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对新乡市近郊、远郊和边远三类不同区位农村地区的农户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的区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消费水平、宅基地数量和产权意识等,但不同区位农村地区的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度并不一致,其流转行为的动因也具有差异性。在宅基地流转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区位条件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差异,建立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上市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2.
梁晓 《民营科技》2011,(5):93-93
目前我国立法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这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建议,以期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确权促进了宅基地流转吗?——基于温州农户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温州农户的调查,考察确权颁证如何影响宅基地流转。研究表明,确权能显著促进农户参与宅基地流转。异质性分析发现,确权能显著提升较年轻农户和居住在城郊农村农户的宅基地流转概率,但无法激励年龄较大农户和居住在非城郊农村的农户参与流转。机制分析表明,确权能够有效促进宅基地流转,一方面是因为确权强化了宅基地私有观念,提升了农户流转意愿;另一方面,是因为确权让农户更可能获得农房抵押贷款,拓宽了使用权流转渠道。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对交易标的物进行产权界定能够起到激活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的作用,但在落实这一政策时须考虑农户异质性带来的效果分化,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宅基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
葛旭 《企业导报》2011,(9):9-10
严格限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不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量"空心村"的出现使得农村宅基地闲置严重,进而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宅基地隐形市场,给日后交易双方留下了无穷的隐患,农村房屋交易纠纷频繁发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新农村建设。应当放宽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确立宅基地收回与补偿制度,不断完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障碍方可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本文全面综述有关中国宅基地流转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试验,创新与问题并存,急需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对此提供理论解释和决策支持。现有研究侧重于宅基地流转的背景、动因、模式和制度改革方面的探讨,并主要对农户宅基地产权认知和流转意愿展开实证研究。未来需在关于宅基地流转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宅基地产权演化与博弈、宅基地流转模式绩效和政策评估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宅基地自发流转普遍、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的现状,确定了宅基地流转机制以规范和监管为主、宅基地退出机制以引导和激励为主的总体构建思路。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具体构建了宅基地流转"规范——激励——压力"机制与宅基地退出"引导——激励——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关乎农村稳定和社稷发展的大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立法与现实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关于宅基地使用权能否合法流转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张完善现行立法,逐步放开宅基地流转,促进宅基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于宅基地流转问题的态度一直是禁止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流转现象日益频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关于宅基地流转的法律规定已经不合适宜,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本文通过分析当今宅基地流转产生的一些问题,建议我国逐步放宽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推动和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是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必然要求,而因流转可能导致的投机行为是一个焦点问题。农户是流转的决策主体,充分了解他们对投机的态度,有利于为防范土地投机的产生、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提供依据。本文以238户农户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了现阶段农户对宅基地投机的态度,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投机持普遍担忧的态度,但对投机行为的辨别能力不强;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宅基地占地面积是影响农户对投机态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采用的是在有限范围内实现流转的做法,禁止农村居民的住宅和宅基地在城乡之间的转换.这是由我国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和社会福利性所决定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的宅基地使用权的权限设置和流转方式已不合时宜,应适当放开宅基地使用权,在现有基础上赋予农民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收益和处分权,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实现宅基地有序合理的流转,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朱瑞蓉 《价值工程》2011,30(15):129-129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着私下转让、审批管理不严、交易纠纷、权属争议不断等问题,给农村宅基地管理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对策,更好的建全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制度及市场规范。  相似文献   

12.
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宅基地流转主要存在"宅基地换房"、"联建"和"地票交易"三种典型模式。在推动我国农村宅基地流转中,应该支持流转模式探索,因地制宜推动流转方式创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与定位,做好政府配套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其转让要符合相当严格的条件。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而其物权价值功能在逐步提升。允许宅基地流转具有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压力、增大农民物质财富、拉近城乡经济水平的差距及抑制城市高房价的积极意义。为实现上述意义,立法的核心应是完善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首先,在我国农村开放宅基地使用权租赁市场,本集体组织内外成员皆可承租,弥补不能自由流转的弊端。其次,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适当开放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和转让市场。最后,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时,可以考虑放开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农户行为、宅基地流转、土地流转意愿这三个方面来对其对宅基地流转意愿价格的研究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作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现行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的转权模式和保权模式各具利弊,但都难以解决流转的市场化与行政化的矛盾,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仍处于法律困境。汶川地震灾后,随着农村房地产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方式的转变,都江堰市设计了以联建为主的味江模式。该模式结合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强调宅基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和宅基地权益的独立性,拓宽了宅基地使用主体范围,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推动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农户行为、宅基地流转、土地流转意愿这三个方面来对其对宅基地流转意愿价格的研究成果在内容和方法上作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初,重庆市开县国土房管局选择了开县宅基地流转频繁的县城周边镇、中心小城镇、劳务输出大镇共4个镇(街道)7个村开展了宅基地流转调研工作。通过与基层干部、村民面对面的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填写统计调查表等方式,实地了解了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障碍及群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宅基地两权分置限制使用权流转,加剧"内空外扩"农村空心化困局,使其落后于乡村发展需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时代背景下,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了保障性权能与财产性权能的分离,进而实现了使用权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使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成为可能,重新盘活了乡村宅基地资源并符合人口双向流动新趋势。然而,当前宅基地三权分置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注意其因政策实践偏差而诱发宅基地集体使用权虚化、保障性权能弱化等潜在风险。因此,亟需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强化政策监控,加强"失宅"农民权益保障,合理配置闲置宅基地资源。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使用权是我国一项特有独立的用益物权,合理规制宅基地使用权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农村的稳定,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鉴于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现行宅基地流转制度的不合理,本文将尝试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能否流转,国内学者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农村宅基地进入市场进行自由流转,不仅充分体现了土地的价值,而且满足权利人对土地的最大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