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构建GDP对就业影响测度模型及反映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的“动态模型”,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内在关系,提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春宇 《技术经济》2009,28(3):75-80
分析了1978—2007年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状况,分别计算了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产值弹性;运用VAR模型研究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对黑龙江省就业的动态影响。就业产值弹性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其就业具有推动作用。VA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是黑龙江省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及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正向调整对就业增长产生正向影响,且影响期较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市场化和投资对就业增长影响的角度出发,并通过建立就业模型,比较分析了市场化、投资与就业增长关系和现状,发现市场化对就业增长有负面影响,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市场化对就业负面影响越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就业弹性比东部大,并以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加以佐证,提出了以促进就业为目的投融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绿色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尤其是绿色产业的崛起,已表现出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能够促进劳动者能力和技能的提升。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绿色产业数据,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进行相应比较分析,从产业产值就业弹性的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的就业增长效应。研究显示,绿色产业产值就业弹性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5.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增长预测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相关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就业增量,分析就业再就业目标的缺口,并提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就业发生巨大变化。但围绕就业弹性这一指标,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文章重新梳理了我国就业弹性的历史变化,并对不同产业及地区的就业弹性进行深入的解析,最后通过构建经济增长对就业需求的影响模型,对分析当下经济增长对就业影响的情况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如何有效地促进就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南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1978年-2007年,每年有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引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得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有限,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主力军;最后通过就业弹性分析了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1992-2008年的相关数据,通过ADF检验,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就业水平之间进行实证研究,建立ECM模型并进行Granger检验,计算出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ECM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出第三产业发展与我国就业水平增长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原因,且影响期较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总量GDP、非农GDP及第三产业GDP的增长均显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是,区域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这种促进作用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总量GDP和非农GDP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弹性系数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第二产业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但未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第三产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力量,且中西部地区的这种促进能力更强。因此,要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必须提升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0.
邢锋 《发展研究》2009,(9):32-35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94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税收和产业结构变动的情况,首次就刘伟、李绍荣(2003)的模型分析产业结构税收弹性问题,并结合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促进税收增长。同时还比较东部地区三种产业税收弹性的差异与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结合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重新审视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的关系;要在加快就业结构转换的同时,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江苏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有大有小,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第三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容量,根据现阶段的就业情况,计算出第三产业和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为发展重点行业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社会经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人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3.
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富集地区就业弹性低于全国。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内蒙古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都带动了就业,但带动作用越来越弱。与内蒙古整体状况相似,第二产业投资和GDP增长加速度每提高1%,就业加速度就分别提高、降低0.265%和0.464%。第一产业产出的就业弹性和投资弹性分别为0.253和-0.044。第三产业产出的就业弹性和投资弹性分别为0.799和-0.434。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变动轨迹,认为中国就业弹性持续走低与劳动生产率提高有关,同时也受资本深化、经济转型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就业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就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就业政策取向应该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就业弹性仍有提升的空间.为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城市化发展战略、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贝贝 《时代经贸》2014,(2):274-274,27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所占比例、对经济的拉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开始转型,经济中心也开始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倾斜。本文基于天津市统计数据,通过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三次产业对劳动力就业弹性进行分析,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下的天津市服务业。结果表明:天津市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对劳动就业的拉动能力强,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两步法,对沈阳市1978~2009年间的地区生产总值(参考数列)和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比较数列)进行关联度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关联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具有差异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关联度呈下降趋势;(2)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加强趋势;而经济增长只对第二产业影响显著,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逐渐失去影响力,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不明显;(3)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第二、第三产业,且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越来越强。因此,要调整沈阳市的产业结构,稳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陈昭  刘岭 《经济研究导刊》2010,(24):134-136,142
使用就业弹性指标量化分析北京服务业的社会效率。根据各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数据,建立模型后运用Eviews软件分析各产业对就业的吸纳程度,并通过相关系数分析,说明服务业发达程度对服务贸易的支撑作用。在研究北京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分析如何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审视北京发展服务贸易在人力资源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工业结构的调整,现代企业的建立以及农村严峻的人地关系,“排挤”出在量的剩余劳动力,我国面临就业难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符合三大产业演进的规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以缓解我国就业难题。今后发展第三产业要注意解决好推进城市化进程,推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壮大,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