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格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胸怀一颗宽容的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正>"差生"的形成是因为学校或家庭没有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正确方向,导致孩子在学习中自信受挫、厌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孩子之间的差异便是教育需要重视的。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  相似文献   

3.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格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胸怀一颗宽容的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张筠 《中国西部》2011,(23):71-71
“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简单而朴素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高度转化。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和财富的阶梯,而是丰富人陛、提升价值、完善自我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不是培养"人上人"的教育,不能让公众用大量积蓄投资孩子的未来,孩子的未来需要通过成长实现他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家长的期许。当前,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问题似乎受到空前关注,这种关注是不是就能解决当下资源相差过大的问题,许多地方其实都在观望,因为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形成今天的局面也并非一日之功夫,这里有政策、法令被曲解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利益使然。吕型伟先生在《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撰文《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提出:"宣传与实行所谓的平等,以及取消重点、画地为牢的招生办法,学生不许择校,学校不许择生。教育平等应指机会平等,不是人为地拉平、削平,更不是取消竞争。"这是国内教育学者直接剑指《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6.
审视我们的教育,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却从不鼓励孩子自己作决定。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始终在寻找标准答案这把"金钥匙"。老师则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久而久之,你问月亮像什么,答案总是小船或圆盘;你提起"龟兔赛  相似文献   

7.
谈到育儿的具体环节,现代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孩子"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问题。因为"做正确的事情"与"把事情做对"都重要,但前者更是方向问题。本文尝试以中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为纲,借鉴中华先哲思想精粹,为现代家庭幼儿教育确定一个价值取向,为家庭的教育确定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方向并围绕"五常"开展具体家庭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刘姿慧 《东北之窗》2013,(10):50-51
这些年,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就一个比一个忙,忙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甚至从孩子还没下生就开始"忙"了。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准妈妈们在怀孕期间就要进修"准妈妈班"的课程。为了能让自己生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纪宝宝"、"龙子"、"金蛇"……母亲们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进行剖腹产。为的是要赶那个"吉时良辰",为孩子出生讨个好彩头。俗话说"强扭的瓜儿不甜","瓜熟蒂才能落",就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不顾风险和健康,让孩子按照"预定"的时间生出来,出生的是否有意义哪?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少了一道工序,那这个产品的质量和寿命都会受到影响,更何况生孩子少一道"工序",会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9.
彭静 《中国西部》2012,(33):88-89
在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个体,因而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写各种教育叙事。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需要教育者用心去触摸,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时机,  相似文献   

10.
刘铁芳 《中国西部》2014,(12):116-119
<正>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混沌个体(小孩子)的时候,怎样引导他们,给他们赋予一种灵魂,然后让他们的生命世界拥有秩序。在这个自然的世界里,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秩序。那么,我们心灵的世界是什么带来了秩序呢?孩子们的生命世界是如何成就这种秩序的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使一个孩子在遭遇困顿的时候不想自杀?让大家在失恋的时候仍然好好地活着?……这些引领着每  相似文献   

11.
赵娟 《西部大开发》2011,(11):73-73,121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师生只有共同作用、相互尊重、和谐交往,才能有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全体,尊重个体,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满足内心的需要。同时,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等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努力让师生关系趋向和谐、平等,为孩子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康赛 《中国西部》2014,(41):14-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以儿童生命为本的重要教育思想并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而如今的青少年在接受学校、家庭教育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心理迷失、道德堕落、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等许多身心发展问题,伴随而来的是对生命的漠视和逐渐攀升的自杀率。在此背景下,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在内地,生命教育虽然起步不早,但发展迅速。然而发展并不平衡,上海辽宁等地区发展较好,在广大西部地区,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却相对缓慢。倡导生命教育,需要西部教育人转变教育观念,也需要每一位老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正>教师的母性光辉是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母性教育教人向善、向上、向美,具备人性,回归人性。母性教育是自然教育,然而,是否因为母性教育削弱了理性教育呢?支持者认为,不是因为教育有"爱"而显得母性,而是先有母性的原始基因,后有"爱"的外显结果。具有母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不同表现,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母性同情宽宥的眼神能够给予每一个孩子安全感,存在感。质疑者则认为,自由地运用理性是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理性是不折不扣的推动进步的力量;或者确切地讲,是认识真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的目的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培养人才。至于这个人才为谁所用,用于做什么事,好像不在教育目的的思考之内。只要培养出人才,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恰好是我国教育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受教育者,不是为了别人。"人才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别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是的,人才论也不错。人必须有一定的能  相似文献   

15.
谭嘉颖 《中国西部》2012,(3):106-107
“完整”不是“完美”,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能够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自然发展,准许孩子能够成为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质量问题在中国教育界其实从未被轻视过,但也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改革的焦点。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到底何在?一谈到教育有问题,就认为要加强管理。但我认为,加强管理不是关键,改善管理才是正确的举动。中国大学教育最紧迫的问题还是需要"复归于朴"!有三点觉悟阐述如下。第一、教师不是管理的对象,而是管理的主角教育始于个体传习活动,继而演变扩大为集体的组织行为。当教育行为从个体演变为群体  相似文献   

17.
子君 《中国西部》2013,(36):22-31
主打高端贵族式教育的幼儿园,让五六岁的孩子参加军训;一年级小学生的及格分数线由60分提升到90分,甚至95分;将"奥数"作为小学升初中的主要命题内容……这些教育事件凸显了基层教育严重的价值偏移,严重影响了孩子生命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李湖江 《中国西部》2014,(24):74-75
<正>行走在教育的大道上,教师应该果断地继续前行,把教育当成是一项事业而不是职业,让自己身上的优势与教育进行对接,在努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尽情地享受教书育人这一过程,让自己的职业生命始终流淌着一种幸福的热流。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虽然外在力量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始终是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一个词。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实现四个"自我"。走上讲台,积极认可自我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选择了现在的这个职业,但是由于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原因,有些教师并不是非常认可自己现在的职业。在这里,笔者要说的是,教师既然已经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就应该安  相似文献   

19.
当下单一的生存观,造成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个体的生命呈现着心甘情愿的被物质功利奴役的状态,导致了近现代以来个体生命普遍的虚无主义以及伴随一生的焦虑感。福柯的"生存美学"可以让个体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心态与世界的关系,以追求个体美的生命体验的心态去生存,则生命会呈现出更辽阔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李镇西 《中国西部》2014,(24):110-111
<正>从《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到《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李希贵的书我读了不少,但这次在读其新著《面向个体的教育》时,我心里受到的震撼前所未有。虽然书中不少观点颇有新意,比如"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在集体之外成长""寻找质优价廉的师德"等等。但从总体上看,在根本的教育理念上,希贵所论述的不过是教育的常识,或者说,他让我们的教育眼光投回到了教育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