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梅 《民营科技》2011,(6):32-32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一直充当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现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如何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选取目前公认的五种中介目标作为解释变量,借助于计量方法,通过比较各个中介指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经济状况分析各个中介指标的可实施性。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经济实情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贷款规模的曾经被作为主要中介指标的功效正在削弱;通货膨胀率目标制不适宜在现阶段被采用;利率和汇率中介目标由于我国经济中各种问题的长期存在而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应当继续推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不断改善自身机制,让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增长这一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经成为判断央行货币政策松紧取向的重要指标.1997年之前,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央行的货币政策较好地控制住了高通货膨胀,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4.
梁艳  汪磊 《企业经济》2005,(1):144-146
随着经济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1年以后利率将完全实现市场化,利率将会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中介目标的一个理想选择。本文着眼于分析利率机制在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作用,以及利率机制目前还不能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将来利率成为货币政策框架中介目标作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三性"原则,即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目前采用的是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中介目标。基于"可控性"原则的视角,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由于外汇占款激增和货币乘数不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下降,从而其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从1996年起,人民银行就正式将货币M1的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中介目标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中央银行会作出不一样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透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客观阐述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目标制的执行力趋弱,提出寻求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理论和实际角度,提出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认为我国可逐步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向利率指标,以更好地促进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货币政策在防治通货紧缩中的局限与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紧缩是近几年影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我国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付通货紧缩。但是由于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和消费的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影响了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因此,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防范和治理通货紧缩。  相似文献   

9.
高子惠 《民营科技》2011,(12):74-74
由于货币供应量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单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不完善的,应该从公开市场业务、投资、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三个方面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标准的假设基础上,结合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非对称性,构建具有非对称性的LSTAR模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有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供应量,采用M1、M2和Divisia加权M1、M2时,货币需求函数稳健性具有差异性;利用构建的LSTAR模型,使用M1、M2和测算Divisa加权M1、M2对相应LST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Divisa加权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比不加权的更为有效,而就货币供应量层次分析,Divisa加权的M2比M1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及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波及途径,样本区间是:1998年4季度——2005年2季度。这里,主要是关于货币供应、银行信用及利率三个金融变量对GDP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是:中国金融政策中介目标比较可行的选择,是在积极创造条件向货币供应量转换的同时,把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同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转变为完全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子金融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已对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我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已经大大弱化了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降低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面对步步走来的电子货币时代,我国央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从而顺利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股票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居民投资于股市,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对我国股市价格波动与作为货币政策重要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股市价格对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影响程度不同,M1对股市价格影响最大,但反过来股市价格则对M0影响最大,对M1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市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将其纳入必要的监管范围,减少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分别考察了M1、M2、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具有非常显著的时变特征,没有一个变量适合在所有时期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就价格水平而言,从2009年开始,M1是一个最优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而就宏观经济而言,从2010年开始,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最优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调控时不能仅仅参考某一个变量作为中间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货币中介目标的演变背景和专家研究出发,对我国现行的中介目标“货币总量”进一步分析。在德尔菲法和模糊判断理论的基础上,对可能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各类参数,包括各类利率和各种货币总量口径,与最终目标参数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表明利率的因果相关性要强于货币总量,所以文章进一步提出我国应该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实现中介目标由货币总量至市场利率转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采用2000年至2010年季度总量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技术,对货币政策与企业债务融资的关系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总量变化对银行信贷、企业财务状况、债务融资的时间序列变化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债务融资的动态调整因企业规模不同而存在差异。这表明,货币总量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代理变量,同时,企业可以依据货币总量的变化、银行资产的调整,权变地选择债务结构,应对自身财务状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分析及2011年走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处于趋紧的稳健常态.通过对2005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状况和货币政策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货币政策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并预测2011年趋紧货币政策将延续到下半年,国民经济将在波动中呈现逐步回落之势,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18.
一、水平主义理论的出现对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提出了质疑 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为基础,在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对中介目标进行选择。然而传统的货币理论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水平主义理论,该理论在某些方面更符合现代货币经济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确定是我国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规范货币政策制定者机会主义行为重要方式。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不同分类出发,归纳总结了近些年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希望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上来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两条渠道,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我国的货币传导只能通过信贷渠道进行,因为那时还没有证券和证券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也从单一信贷渠道向以信贷为主的双渠道转变;货币调控的中介目标也相应地从贷款额度转向货币供应量。与此同时,随着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货币调控方式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对货币量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利率工具也在某些范围内发生调节作用。尽管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有一些失误,如1997年该进一步降息而不降,1998年基础货币该增不增反降,但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例如2000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半年虽有某种紧的迹象,但实际上还是扩张的,货币供应量随再贷款和基础货币的增加而增长,货款的规模在扩大,债券也随公开市场操作的发展而增加。然而,由于货币传导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货币政策效应却没有预期的那样明显,实质经济仍然感到资金紧缺。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