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旺耀 《发展》2001,(10):23-24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了题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均等》的著名论文。他通过对美、英、德三国历史资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从本世纪开始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趋势,尤其是在20年代以后,这一趋势表现得十分明显。与此同时,他又考察了五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收入分配的横截面数据,发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比发达国家远为不均等。因此,他认为所有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收入差距会趋于扩大,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一些消除收入差距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收入差距则会出…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不足、权力寻租现象比较突出以及行业垄断等。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民生财政,治理腐败与权力寻租问题。  相似文献   

3.
杨帆 《辽宁经济》2004,(11):39-39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人们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扩大。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既有政策性的合理因素,也有制度性、体制性、非法性的不合理、不合法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有差距本属正常,但差距过于悬殊,特别是由于市场不规范运作所引发的不合理收入,甚至是非法收入对国民收  相似文献   

4.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当前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着相当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初次分配秩序混乱。企业的约束机制不健全,多本帐、设立小金库等现象较多。名目繁多的工资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在改革开放20年的较短时期内,我国已经从一个收入比较均等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3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警戒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都较为突出。个人收入分配隐性化、多元化。腐败和违法现象加剧了收入分配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07年全省GDP达到11022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然而,在经济高速度增长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势头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年来,国家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四个维度收入分配差距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城乡分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目前,收入分配包括了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四个维度上的比较。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开始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益的。然而,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更无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析,试探性地提出一些缩小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几年来浙江居民收入变化,从绝对数来看,浙江居民收入水平总体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浙江城乡居民收入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近些年来浙江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贫富悬殊的矛盾开始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从整体来看,居民内部总体性差距呈现扩大态势;从城乡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从地区来看,不同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从行业来看,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相似文献   

9.
康亚红 《北方经济》2011,(22):18-1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国家。导致我国收入差距过大既有合理合法的因素,又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对合理合法因素引起的过大收入差距我们要允许和容忍,对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引起的过大收入差距我们要调节、抑制和消除。当前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要遵循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要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突破口,将社会政策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和对策□王炼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收入差距必然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探讨和研究在全社会范围内运用客观手段去调节和缓解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提高土地财政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其扩大效应在东中西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依次增加;同时,城镇化还会强化土地财政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提高城镇化本身则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土地财政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还存在城镇化的门槛特征,在城镇化率较高阶段,提高土地财政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弱于城镇化率较低阶段;土地财政还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相邻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扩大效应。研究建议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统筹土地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涉农支出比例,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产生了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例如就业压力大,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在收入分配领域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城镇基尼系数逐年上升,现在已经超过国际上的警戒线.于是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收入差距的现状;二是收入差距成因分析;三是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揭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利用Cowell-Kuga算法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得到了各种收入来源对收入差距贡献度的准确数据。研究发现,经济越发达,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越小。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在追求效率中往往伴随着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隐患。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的设定,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才可能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体制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发展差距扩大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差距在扩大,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供应差距在扩大,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差距在扩大。之所以如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传统城乡分割体制与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传统剪刀差以及新剪刀差的作用,投融资体制重城轻乡及对农村农业剩余的汲取,城乡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的差距,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对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起了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转型非常关键的一个趋势。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这种趋势在过去十年间显得尤为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益发展的"国家主义"的经济结构,它所导致的权力和垄断成为收入差距的一个根本结构性来源。  相似文献   

17.
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村劳动力迁移量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本文从农村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分布和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影响两方面对此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农村劳动力迁移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受到歧视,一般在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劳动力迁移扩大了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的特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有现象,而是所有处于经济转型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但我国的问题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复杂得多,因而具有一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特点一: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有小幅下降外,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一直呈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区域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要调节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收入差距的形成有政府方面的原因,应该重新明确划定政府和市场在分配上的边界,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东西部地区个人收入差距就在不断扩大,只不过近年来差距扩大的速度加快。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纯收入基本都在3000元以上,西部地区在1500元左右,东西部相差了1500元。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