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樊妮 《经济与管理》2010,24(7):10-12,42
要素投入、技术进步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单纯依靠要素投入规模增加推动的经济增长难以保持持续性。运用OECD推介的增长核算方法,对我国1995-2007年的经济增长要素贡献进行估算,指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是依靠投入要素的增加,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陈琳 《经济经纬》2008,(3):24-27
笔者运用标准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征事实,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结果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要素投入和包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全要素生产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完全是投入驱动型的,而是真实可靠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Dea-malmqusit指数方法对中部六省2000—2011年间物流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定,然后采用Tobit模型分析其环境影响因素。实证表明: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生产效率实现了8.1%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实现增长,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更大;GDP、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生产效率影响最大。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提高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年到2008年间3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的技术进步在升高,而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却在下降。具体到东、中、西三大部区域经济的比较而言,东北地区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且呈上升趋势,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但中西部的技术效率在下降。这表明东部地区更多的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管理生产经验来推动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却越来越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差距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书敬 《财经科学》2008,(3):108-116
在考虑人力资本要素的基础上,将中固30个省份1990-2005年的经济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分别考察了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使用绝对收敛方程分析了它们的收敛效应.结果显示,1990-2005年中国30个省份的技术效率为0.8;经济增长的77%是由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的,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3%左右;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地区问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不仅需要要素积累,还需要增强落后区域的技术进步能力.  相似文献   

6.
资本、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广应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云南省1978~2007年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投入与技术进步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资本投入的增加是近3O年来云南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而劳动力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明显不足。表明目前云南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最后,提出了加快云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技术进步的效用结果和完整体现。本文引入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概念,以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来体现总体技术进步水平,构建经济增长中资本规模、劳动力规模和总体技术进步三因素贡献的分解模型,并利用中国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期间的技术进步贡献及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资本规模增长,劳动力投入规模贡献不大,技术进步贡献不小。技术进步贡献主要源于生产技术质量和生产技术效率,产业间劳动力构成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微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索洛模型法估算出我国1978-20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动因作简要分析,以考察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效率。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卓有成效,技术进步效率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在总产出中的贡献率为32。96%,仅次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投入贡献率高。另外,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适中,这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较为适应,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中国平均利润率的估算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一、基本模型“经济增长核算”(GrowthAccounting)源于索洛(1957)、Denison(1962)对总生产函数的讨论,把总产出的增长分解成投入要素增长的贡献和技术进步的贡献,这种方法是进行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基础。标准的古典增长函数为:Y...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本文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对技术进步和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在分析中,本文剔除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对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影响,考察了技术进步对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贡献份额,最后提出了加快技术进步速度,保证河南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改进的新古典技术进步模型基础上,构建衡量与资本和劳动融合在一起的体现式技术进步要素模型;并利用1985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云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特征,同时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整体技术进步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贡献较少;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征;物质资本深化速度的加快并没有带来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拉动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本文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对技术进步和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在分析中,本文剔除了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对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影响,考察了技术进步对河南省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贡献份额,最后提出了加快技术进步速度,保证河南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造了纳入不同层次教育水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重点分析物质资本、技术进步水平、一般劳动力、初等教育人力资本、中等教育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一般劳动力次之,各层次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经济发达地区中等、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供给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贡献;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中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供给匮乏。  相似文献   

14.
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收敛,地区间人均产出的变异系数从1995年的0.4,下降到2004年的0.33,地区间增长速度的变异系数从1996年的3.01,下降到2004年的0.73;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缩小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越显突出,对地区工业增长的贡献超过60%,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异系数从1996年的1.16,下降到2004年的0.665;要素投入贡献的地区差异非常巨大,而且变化不定,通过要素投入缩小地区间差异的效应逐渐减弱;地区间的技术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从1995年的51.6%,增长到2004年的76.5%。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已成为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工业起飞阶段的增长特征更符合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区域工业经济收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造了纳入不同层次教育水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重点分析物质资本、技术进步水平、一般劳动力、初等教育人力资本、中等教育人力资本、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一般劳动力次之,各层次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经济发达地区中等、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供给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贡献;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种影响并不显著,中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供给匮乏.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就得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不只是技术的发展水平,还包括技术的使用效率。只有高的技术效率,才能使提高的技术水平、增长的要素投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飞速增长。利用隐性变量法和HP滤波方法,测算了我国1979-2007年的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技术效率的提高率较低,而且技术效率的提高率同经济增长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排放增加的约束问题.笔者估算出中国1978年~2008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对索洛模型进行扩展,得到能源消费、C02排放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及大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是高能耗和大量的资本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整体正向作用不大;CO2排放作为环境成本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分类要素贡献和中国经济增长根源的对比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我国1952-2005年和1978-2005年两个样本区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并评价不同样本区间内要素贡献以及要素贡献是否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广义矩估计检验和对比结果显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贡献的稳健性和显著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要素,其中我国约70%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对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表明,贸易对经济增长效率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测度结果发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金融、贸易和制度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影响。即要素对经济增长作用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及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军  胡亮 《经济研究导刊》2009,(34):145-146,155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选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和分解。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7年,中部地区TFP平均增长率为1.45%,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规模效应和效率提升缓慢,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分析(1978~200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1978~2007年的数据,运用增长核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着重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要素投入增长;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2.57%,并在2000年以后增幅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