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倩 《中国经贸》2011,(4):39-39
所谓遗失物的拾得,指发现他人的遗失物而予以占有的一种法律事实。拾得遗失物,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之一,本文浅谈我国法律如何界定遗失物以及遗失物的要件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杨金三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2):180-180,F0003
关于拾得遗失物会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债权关系还是物权关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教授主编的《民法》(第五版)认为:"拾得遗失物会在拾得人与原物的所有人之间成立债权债务关系。"[1]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原物所有人所享有的向拾得人请求返还原物的权利,在性质上应认定为物权请求权,即拾得遗失物本身会在拾得人与原物所有人之间成立物权关系。在拾得遗失物的情况下,因权利人或拾得人的其他法律行为会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桑萍 《特区经济》2008,(3):240-241
新颁布的物权法规定了遗失物拾得制度,虽然立法者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在物权法中充分肯定所有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然而通过一些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这与我们的国情又是相符的。看来,对所有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肯定还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4.
从大陆法系的立法论我国遗失物法律规定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宁 《理论观察》2006,(1):90-91
我国关于遗失物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导致司法实务中有关遗失物纠纷的处理无法可依。为此,应当建立和完善物权立法,对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遗失物的悬赏广告,以及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属等问题应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自2017年10月《民法总则》颁布施行以来,关于遗失物制度中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失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法律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遗失物制度中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在发生遗失物返还纠纷时,现行立法体现出了明显滞后性的结论。因此在民法典遗失物制度的编撰过程中,只有充分贯彻公平与诚实信用等民事法律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拾得人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才能更好的解决遗失物返还纠纷。  相似文献   

6.
李令庆 《理论观察》2009,(1):99-102
就遗失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物权法》第107条作了否定性的规定,并赋予了原权利人有限的回复请求权。该规定似乎未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做了“一刀切”的规制,这本身有失允当;另外,在立法价值选择上过分地向原权利人的利益倾斜本身将可能损及交易之安全和迅捷。因此,立法应区分善意及恶意而为不同的规定,并对相关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论侵占罪     
邓浩 《理论观察》2007,(2):90-92
侵占罪是我国新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理论界对该罪的犯罪对象、告诉问题及其存在的利弊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现行刑法规定的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埋藏物。其中公共财产不包括在中,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情况不能构成侵占罪,遗忘物与遗失物系同一个问题。在告诉问题上单纯的告诉才处理不切实际。此罪的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8.
遗失物的善意取得问题已是学术界争论已久的话题,国外立法对此早有明确规定,新的<物权法>顺应世界潮流,在107条对此问题做了专门规定,这在立法上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本文中笔者在介绍国外立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权法>第107条的理解阐述了一孔之见;同时,结合国外立法之比较研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一下我国目前<物权法>第107条的进步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13日,房山区良乡因一个捡垃圾的8岁小孩拾得10万元人民币并由其父交给警察而轰动。对于这个拾金不昧的经典案例,我们在探讨这些钱能给拾得者的生活带来何种改善的可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拾金不昧的理性思考。关于他人财物的拾得和归还,我国长久以来一直是由道德准则和公序良俗来调节,这一古老的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已在民众中间形成了丝毫不亚于法律的约束力,拾得他人财物拒不归还,既要承担道德的谴责,又将面临个人社会地位和信誉的危机,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  相似文献   

10.
弗兰克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以抨击法律形式主义传统、破除法律确定性神话而著称,而他所强调的法律不确定性的起点就是法律事实的不确定性,即“事实怀疑论”。正是因为法律事实具有不确定性,以此为基础法官所适用的法律规则和法院的判决就自然具有不确定性。本文试从弗兰克“事实怀疑论”的内容入手,阐释其“法律事实是法官认定的主观事实”这一理论的合理性,探讨“事实怀疑论”在事实对规则适用的作用方面起到了怎样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石东阳 《魅力中国》2009,(7):122-122
民法中的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法学家所争议的对象之一,以至许多初学法学之人对两者的认定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混乱.本文对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民法中的占有,是对于物有事实上管领力的事实,表示法律对物事实支配状态的保护.建立占有制度,在我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存在价值.该文将试图对我国民法中的占有制度做全面的、辨证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民法中的占有,是对于物有事实上管领力的事实,表示法律对物事实支配状态的保护。建立占有制度,在我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存在价值。该文将试图对我国民法中的占有制度做全面的、辨证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公证是指由国家设立的公证机关代表国家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一种非诉讼活动。根据我国《公证暂行条例》规定:公证证明,是公证机关对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予以保护和认可的基本方式。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稽查案件事实的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的内涵,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及稽查工作存在的困惑,指出了确立稽查案件事实的法律真实对稽查工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依据证据法的原则,任何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张事实存在的,需负举证责任。但对于占有,各国法律规定了一些事实推定,免除占有人的举证责任。首先是推定占有人是以所有的意思或者为自己而占有;其次,在占有前后两个时期,有占有证据的,推定其为继续占有。一、占有的权利推定的概念所谓推定,就是指依据已知的事实,对未知的事实所进行的推断和确定。占有的权利的推定实际上是法律上的推定而非事实推  相似文献   

17.
左军 《理论观察》2007,(2):100-102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作为西方法学中源远流长的一种理论形式和流派,有它研究方法上的特色,其主张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保持方法论上的纯粹性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在实践中可以树立法律的权威,其关注法律内部规则体系之间逻辑一致性的理论对于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其对法律语言的精确分析,可以提醒我们注意使用法律语言时的准确性,尽量避免语言使用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律师界有句名言:如果事实与你为敌,就援引法律;如果法律与你为敌,就援引事实;当两者都与你为敌的时候,那就敲桌子、高声喊叫吧。自由市场的坚强捍卫者《、欢乐的经济学》的作者戴维·亨德森在书中引用这句名言的时候,他所要说的是,许多赞成政府干涉的经济学家和他辩论的时候,也是处于法律和事实都与其为敌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对他进行猛烈的人身攻击。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事实与法律事实概念分属于看似壁垒森严、畛域分明的不同学科,但仔细对之加以考察,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的地方。在对历史事实和法律事实这两者的简要分析中,探讨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外国法”当某一法律关系的准据法被指引为外国法时,法院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由当事人还是法官查明外国法。它隐含的一个法律问题就是,外国法对内国法院来说,是事实还是法律,即外国法的性质问题。如果认为外国法是事实,则由当事人查明外国法,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认为外国法是法律,则法官依照“法官知法”的原则,承担查明外国法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