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数字贸易包括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数据信息和跨境电商五大业态。近年来,我国数字贸易快速发展,B2C跨境电商全球领先,但与世界主要数字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服务贸易竞争力、数字平台国际化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在当前形势下,“数字强贸”是我国贸易战略深化升级的重要方向,数字贸易是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数字贸易是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选择。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数字贸易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推动跨境电商提质升级,提升数字服务贸易竞争力,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支持数字平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数字贸易规则标准国际衔接,努力把数字贸易打造成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字化时代加速到来,数字服务贸易已成为数字化时代影响国际贸易分工和国际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框架与相关数据,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进行深度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和日本的数字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明显强于韩国,韩国在贸易规模、国际竞争力上均与中日存在较大差距。从细分行业上看,中国在其他商业服务和ICT上具有较大竞争优势,日本在知识产权上具有较大竞争优势,韩国在个人文娱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无论是整体还是细分行业,中日韩三国与欧美在数字服务贸易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议我国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提高金融、保险和文化部门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治理,提升中国数字贸易领域话语权,积极推动中日韩FTA达成。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美国最早研究和推行其数字贸易开放理念和国际规则,形成了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美墨加协定》等贸易协定为代表的“美式模板”。欧盟和亚太国家在数字贸易开放理念方面与美国存在分歧,进而形成了“欧式模板”和“亚太模板”。在此基础上,主要贸易协定中的数字贸易规则不断融合发展。上述三大数字贸易“模板”在贸易便利化、关税与数字税、跨境数据流动与网络安全、消费者保护等四项议题中的常见条款已基本达成一致,但随着数字贸易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以及参与规则制定的国家增多,数字贸易国际规则达成共识的难度也将上升。中国数字贸易规则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签署的包含数字贸易条款的贸易协定数量也较少,已纳入的规则条款在深度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未来需要更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从而掌握数字贸易发展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21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50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数据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数据,构建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贸易发展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显示,一方面,数字贸易发展能够直接提高国家(地区)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发挥中介效应,而数字贸易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均衡化将进一步提升国家(地区)创新能力。通过分样本回归发现,不同收入、不同贸易开放度的国家(地区),其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同,在高收入、高贸易开放度的国家(地区),数字贸易对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数字化协同发展格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衡化发展,加大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开放力度、激发数字贸易溢出效应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背景下,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为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从主要合作领域看,数字基础设施合作有助于促进创新发展,加快贸易动能转换,并能有效弥合世界数字鸿沟,降低贸易成本;数字贸易合作通过优化贸易结构、变革贸易方式等路径扩展贸易边界,增强贸易竞争新优势;数字治理合作对于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加快形成制度型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赋能贸易高质量发展面临全球数字鸿沟、基础设施薄弱、地缘政治摩擦与数字治理碎片化等现实挑战。为此,我国应加大数字技术研发和数字人才培育投入,发挥“数字丝绸之路”引领作用,加强区域性数字合作,全方位推动贸易各环节数字化转型,创新数字合作机制与方式,主动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探索以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赋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欧亚经济联盟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逐年快速增长。数字贸易的发展为中国和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合作注入了新动力,有力推动了双方贸易高质量发展。从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数字技术水平、数字产业水平、贸易潜力4个维度构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相对熵的TOPSIS法对2010—2020年欧亚经济联盟数字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采用扩展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欧亚经济联盟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欧亚经济联盟数字贸易水平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水平偏低,各成员国间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快网络信息基础建设、完善数字贸易法律政策及治理能力、联合培养数字贸易专业人才、深化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数字贸易合作与往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迈向贸易强国须着力解决七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外贸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三个国家之一,外贸总额仅次于美国、德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然而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着力解决七个问题。一是提高人均贸易额。目前中国的人均贸易额只有800多美元,约是德国的5%,美国的1/10,日本的1/8。2003年世界人均贸易额为2445美元,我国不仅远远低于老牌发达国家,也低于东盟、拉美国家,仅高于非洲国家。二是扩大服务贸易额,提高服务贸易所占比重。服务贸易额是贸易强国一个重要的增长点。2003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的20%。我国仅为…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基建”的加速推进,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对数字服务贸易关注度日益上升。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内主要国家数字服务贸易数据,对走廊内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贸易竞争指数RCA和贸易互补指数,对走廊整体和廊内国家发展情况进行了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差距较大,中国廊段的数字服务贸易规模明显高于其他廊段,各国数字服务贸易结构较为单一,走廊整体对外依存度过高。此外,走廊内数字服务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相对较低,西亚廊段竞争性略大于中国及中亚廊段,但西亚廊段内主要国家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走廊内国家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来看,大部分国家数字服务贸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走廊数字服务贸易市场潜力巨大,可发展性较强。在未来发展中,廊内各国需积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合力研发核心技术,提高走廊数字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互联网引领数字经济将传统部门逐步数字化,不断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全球贸易正在经历数字贸易的引领和驱动。数字贸易由服务业逐步向制造业扩展,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贸易是制度创新建规则、管理创新建平台、技术创新数字化三维驱动下,将数字化的贸易内容一站式便利贸易的新型业态。"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5G商用、《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及强大的互联网市场、庞大的电商市场,为我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大挑战。我国在数字贸易实践中,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好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多边谈判形成数字贸易规则;结合实际尽快制定管理政策,在政策引导下细分管理措施,强化数字贸易平台管理,反对平台垄断,对中小平台进行柔性管理,鼓励有实力的平台进行协同创新,突破管理瓶颈,创新实现智能化管理;技术创新主要解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服务化与服务数字化趋势下,数字服务贸易逐渐成为贸易增长的新引擎。根据UNCTAD数据库2012—2021年的数字服务贸易数据,分别从整体和细分行业层面对中美两国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进行测算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的数字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水平远高于中国,并在个人文娱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数字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较快,其中ICT服务出口竞争力与美国相当。进而为全面提升我国数字服务出口竞争力,分别从数字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数字服务科研投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服务贸易国际规则谈判与制定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双创”战略背景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国科协以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开展“科创中国”工作。通过对科技社团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的分析和实地调研,认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参与建立的“一馆一院两中心”泉州纺织服饰产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纺织服饰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是一种有效的产学研融合的组织机制,作为新型研发组织,其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十三五”以来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使命和宗旨、组织建设、内部治理以及相关工作实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结合对国外典型科技社团经验的分析,总结出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能力现状,剖析全国学会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存在的内生动力不足、内部治理结构难以适应工作需求、科技供给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等三方面不足,提出明确职责定位、完善内部治理、建立长效机制、优化服务产品等四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我国2009-2017年数据,运用系统动力学对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财政政策有效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现有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存在异质性: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对两产业互动融合起阻碍作用,政府投资型支出政策的有效性较小,现阶段政府科技投入政策无效,而政府教育支出政策对于两产业互动融合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上述结论对相关财政政策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 “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本研究在梳理北京市“三城一区”建设历程和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典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五个维度构建北京市“三城一区”创新能力监测评价体系,并针对北京市“三城一区”的定位,指出未来重点监测指标。最后,本研究从促进技术创新、强化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把握市场机遇、深化创新协同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正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业服务平台作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对助力创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层面的创业服务平台运营现状,分析创业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显著作用,提出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支撑我国产业创新发展和“双创”升级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亟需尽快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勇当科技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其中,如何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有效融合,加快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汇聚产学研的创新力量,从根本上消除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长三角区域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首先就长三角区域各个城市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接着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科创产业融合态势,对产业基础和优势进行概述,就其产业链的薄弱点进行梳理,同时围绕产业链中的问题,以及今后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有效融合的着力点提出建议。最后,针对长三角区域整体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科技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提升智库能力,促进智库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借鉴国外顶级科技智库的运行机制对我国科技智库建设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从治理体系、组织结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兰德公司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研究发现,国际顶级科技智库具有治理结构完善、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多元化、严格把控研究成果质量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智库建设提出若干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西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省科技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十一五”期间科技服务业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山西科技服务业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服务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兼具科学属性与工程属性。组织实施该类计划或工程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曾大量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不过发挥牵头和主导作用的却寥寥无几。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作出战略部署。本文在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的成效与影响进行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强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与工作模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调查了上海科技馆、苏州博物馆等有代表性的场馆,并结合重庆科技馆科技志愿服务支队十余年管理经验,研究了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的特性,分析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与科普场馆的关系,总结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管控的特点,梳理出新时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的组织流程及关键环节管控的要点,以期为更多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