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掏空性的关联交易衡量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探讨了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因政府控制性质及市场化进程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发现:(1)控制权私人收益攫取水平较高时,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较为显著;(2)政府控制性质没有加剧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影响;(3)市场化进程程度越低,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越强;(4)随着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的加强,法治化水平的改进在提高多元化经营价值效应的同时,还抑制了控股股东攫取私有收益对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是有成本的。本文通过模型分析发现,控股股东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标下达到均衡时,单位控制权收益所产生的控制权收益成本与该单位控制权收益本应与其他股东分享的部分相等。当控股股东的股份比例上升时,控制权收益下降,公司价值上升;反之,当控股股东的股份比例下降时,控制权收益上升,公司价值下降。当外部制衡力度上升时,控制权收益下降,公司价值上升。因此,各种加强外部制衡力度的措施,将有效制约控制权收益,从而达到保护小股东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结构影响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获取,合理的股权结构应该为:在适度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内部股东、外部法人或机构股东和社会公众股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局面,从而限制大股东为了谋取控制权私人收益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7年上交所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一特定制度背景,实证检验了金字塔结构及其所带来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对内控自评报告自愿披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可能性越低。如将现金流权按照比例大小分成两组时,则出现不同的情况:当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较小时,终极控制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越大,上市公司更为倾向不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信息;当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较大时,现金流权比例限制了终极控制股东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动机,因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对上市公司的内控自评报告信息自愿披露则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构建机构投资者与控股大股东之间的博弈模型,探讨机构投资者在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通过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的分析发现:当控股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惩罚成本比较小时,无论机构投资者是否监督,控股大股东的占优策略都是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机构投资者的监督并不能有效抑制控股大股东的侵害行为;当证券监管部门对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的处罚达到一定程度时,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才能有效抑制控股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且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与持股时间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关于公司接管动因的研究文献表明,控制权的共享收益和私人收益是大股东出现的主要动力;在市场制度缺陷较大和法律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国家,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单位成本降低,控制权收益发生率提高;因此,规范和制衡控股股东行为应从市场制度缺陷入手,从相应的法律制度规则设立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的起源、发展和当代学者关于其收益理论的新观点。早期企业理论认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高管人员掌握实际控制权而可以违背股东意志,获取私人收益。现代企业理论通过驳斥"剩余索取权"理论,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即控股股东能够单独享有某些收益,该收益并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照出资比例分享,是通过对控制权的行使而占有的全部价值之和。此后,本文介绍了控制权收益理论的合理性受到当代学者理论支持,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做了修正,得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合理控制权私人收益+超控制权私人收益,其中超额控制权私人收益表现为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发现,大股东通过控制权共享收益和控制权私人收益,实现了"公司有业绩、大股东有超额回报"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9.
不同控制权配置风格的大股东,在治理效应上表现出双面性:一些大股东会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损害公司价值而表现出掏空效应;而另一些大股东会给企业注入资源促进企业价值增长,而表现为支持效应。而且双面效应随着大股东配置特征改变而发生转化。本文有别于前人研究,选取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稳定时期2007—2011年的9019个样本数据,设计有效变量控制企业异质性特征影响,从大股东控制权配置视角研究其对公司价值的支持与掏空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大股东有明显掏空公司特性;法人大股东随着控制程度的变化,从支持机制向掏空机制转化,对企业价值影响呈现出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2003年1092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第一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视其持股比例和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而定。国有控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效率显著低于非国有控股股东,对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控制权协议转让通常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更换,然而控股股东的更换是否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呢?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控股股东的更换效率受投资者保护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投资者保护环境尚不完善,控制权协议转让中存在较多的无效率交易,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更换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公司绩效,这在股权转让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2.
终极股东控制的广泛存在往往扭曲了公司治理结构,中小股东利益更容易受到终极股东的侵害。从所有权结构的视角,对上市公司终极股东控制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通过对终极控制股东的形成和实现机制的研究,运用多重控制链模型解释了控股股东分离所有权和现金流权的方式,并且通过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研究发现,在存在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下,无论股权的集中度如何,都存在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公司治理效率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13.
现金流权、超额控制与公司经营绩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2~2006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1214个观察值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超额控制程度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超额控制现象较为严重;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具有正的激励效应,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终极控制股东的超额控制具有负的堑壕效应,与公司经营绩效负向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控股股东是否通过关联交易掠夺中小股东利益,文章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我国上市公司2010~2011年的数据分析与控股股东有关的因素对关联交易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控股股东的公司,其关联交易显著高于无控股股东控制的公司;关联交易的数量和程度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成"∩"型关系;此外,其他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度越高,发生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金额越小;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比例越高,关联交易的可能性越低。  相似文献   

15.
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伴随公司法人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并日益成为公司治理上的一个难题.国外有关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探讨和立法规则很少针对国有公司,因而国外的理论和经验用于分析中国的国有公司往往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围绕着中国国有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出现了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却产生了内部人控制、激励机制加剧控制权私人收益、否认控制权私人收益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三个逻辑上的悖论,从而在理念和现实两个方面都导致中国国有公司的治理困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正视中国国有公司在价值目标和市场地位等方面的独特秉性,立法上对因内部人控制而产生的控制权私人收益问题则不能有丝毫的迁就.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5—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同时考虑了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研究了审计质量差异对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控制权比例的增加由"壕沟效应"转向"协同效应";当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身份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两权分离程度以及金字塔控制层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较高的审计质量有助于识别和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并能够抑制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股权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自利性多元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投资和破产政策的扭曲同时也损害了企业价值。本文从民营企业的金字塔持股结构和股权制衡角度分析实施多元化战略的民营企业公司价值,研究金字塔持股结构下的终极控股股东的多元化侵占方式。本文收集2006~2009年我国A股市场179家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将民营上市公司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类型,其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8.
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在股权高度分散的现代企业中,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显得尤为突出。我国公司实践中,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中小股东自身财力状况不佳、股份制本身存有内在矛盾、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不完善等等。保护我国中小股东的权益,可以从发展基金投资机构、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2000年以前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关联资金往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大股东控制的情况,在大股东控制下,容易出现大股东以资金占用等形式获取私有收益,从而损害公司经营绩效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选择2003~2007年沪深股市690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考虑公司特征和行业差异的前提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债务期限结构显著负相关,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与债务期限结构显著正相关,国有股比例、管理者持股、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