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文章基于能源消费视角核算陕西省2000-2014年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引入TAPIO脱钩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4年间,2001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处于扩张性负脱钩、扩张性连结,经济低碳化发展表现为不可持续状态,其余年份均表现为下降上升交替变化的弱脱钩状态,整体脱钩形势是相对乐观持续发展的状态。(2)引入中间变量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2000-2014年间,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主要是由基于土地承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造成,脱钩程度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发展战略的影响上下波动较大。(3)陕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还未实现强脱钩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弱脱钩发展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脱钩分析揭示了陕西省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协调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成为低碳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间的关联效应,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改进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环境EKC模型。[结果](1)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递增趋势,净碳放量的持续上升显著地受建设用地碳排放增长的影响;(2)不同地类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效应呈现不同特点,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则在上升;(3)经济发展促进了碳排放增长,但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拐点,验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结论](1)推动增汇减排工作,抑制农用地转用,增加陆地生态碳吸收量;(2)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降低建设用地碳排放;(3)深入推行"多规合一",提高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效率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核算2000~2010年间山东省及17个省辖市能源消费、农田系统碳排放量、森林草地碳汇量。选取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利用基尼系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分析山东碳排放的时空规律,并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分析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山东省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能源排放比重较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中间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呈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分解为理论碳排放增加量和理论碳排放减少量两类因素五大效应。分析了中国2002—2014年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及减排退耦特征。研究发现:(1)农业经济增长是引起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以及导致区域显著差异的主导原因,且五大驱动效应间存在着农村生活水平效应农业碳排放强度效应城镇化进程效应一般农业技术进步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的大小关系;(2)从省域差异来看,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辽宁及湖北等省份农业碳排放理论增加量主导着实际农业碳排放,农村生活水平、低碳农业技术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长地区差异较大的重要推手;(3)2002—2014年,农业碳减排退耦指数均为正,除2007年和2008年外,其余年份退耦指数均小于1,中国农业碳减排长期处于弱退耦,减排有效性亟需进一步提高,农业碳吸收潜力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3~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GDIM因素分解法、修正STIRPAT模型下的岭估计以及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对绍兴工业碳排放进行驱动因素经验分解、演变情景预测与达峰路径模拟。结果表明:(1)在GDIM分解后的各种因素中,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碳强度和能源消费规模对碳排放一直保持促增效应,而工业产出碳强度、能源强度和煤炭消耗效率为促降效应,技术进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促进碳减排的关键因素;(2)基于岭回归方法估计碳排放预测模型,发现人均GDP与CO2排放量存在倒U型关系,当人均GDP为137,132.1元时可达倒U型曲线的最高点,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耗效率分别对碳排放量增长具有明显促进和抑制作用;(3)蒙特卡洛模拟下,基本情景和绿色生态情景可以在2030年前达峰,但只有技术升级情景才是达峰的最优路径,碳减排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PCC碳排系数法,TAPIO脱钩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趋于下降并于2016年开始转入负增长,省际差异不断扩大的同时区域间差异趋于缩小;(2)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省际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3)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碳排放源的碳排放量及增速呈现不同的时序波动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化肥是最主要碳排放源;(4)中国2000—2012年耕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以"弱脱钩"为主,但2013—2017年不同省域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趋于差异化。研究结论: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性显著,且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同阶段和不同省域呈现不同脱钩类型,需突出减排重点、实施差异化策略及注重绿色发展等多途径推进耕地资源低碳化利用,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核密度估计及ESDA方法,分析1997-2017年中国各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构建GTWR模型对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均值呈现下降趋势,且各省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在缩小;(2)各省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HH"集聚区域集中在西北地区,"LL"集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3)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向影响,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以及人口密度在整体上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正,各回归系数存在时空异质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降低碳排放量,应增加技术投入,研发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适当控制城市化进程,积极引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采取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碳排放量低碳排放强度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人类消费和使用能源生产过程中,由于能源消费引起的巨大碳排引发各种能源和气候问题.本文选取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一次能源代表,测算河南省2000~2019年三种一次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量,使用Tapio脱钩模型刻画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量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河南省经济增长和能源碳排总体处于弱脱钩甚至更佳状态;河南省碳排...  相似文献   

9.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很难下降。本文分析了1980-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产业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对黑龙江省1980和2010两年不同行业能源利用碳排放总量进行对比。采用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80-2010年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能耗结构四个因素对黑龙江省产业碳排放增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是正向决定性因素,能耗结构调整的影响效果不显著,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效应是负向决定性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量在短时间内很难下降.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因素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78-2009 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黑龙江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  相似文献   

11.
在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2000~2014年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演进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同演进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逐渐加强,而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则呈现非定向态势;(2)在我国经济体量巨大而环保投入较低的情况下,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冲击的反应比经济增长对环保冲击的反应更加明显;(3)经济增长与往期经济增长水平存在密切相关性,环境保护也主要受经济增长而非自身的影响。增加环保投入、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等是促进环境保护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描述其影响因素,并预测2016~2030年江苏省的农业碳排放量。[方法]运用农业碳排放估算方式计算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0~2030年江苏省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主要呈现三段式变化。2000~2003年,表现为小幅度的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4~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开始缓步减少。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经济发展方面,如单位农业能源消耗、农业人口人均GDP等表征指标。农业科研人员数量对碳排放量减少起到一定的作用。预计2016~2030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会持续缓步下降趋势。[结论]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主要呈现三段式变化。2000~2003年,表现为小幅度的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04~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2015年,农业碳排放总量开始缓步减少。预测2016~2030年间将呈持续缓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碳足迹及碳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分析是当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热点问题。[方法]文章采用2004~2014年河北省化石能源消费数据、土地利用结构数据以及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构建碳足迹模型,基于Arc GIS平台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净碳足迹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1)2004~2014年河北省碳足迹由2.224 5亿t增长至4.792 2亿t,其中煤炭能源消费量占90%左右,唐山、邯郸和石家庄碳足迹值较高,分别占河北省碳足迹的33%、18%和16%;(2)2004~2014年河北省碳承载力由9 043万t增长至1.050 6亿t,其中林地碳承载力占河北省碳承载力的97%左右,西南地区农、林业发达,碳承载力相对较高;(3)2004~2014年河北省净碳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536 7亿t增长至4.236 5亿t,唐山、邯郸及石家庄净碳足迹较大,分别占河北省净碳足迹的40%、22%和16%;(4)除保定外,其他10个地级市的碳足迹压力指数变化强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此次研究成果将为河北省未来制定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相关政策的建设提供参考。[结论]整体来看,河北省碳足迹及碳承载力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应加强温室气体的管控力度,减小碳排放给河北省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测算了2004-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同时构建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沙市工业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分析后发现,工业增加值、平均用工人数、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中,能耗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最深,能源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小。在此基础上,设置了8种预测情景,分析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2016-2025年的碳排放趋势。经对比分析发现情景8为最优情景,碳排放量最少。在此情景下,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都保持低速增长;能耗强度和能源结构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后两者数值均为负数,说明它们抑制了碳排放的增长;它们高速降低,都会大幅降低碳排放。因此,降低长沙市工业能耗碳排放的路径是:继续降低能耗强度,改善能源结构,适当控制工业增加值和平均用工人数的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广西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费量也大幅增长,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能源缺口;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西部大开发前后广西能源消费总量及3种主要的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经济增长对能源,特别是对煤炭的依赖性变化最大;广西应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立健全节能型能源消费机制,努力开发新能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口规模、财富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国际贸易水平、能源消费强度等六个方面构建STIRPAT模型,探究影响江苏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国际贸易水平对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常住总人口、人均GDP、城镇化水平、第二产业占比和能源消费强度每变化1%,碳排放量分别变化2.809%、0.321%、1.669%、1.521%和0.433%。基于对江苏省碳排放量估算、碳排放量驱动因子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的探究结果,针对影响较大的驱动因子,提出“减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海洋捕捞效率、提高贝藻类养殖比重等是抑制海洋渔业碳排放的深层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找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该地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测算西北干旱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理论探究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节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阶段变化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响应关系显著,以弱脱钩效应为主;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成效最为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2002-2011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和碳排放量等相关数据,以LMDI分解法为着手点,从经济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排放等四个方面来探索新疆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并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5个产业的角度进行碳排放分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经济规模效应和产业排放系数效应对总碳排放效应主要是正向作用,而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主要起到负向阻碍作用;而从贡献度大小来看,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分别是最大的正向推动和负向阻碍效应;分行业新疆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工业一直是各效应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贡献度都在70%以上,其余产业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平原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稳定,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我国西北平原区不同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西北平原区的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呈负值,近4年差额稳定在年平均负1 294.40万t标准煤。[结论]该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建议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