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旅游网站、旅游软件、社交平台等获取关于广西桂林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文章以游客发布的关于桂林的网络游记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ROST CM6.0软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选取的游记进行高频词汇分析、网络语义分析、情感分析等,并对游客感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了解游客对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情况,分析桂林旅游业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工具整合和推广旅游资源,旨在使桂林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优化桂林的国际旅游胜地形象。  相似文献   

2.
近十余年来,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并通过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众多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海量、丰富的数据,社交媒体分析学(social media analytics)由此应运而生.社交媒体分析学主要通过采集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数据,使用文本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及计量统计等方法,来发现、描述并解释基于传统数据和方法不易发现和认识的规律.社交媒体分析学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旅游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使用社交媒体数据的研究纷纷涌现,涵盖旅游及酒店业各领域,涉及游客满意度、旅游目的地形象、酒店收入业绩分析等问题,不一而足.其研究对象、数据使用和分析方法可谓千姿百态,为旅游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3.
陈莹盈  林德荣 《旅游学刊》2020,35(4):89-103
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享已成为当下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微信、QQ这类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国内学界对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的研究随之日增,但少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揭示旅游分享行为的过程与动因。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反映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动态过程理论模型。将旅游分享行为动态过程划分为分享前因、分享实现与分享结果3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行为特征、表现方式及阶段之间的演替规律,并探讨这类旅游分享行为的特点与动因。研究发现,在旅游分享动机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强调情感联结与互动,从而旅游者受到与个体相关动机的影响更为显著;分享内容上,平台的强关系特性与熟人社交促使旅游者尽量避免分享负面信息;分享结果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能调节旅游者行中、行后的体验水平,并形成兼具网络时空拓展性与熟人圈规模局限性的口碑传播。  相似文献   

4.
文谨  宫辉力 《旅游学刊》2007,22(9):18-22
了解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各种信息的需求,对于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自助旅游者的角度,以北京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自助旅游者对北京有关信息的需求,探讨了游客社会特征、收入与其对目的地信息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社会特征和收入不同,自助旅游者对目的地信息的需求有显著差别.旅游目的地的自身特点也影响自助旅游者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5.
贾衍菊 《旅游学刊》2017,(4):117-126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重新塑造着旅游者的行为模式.伴随着现代旅游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来支持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关注旅游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机制成为境外学者们关注的话题.通过对境外研究文献的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发现境外关于社交媒体时代旅游者行为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旅游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研究,社交媒体对旅游者信息搜寻行为、决策行为、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用户生成内容作为数据源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未来基于社交媒体的旅游者生成内容激励机制研究、旅游虚拟网络社会研究、目的地信息服务效率、数据获取与处理分析方面还有着广泛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负面偏差是受众面对多元化网络信息时所产生的心理错觉,往往倾向高估负向信息,低估正向信息,在旅游市场,这种现象会降低旅游城市形象的正面传播效果.文章以2015年的"青岛天价虾"事件为研究案例,通过社交媒体影响力的结构性测量和粉丝行为测量,综合比较社交媒体位置角色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从而为旅游城市提供削弱负面偏差的策略方向.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关系互动中的位置角色与其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结果存在差异:首先是官方与民间的差异.在社交媒体关系互动中,本地官方机构处于中心,自媒体位于边缘;但引导舆论影响力方面,本地自媒体排第一,本地官方机构排第三.其次是本地与异地的差异.在社交媒体关系互动中,本地媒体接近中心位置;但引导舆论影响力方面,异地媒体排序靠前.可以看出,民间和本地社交媒体引导舆论影响力相对更强,通过关系互动中的因果归因,社交媒体对负面偏差引导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旅游城市需要注意对社交媒体组合运用,在自身社交媒体平台上提升信源可靠性;同时善于借助中介(桥)的舆论引导能力,注重负面信息中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传播合力,削弱负面偏差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两岸综合旅游网站、旅行社网站及台湾旅游官方网站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主题:自然生态、度假、乡村、文化、城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各类网站构建并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同.研究结果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大陆居民赴香港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旅游动机、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者期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地的认知形象显著影响情感形象;(2)旅游动机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3)目的地的认知形象直接正向影响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和旅游者期望,并通过目的地的情感形象对旅游者期望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鹏  张宏梅 《旅游学刊》2016,(12):62-75
文章将旅游研究领域的国家形象界定为国际旅游者对目的地国家的总体认知和情感的心理表征,并将其划分为宏观国家形象和微观国家形象两个构成部分.以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潜在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探讨潜在旅游者对韩国国家形象的感知,检验国家形象构成维度及其与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宏观国家认知形象由国家特征、国家能力、国民特征、环境管理和国家关系5个维度构成,微观国家认知形象由旅游环境、旅游设施和文化氛围3个维度构成.国家情感形象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向有显著影响;微观国家认知形象显著影响国家情感形象,宏观国家认知形象中的国民特征因子显著影响国家情感形象;国家认知形象通过国家情感形象的中介作用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向产生影响.研究结论为韩国和中国旅游管理部门提升国家形象,应对旅游市场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参与国际旅游竞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永博 《旅游学刊》2020,35(2):65-79
"讲好故事"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和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以"讲故事"为手段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现有旅游目的地叙事研究开展还很不充分,关注的叙事偏重于正面叙事材料,对负面叙事的关注还很不够。文章着眼于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以德国首都柏林作为研究案例,以著名历史游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Berlin:Imagine a City)中关于柏林的系列黑色叙事和柏林旅游局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包括4个阶段的混合研究设计,验证黑色叙事对柏林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及意动)的复杂影响。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先,验证了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影响,实证该影响主要透过"叙事主角-游客-自我形象一致性"这一主线发挥作用,明确了黑色叙事主角形象对黑色叙事引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理,丰富了叙事传输理论相关结论。其次,验证了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在黑色叙事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过程中的影响效应,发现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而非认知形象)是黑色叙事最终能够影响游客动机的关键。最后,在黑色叙事这一特定研究情境中,验证了目的地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影响意动形象"具有"增强调节效应",丰富了现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意动"三联结构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和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晔  李天元  赵帆 《旅游学刊》2014,29(10):31-41
旅游目的地推广营销所使用的官方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平台等网络渠道构成了旅游者接触目的地的网络界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主要包含信息价值、友好性和交互性3个要素。为探索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构建了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旅游者体验与目的地品牌形象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网络界面特征的3个要素通过功能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中介因素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感知,但信息价值对情感体验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对旅游目的地优化网络界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游客在旅游攻略/点评类网站、在线旅行商(online travel agency,OTA)平台及各类社交媒体上生产了大量旅游相关知识,旅游目的地在官方渠道也发布了大量的旅游资讯,旅游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同样产生了大量的营销信息。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带来“信息过载”,从而造成游客在需要精准信息时面临各种决策困境。如何有效地从海量知识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呈现给游客,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智能问答服务为有效的精准旅游信息服务提供了“快捷方式”,特别适合在途游客的个性化信息提供,为精准有效信息服务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潜在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感知是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开始,而旅游形象的感知又来源于对该旅游地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熟悉"该旅游目的地.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熟悉度作为前因变量,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为中介变量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并以重庆市民对上海旅游形象感知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本文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中,对于旅游意向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熟悉度,它通过4条路径对旅游意向产生间接和直接影响,其总影响效果达到了0.591;其次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它们对旅游意向的总影响效果分别为0.546和0.378.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旅游者对Web 2.0社交媒体使用的日益增多,旅游虚拟社区相继涌现(如TravBuddy.com,Trippy.com,doyouhike.net),旅游者社交网络行为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应用,集中体现了当下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特征:个人主义、透视主义、多元性、去中心化、批判思维等。这些后现代特征如何影响旅游者的社交媒体行为以及旅游者与他人的关系呢?本文拟从后  相似文献   

15.
随着Web2.0技术和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数据在旅游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应用媒体数据开展旅游学术研究的外文文献为对象,评估媒体数据在西方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发现:媒体数据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经历了起始探索到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媒体数据来源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主,以传统大众媒体为辅;媒体数据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与品牌特性、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旅游行为足迹与旅游流、旅游需求/动机/偏好、游客体验与情绪分析等5个方面。已有研究在媒体数据应用上存在结论的普适性、媒体数据来源的代表性、媒体数据的真实有效性等局限,建议从旅游学相关数据库、旅游媒体大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不断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很多人在旅游之后会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而通过对这些网络文本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基于此,文章以“腾冲旅游”为关键词,在携程网以及小红书上搜集相关的游记文本数据,分析游客对于腾冲旅游的各种评价,归纳出腾冲市的旅游形象特征,以期为腾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旅游热点居民生活质量感知评价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旅游目的地居民角度出发,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水乡周庄为例,首先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感知评价,其次考察了发展旅游业之后旅游目的地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知评价,再次研究了居民生活质量与旅游影响感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居民对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支持态度,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政府调动旅游目的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旅游经历的目的地吸引力感知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旅游经历对旅游者目的地感知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文献从感知形象和感知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尚未出现从目的地感知吸引力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目的地的初游者和重游者代表着两类具有不同旅游经历的目的地游客,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二者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感知及其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地感知吸引力包含了整体环境吸引和观光体验吸引两个维度,重游者在整体环境吸引上的感知显著高于初游者,二者在观光体验吸引的感知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厘清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动机机制是现有研究的两大焦点,但现有研究大多囿于认知动机视角,忽略了游客行为意愿产生的情绪机制.该研究从游客在目的地情绪感受的视角,应用情绪评价理论,探讨积极情绪在目的地形象和游客行为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目的地形象对积极情绪的作用边界.通过对厦门市278名游客的调查,采用阶层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地形象能显著地正向影响游客行为意愿;积极情绪是游客行为意愿的诱发动机,显著地正向影响游客的行为意愿,部分中介了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愿间的联系;新奇感能显著正向调节目的地形象对积极情绪的影响.该研究对相关营销实践者、目的地管理者在目的性形象定位及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调控与之匹配的形象,其中的关键是准确认识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文章筛选出1971—2021年与目的地形象演变相关的99篇文献,开展定性元分析,通过文献分析结果,建构了目的地形象的演变模型,总结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影响因素,并探索了它们如何作用于目的地形象的演变。主要结论:(1)大型活动、负面事件与信息源是促进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宏观因素,它们共有8条不同的影响路径;(2)旅游阶段、初游重游行为、人口学特征和跨文化背景、空间与心理距离、涉入度等个体差异是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微观因素;(3)原生形象好坏、求新求异动机强弱、不确定性高低和个人/集体主义、涉入度高低能够在目的地形象演变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4)时间的一维单向性是目的地形象演变的基础变量,它决定着形象必然发生演变;(5)目的地形象演变存在门槛效应,能否跨越形象门槛决定着目的地形象变化能否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因为形象门槛的存在,相关研究才得到不一致的结论。形象门槛中,客观门槛主要是形象元素的增加与更新,主观门槛主要是旅游者感知,它们分别对应着人地关系中地的要素与人的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