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收入敏感性、跨期消费选择和预防性储蓄动机是现代消费理论研究的三大基石,其所做的假设在中国也有一定的表现。本文以重庆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消费假设在中国农村的适用性基础上,通过构建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状态空间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动特征进行了概念化探讨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收入敏感性,且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从跨期消费上看,面对实际利率上涨农村居民倾向增加当前的消费而非储蓄;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不确定性的增强导致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越来越大,但近年来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治理政策仍需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同步推进,并实现政策的长期化与常态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金融效应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内生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的关系及其地区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农村居民持有储蓄、投资、住房和保险对消费有促进作用,但是作用大小及显著性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储蓄对东部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而投资对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研究还发现,假如农村居民同时配置四种金融资产,配合消费升级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消费。这表明通过丰富农村金融消费产品,改善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环境,满足农村居民内生金融需求,能刺激农村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3.
周建 《财经研究》2005,31(8):59-67
文章利用1978~2003年样本数据通过消费函数的变参数空间状态模型研究了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超敏感度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存在着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此基础上,文章利用附加"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消费模型和ARCH结构对预防性动机强度进行了估计,检验结果发现未来预期收入中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这表明在目前农村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将是扩张社会消费需求的重要政策.  相似文献   

4.
李琳 《经济地理》2001,21(3):292-295,299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村居民市场需求差异性,得出:①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差距呈明显的扩大趋势,其中以东西差距尤为显著。一般所言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制约我国农村市场的开拓,在区域分布上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因此,切实增加中西部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是开拓我国农村市场的关键,并提出了增加中西部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②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及消费需求结构的多元性、层次性,在客观上要求,开拓农村市场必须立足于农村市场实际,分析区分层次进行,并提出了分地区分层次启动农村市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农村地区对文教娱乐消费存在消费一致性的现象,而收入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影响消费的因素。而与之相反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际间在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问题上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性,传统的消费影响因素对消费问题并未起到显著影响,而一些特定性因素如一段时间内的地方性政策或个人偏好等起到关键作用。而对比中部与西部这些特定影响因素的差异程度我们还可以发现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在中西部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问题上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我国城乡时间序列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做了新的探索.我们对引入预期收入增长的对数线性欧拉方程和二阶泰勒近似的欧拉方程进行了估计,结果说明,当期收入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不成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影响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居民收入低且不稳定、消费环境差、消费观念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因素湖南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有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当一般的分析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理论框架。使用综合了家庭的当期消费、消费习惯、财富积累、偏好改变多种作用影响的效用函数,在家庭劳动收入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导出了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闭式解,给出了家庭消费函数和欧拉方程的解析式。使用中国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中导出的欧拉方程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除了收入和家庭财富以外,消费习惯和预防性储蓄动机确实也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雷钦礼 《经济学》2009,(2):1029-1046
在本文中,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当一般的分析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理论框架。使用综合了家庭的当期消费、消费习惯、财富积累、偏好改变多种作用影响的效用函数,在家庭劳动收入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导出了家庭消费与储蓄跨期优化决策问题的闭式解,给出了家庭消费函数和欧拉方程的解析式。使用中国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中导出的欧拉方程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除了收入和家庭财富以外,消费习惯和预防性储蓄动机确实也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择中国农村居民1992—2006年间的分省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FE-IV)对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其地区差异、时序变化展开了详细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并且西部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于中部与东部农村居民;然而滚动回归表明,就全国而言,样本分析区间内我国农村居民的相对谨慎性系数起先还比较平稳,然后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到最后阶段稍有下降;而分地区的滚动回归结果则表明,各个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最后在从多个角度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为缓解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快速增长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三大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影响方向不同,且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国三大地区存在差异性。因此,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能仅就全国范围考察,还需分区域进行。本文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一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为分析对象,运用1997—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营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差距等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相异,其形成原因有自然属性、政策偏向和制度等。因此,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从推进城乡一体化、积极改变政府财政职能、构建城乡居民公平的发展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着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陈迅  高晓兵 《技术经济》2011,30(11):63-67,116
采用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其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三大地区农村居民的各种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最后提出,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应针对各地区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制定能体现出区域差异性的农村居民消费政策。  相似文献   

15.
黄潇 《技术经济》2014,(7):120-129
从贷款、储蓄、证券和关系4个维度构建金融排斥指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了4种类型的金融排斥对中国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证券排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最大,储蓄排斥、贷款排斥和关系排斥的影响依次递减;证券排斥和储蓄排斥对东部地区农户收入的冲击较大,贷款排斥和关系排斥对西部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较大。指出:高收入地区应注重开发涉农金融产品,低收入地区应保证提供基础信贷;应实施分类瞄准的普惠性金融政策。  相似文献   

16.
B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we treat the health production system in a certain province as a Decision Making Unit (DMU), identify its inputs and outputs, evaluate its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1982, 1990 and 2000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scores and social-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is paper has found several interesting findings. Firstly, provinces on frontier in different year are different, but provinces far from the frontier keep unchanged. The average efficiency of health production has made a significant progress from 1982 to 2000. Secondly, all province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in terms of health production outcome and efficiency, and each category has specific approach of improving health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ird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alth production efficiencies have been found among the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in China, and among the eastern and middle regions. At last,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health production efficiency but negative relationship (not ver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proportions of public health expenditure in total expense and efficiency. Maybe it is the result of inappropriate tendency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ilities to pay for health care services and efficiency in urban areas is opposite to that in rural areas. One possible reason is the totally different income and public services treatment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health policies and service provisions which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ifferent population group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ingji Yanjiu 经济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6, (7): 92–105  相似文献   

17.
许南  黄颖 《经济地理》2012,32(9):104-107
使用1997—2009年数据,利用变系数面板模型对我国各省份的消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区域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居民消费从空间上看,大体呈现出东西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消费的边际倾向较高;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介于中间位置的省份,消费和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了匹配的速度和水平。基于研究结果,从人口数量分布、GDP总量和消费习惯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23个省级地区1988—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地区和时间两类虚拟变量,对中国农村金融的收入效应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具有显著的地区和时间差异。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并且东部的效应大于中部;而在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1988—1998年和1999—200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进一步增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收入效应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11-2016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不同融资渠道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债权融资在整体上对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分地区看,其在东部地区发挥了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则起到抑制作用;②从整体及中西部地区看,股权融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且抑制了东部地区技术创新;③对股市板块进行细分后,整体上股权融资中只有创业板股权融资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主板和中小板的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