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济师》2016,(4)
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科学评价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山西省晋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综合土地投入及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由11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各指标的权重由熵值法来确定;以晋城市2006—2013年数据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中低水平,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综合评价长沙市四个国家级工业园区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为指导工业园区集约用地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开发园区整体集约程度较高,综合平均分值为92.6,属于集约利用范畴;开发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明显,受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园区土地利用强度低,指标均低于理想值;园区用地效益、管理绩效及市场化程度高,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和单位用地产出值高。研究结论: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强度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应多方式多途径促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建设,建立以促进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3.
集约用地的提出源于农业生产,“集约”一词和“粗放”相对应,前者强调农业更多的精耕细作,后者则表现为广种薄收。由于建设用地的用地情况比较复杂,所以目前中外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各方面的观点,这里把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为: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科学的发展观为前提,通过采取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有效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家对土地整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土地整理不但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而且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整理是如何影响项目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综合指数模型的焦作市土地集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持续利用四个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焦作市2000—2009年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土地利用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增加趋势,但是存在阻碍土地利用集约利用的因素,建议从合理调控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增加土地投入强度、提高土地持续利用等方面促进焦作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2005~2009年间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得出结论:(1)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5~2009年间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从空间变化特征上看,由于受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苏南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吉林西部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开发整理是充分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变化,可结合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开发整理效益评价的层次结构和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对土地整理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结合项目区实际,从开发整理理念、投资结构、公众参与、项目区与背景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开发整理的障碍因素,提出土地开发整理长期效益提升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法,研究了2002—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总体上,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高,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西北民族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城镇化超前,土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勉强协调发展特征;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存在区域差距,但呈趋同趋势;就土地利用而言,发展大中型城市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政策建议:若要集约土地利用,则应大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一直是一对并存的矛盾。新农村规划设计,应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村民生活为核心目标,从土地集约利用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积极制定相应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值分析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双成  蔡运龙 《经济地理》2002,22(3):346-350
本文应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基于能值的标定土地可持续利用态势的若干指数,如土地利用总能值投入产出比,土地利用工业能能值投入产出比,土地利用环境负载指数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作为案例研究,作者利用上述指数对1978-1999年中车农业土地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尽管粮食产量或农业产值等经济指标为土地利用总能值投入产出比和工业能能值投入产出指数前期剧烈下降,后期趋于平缓;土地利用环境负载指数持续上升的态势说明,中国农用土地的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在前期呈现上升趋势,至1985的达到最高,此后呈持续下降态势,近年趋于稳定。这表明,由过度使用化石能量引起的环境负面效应对农用土地生态系统的压力不断增大,若不遏制这种发展势头,中国农用土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得不到延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与定量比较法,采用能值理论,创新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的各类物能投入与产品、服务产出的相互关系,科学、准确地说明耕地利用可持续利用水平.结果发现,新野县耕地利用总能值投入不断上升,但环境资源能值投入下降,工业辅助能投入增加且超过60%;新野县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负载率不断上升;各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经济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土地整理为例,评价了南京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取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土地整理引起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也必然引起区域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类土地资源,适当增加和保护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地类,补充一定生态用地,应成为当前土地整理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矿业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SBM窗口分析法测算我国采矿业的静态能源生态效率,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我国采矿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采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水平偏低,离最优生产前沿还有47.3%的改进空间,6个分行业差异显著。矿业投入的冗余率较高。②矿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年均增长8%,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别增长-2%和11%。6个分行业的能源生态效率都在上升,但程度不同,在驱动效率提升方面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应用Odum所建立的能值理论和方法,通过能值指标评价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不同农作物的农地效益,寻找农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从而为土地使用的可持续规划提供方法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雄安新区为研究区,将1998年、2008年、2017年3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转型特征信号识别方法,揭示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修正模型及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探讨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转型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地类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转移。(2)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信号主要表现在水域、林地与耕地之间的转移。(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缩小,地均ESV低值区的变化率普遍偏高,其空间分布呈反向趋势。(4)水域、湿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向其他地类转型对ESV的影响均较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如何在科学管理土地利用的同时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延续和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其良性运行将推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本文在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结构、系统目标及系统特征.最后对如何调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预评价更具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文章以宁夏彭阳县为例,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方法为基础,以《彭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为基本数据源,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规划期彭阳县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79.25万元;林地的敏感度系数最大,其次是耕地和牧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以及各地类敏感度系数的不同变化,就要求彭阳县未来一个时期必须保持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果、保护耕地,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沙地资源管理理论探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为脆弱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沙化土地资源管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沙化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及横断学科的特点,文章以沙地资源产业化、资产化、自然资源核算、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承载力分析、管理政策的完善等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管理研究,旨在探讨与揭示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并为实现沙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方式的快速转变深刻影响着生态系统服务 的能力和质量,高度城镇化地区镇域空间尤为突出。以TM/ ETM数据为基础,借助当量因子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基于 镇域尺度分析1995—2015年5个时段苏州土地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格局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草地、 湿地大幅减少,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域居于主体 控制地位,水域、耕地主导用地发生变化;2)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总量减幅仅为1%,水域增加有效缓冲了损耗;3)水源涵 养和废物处理价值约占总价值的80%,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 值单一且明显衰退;4)镇域空间整体具有不断加强的集聚特 征,局部低值贫瘠区、退化区的“一核两片”和高值核心区、 保育区的“一环一带”格局基本稳定,中心城区-昆山沿线及 周边具有加剧衰退的迹象,过渡区、退化区范围不断强化。基 于时空演化特征提出了分区、分类的管控对策,以期为生态规 划、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