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旅游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兼顾自然生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是生态旅游与文化的有效融合,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宗旨。通过对昆明市团结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现有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团结镇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瑞明  毛宇  亢延锟 《经济研究》2020,55(1):115-131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绿色"驱动力。借助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中国283个地级市2002—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首次评估了文化体制改革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带动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带动效应呈现出越来越强的递增趋势。具体地,文化体制改革通过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地区过夜旅客人数和收入,进而使试点地区的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人次、人均国内外旅游总收入和人均国内外旅游接待总人次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那些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越高的地区,这种带动效应越强。本文的发现不仅为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平衡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文化旅游作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产业,在弘扬民族文化、展现地方风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做为湖湘文化的集中载体丰富多彩,如何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的阐释与包装,使旅游文化紧密相连,以求得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赢,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晓华 《当代经济》2016,(21):11-13
本文主要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可行性,论述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阐述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发展观,从发展低碳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评价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技术,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袁锋  吴映梅  金桂梅 《经济师》2009,(8):272-273
文章通过滇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探讨其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并基于SPSS13.0因子分析法提炼出影响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在强化区域旅游产业合作、重新定位区域旅游产业功能和延伸产业市场空间等主要方面,予以思考和分析,以期为地区旅游产业稳健发展与区域主体功能发挥提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通过全域旅游实现对民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乡村绿色生态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共同发展带动全域旅游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带动全域旅游发展.针对民族区域产业单一化、交通不便等实际外部客观原因,思想观念的落后,教育水平落后导致精神贫困的内因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利用山区优越的自然资源,开办农家乐等,增加居民参与能力,丰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突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将文化融于自然,迸发出与众不同的美丽,结合当地环境,综合当地民族特色突出主题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的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7.
王亚力 《经济地理》2002,22(4):492-496
本文以湘西凤凰为例,分析了民族交界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形成,并在西部大开发和入世的背景下分析了本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潜力,提出了以民族文化分合为线索,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受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封闭落后,是造成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但同时,经济文化也是民族地区重要的特色资源,可成为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依托。经济文化产生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过程,与经济发展存在依存互动的关系,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是其典型特征。经济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的经济活动具有规范作用,对创业创新具有激励作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改进与创新发展,能够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因此,必须重视经济文化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旅游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因此,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状况的分析,说明了旅游业是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也面临着转型。旅游业在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贡献突出,但随着旅游开发的发展和深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调整可能面临着“三重困境”:旅游业自身的局限引起的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旅游开发中利益格局固化的困境以及旅游产品文化创新能力弱化的困境,进而会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主要表现在认知与感知两大层面,并探讨了实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最后将理论加以应用,以格萨拉旅游区为例,提出了发展当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策略,并希望对其他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子红  朱绍辉  赵魏 《生产力研究》2013,(8):114-117,120
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社会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而且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文化多元,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十分滞后。如何把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制度层面深入探究了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制约性因素,进而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各地普遍开展的旅游活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对旅游产业的规制因而显得日趋重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现状入手,分析目前旅游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引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并探寻完善的可持续保护机制,以期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保护这一优势产业的同时,保障地区生态环境及少数民族的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4.
农民依靠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增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民族村寨地区因其特色文化的资源禀赋可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使其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对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完成具有重大意义。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系统,通过熵权法确认权重后采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肇兴侗寨农民可基本维持其旅游业基本增收,但与旅游业可持续增收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议从政策支持、文化传承与保护、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三条路径着手,提升民族村寨地区农民旅游业可持续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15.
福鼎白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旅游优化升级较为缓慢。通过对福鼎白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系统的构建分析,丰富和完善福鼎白茶文化体系,有利于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深度,拓展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同时通过对现有福鼎白茶旅游产业的分析,结合非遗文化、产业要素、结构形态等方面,优化升级福鼎白茶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形成良好的白茶旅游产业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杨莉 《经济问题探索》2006,1(12):98-101,108
民族文化、民族地域分布因素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民族的文化吸引了中外旅游者,促进了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凸显出民族文化面临自身发展和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危机两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借助旅游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旅游特殊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和旅游实现共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边界"效应多产生于一些省际交界民族地区,在促进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同时却又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位于湘桂黔交界处的从江县岜沙苗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阐释了地域文化、心理防御和农业经济生活"边界"效应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结合这三种"边界"效应,以突破和保护为思路,提出了旅游设施与产品营销升级、有限开发与游客引导、社区参与经营与利益分配等构成的联合驱动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跨越三重"边界",搭建村民与政府、旅游企业及游客沟通桥梁,对其他省际交界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论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与战略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界定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复合系统与需要三元结构动力入手研究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与战略管理问题。重点进一步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可持续旅游产业的三元动力及其理论依据;二是可持续旅游及其产业发展的目标与准则;三是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20.
因为优越的自然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但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位于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然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基于此,在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维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民族地区要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