道路、灌溉、排水等进行了妥善配置;重划整理后农地产权明晰,土地权利由复杂趋于单纯,减少了产权纠纷,改善了人际关系.土地整理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缩小了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8.
要想识别土地开发整理的环境影响,必须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目标,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有效地耕地面积、扩展利用空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人们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制定的目标、布局、土地整理项目等实施该规划后,必然对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以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经济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土地整理为例,评价了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取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土地整理引起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也必然引起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土地资源,适当增加和保护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地类,补充一定生态用地,应成为当前土地整理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剧宇宏 《经济师》2008,(5):72-73
土地整理是土地管理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土地整理的相关制度规定不明确,影响了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文章就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土地整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农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模型,并据此着重分析了区域农地数量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农业集约化、城市(上海市)辐射力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乡镇,农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最后,作者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合理保护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重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地利用结构;推进非农产业升级,合理控制非农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和土地利用决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同;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占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群  龙花楼  罗明  王军  古志新 《经济地理》2003,23(6):822-825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相似文献   

13.
冯刚 《大陆桥视野》2012,(10):219-220
一、项目测绘的重要性 土地开发整理前期测绘工程是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研、规划设计以及施工验收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环节。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图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底图的专题地籍测绘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基础性测绘工作,是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量计算、施工放样和项目实施服务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地形图测绘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设计成果质量和后期施工精度,所以项目的前期测绘是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8  
张正峰  赵伟 《经济地理》2007,27(1):137-140
定量地反映和衡量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挖掘其利用上潜力的大小,可以为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在分析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内涵及其来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自然和现实转化两类潜力。其中自然潜力评价指标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扩展可利用空间、改善农村生存条件两方面选取,现实转化潜力评价指标则从区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建房周期、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同时在界定各指标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15.
冯卫星 《经济师》2011,(8):15-16,18
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如何优化农地资源的配置,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农地资源重新配置的现状、城镇化对农地资源的影响、农地资源配置的困境进行分析,阐述了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建立和健全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新机制,同时应推广农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农地非农化"配置与"农民非农化"的协调,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对优质农地、生态重点地带的保护力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BOT模式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纳的一种应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它对缓解财政压力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分析了城市土地整理项目的必要性和特征,指出了土地整理投资的不足,应引进BOT模式来解决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的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实施时间长、程序复杂、所需的资金量大。因此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提出了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土地整理中的资金管理,既可保障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又可防止在土地整理项目中产生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土地开发整理是在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土地短缺、农业产值及农业经济效益滑坡等问题日益明显的情况下产生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搞好耕地占补平衡,把未利用地变为可利用地,提高新增耕地数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农户问卷调查,利用托比模型在农户层次建立了农地市场发育对农业商品化影响的计量模型,并在不同样本集上估计了农地市场发育对农业商品化影响的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转移、信贷市场、资源禀赋以及土地市场发育对农业商品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土地市场发育而言,从总体上来说,在农户层次上土地转入会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而土地转出则会降低农业商品化程度,土地价格对于农业商品化则没有显著影响;至于土地市场发育对于农业商品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样本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最后提出完善农地市场、增加农业信贷支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是中国土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中扬饭鹏等村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