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地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江苏实现“两个率先”,要瞄准“加快沿江沿海开发”,目标锁定在“实现‘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法制协调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协调区域内各行政区划利益冲突和各自为政问题已显得十分重要。重新调整行政区划的想法不切实际,定期协商机制及成立共同协调机构的协调方式效果不佳,必须用法制手段来协调。而在法制协调手段中,区域行政立法的形式是最佳选择。要通过完善立法法和相关法律的方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是发挥地方立法积极性的另一种合法形式,明确区域行政立法的主体、可协作的权限和范围,规定行政立法具体程序,解决其法律渊源和位阶问题,理顺立法审查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长江三角洲经济过度竞争的现状出发,指出行政区划和僵化的管理制度是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说明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经济一体化,才能消除本区域过度竞争的问题。并从宏观管理制度创新和微观体制创新两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行政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区域行政的缺陷是:行政层级过多;条块行政,缺乏协调;过分突出政府行为,计划色彩很浓厚。长三角区域行政的创新:区域行政组织的创新和区域行政区划的创新两个方面。长三角区域行政研究的前景也是两个方面:行政发展模式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强烈的正相关性,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重新成为热点.本文结合不同学派对聚集经济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机理的认识,从聚集经济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构建了聚集经济效应指数,并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对地区内部三大区域的城市聚集经济效应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同城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等宏观背景为依托,概述了"同城效应"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一体化的上海交通系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正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崛起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在我国现代化全局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和制造业正加速向长  相似文献   

8.
以乍浦港区为中心的滨海区域在嘉兴市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此市政府提出了突破行政区划、合力打造浙北滨海工业带的设想。该文对实施这一战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9.
行政区划的概念 行政区划通常是国家根据行政管理、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情况,实行的行政管理区域划分。行政区是行政区划的产物,即国家因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各级区域,并设有相应的行政机构,它是与一定等级政府相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综合体。经济区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地域组织形式,是既有内部结构(包  相似文献   

10.
省级"行政区边缘经济"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在行政区交界地带形成了"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使得行政区交界地带成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行政区边缘经济的形成主要受空间距离因素、边界因素和交易成本的影响,其主要特征是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一定的冲突性.为此,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商品要素市场、重视区域经济合作、搞好跨区管理,以降低行政区交界地带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