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由于商标具有的不同功能以及商标对商品质量的预示作用,使得商标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针对商标的各种侵权行为便应运而生,为了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人的合法利益,有力地打击侵权人,我国的《商标法》专门规定了对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2.
商标授权表见代理是私法自治与信赖保护权衡下的法律选择,在确定侵权各方的责任时,将"可归责性"纳入"合理信赖"的判断参数。我国商标授权管理存在多层次性、网络销售非排他性、商标授权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商标管理渐进性等特征,造成终端商标使用者在商标授权使用上极易构成表见代理。《商标法》授予商标终端使用者"合法来源抗辩权",工商机关应当根据主体双方关系性质的差异,适用不同过错责任追究原则。同时,建立商标使用信息公示平台,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商标使用行政指导,以寻找更有效率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反向混淆"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分析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目的性、主体性以及后果特征,并指出商标"反向混淆"侵权认定中的两个问题.将商标"反向混淆"明确为新《商标法》中的商标侵权形式之一,并提出了认定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五个因素,以期为我国商标"反向混淆"侵权的认定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3年《商标法》对于2001年《商标法》进行了多处修改,其中亮点之一即为,强调“使用”在商标侵权案件中的作用,增加了“在先使用不侵权抗辩”及“在先未使用免责抗辩”的规定。这一修订不仅更贴合商标保护的本质,亦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实践中的现有分歧。  相似文献   

5.
商标法第三次修改具有修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特色,《商标法修正案(草案)》针对商标申请程序、商标抢注、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罚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但对商标法立法宗旨、互联网中的商标使用和侵权以及商标权利与相关权利的冲突等问题关注不够。因此,此次商标法修改应本着国际视野、中国立场,时代步伐、中国现实,战略发展、中国目标的指导思想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商标法》第3条的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此外,根据《商标法》第13条、第14条的规定.驰名商标无论是否在我国取得注册均是我国商标法保护的特殊商标类型。但是,我国《刑法》第213条规定,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对象仅仅包括他人所有的注册商品商标。然而.从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假冒商标侵权案件来看.侵权对象不仅包括商品商标.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商标.并且侵犯其他类型商标权利行为的严重程度不亚于侵犯商品商标权利的行为。因而.假冒注册商标罪只保护注册商品商标权的立法模式的合理性遭到了诸多学者的质疑。本文拟从刑事立法的必要性和谦抑性标准入手.对我国侵犯商标权罪的犯罪对象立法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侵权责任法》的第三十八到第四十条正式规定了教育机构的侵权责任。这些条款结束了多年来教育机构侵权行为广泛存在,只有《民通意见》、最高法《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和教育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而没有基本法律专门规定的尴尬局面。该法明确并且区分了教育机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能力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承担主体、时空范围以及免责事由,它的立法理念更加符合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大对假冒商标行为的打击力度是《商标法》第三次修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商标法》第三次修正案通过加强行政执法措施,提高法定赔偿额的最高限额,对恶意侵权实施惩罚性赔偿,加大侵权人的举证义务,完善对侵权行为的界定等,将对注册商标权的保护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镇企业》2004,(12):49-49
《中国乡镇企业》讯 从雪村的歌曲《翠花,上酸菜》到三次“翠花”话剧的演出,“翠花”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文化。但是,据悉,“翠花”这一品牌的演出和后期产品等18项商标已经被人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而一旦注册成功。雪村以及第一版“翠花”话剧导演田有良如果再用“翠花”上演或者做宣传,那么他们的行为将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10.
自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后,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数量突飞猛进,仅宁波市2006年新增26件,2007、2008年每年数以百计递增。  相似文献   

11.
《商标法》第40条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应当报商标局备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第19条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未在商标局备案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肯定了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备案具有对抗力的法律意义。但其确切含义如何,目前没有一致意见,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同的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曲志  王明星 《活力》2012,(16):59-59
共同危险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共同实施了有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危险性行为.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不能判明损害后果是由何人造成的侵权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四条作了规定。新实施的《侵权责任法》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共同危险行为,改变了《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与《商标法》配套的《商标评审规则》已由国家工商局局长王众孚签发公布。 这次发布的《商标评审规则》就是对商标法律法规的强化和深化,进一步明确了商标评审在商标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职能,完善了商标评审程序,有利于增加商标评审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由商标所代表的企业品牌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一个商标的使用是否成功,商标标志的设计和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商标标志的设计和选择不当,会造成商标保护范围缩小,还有可能使权利人为宣传商标所付出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付诸东流。因此,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时,首先要注重对商标标志的设计和选择,尽量加强其独特性和显著性,不与公有领域的现有标志、词语相冲突,为今后商标的成功使用和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外企业曾有为设计和选择企业名称(商标标志)投入巨额资金,以便使之不与世界各国现有语言中的任何词汇和发音相冲突的事例,这就说明了商标里学问大。  相似文献   

15.
《商标法》第52条第(一)项: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在工商行政执法中,判断两个商标是否相同比较容易掌握,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评判标准,即侵权商标与注册商标相比较,两者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但是,判断两个商标是否近似则相对抽象,受具体办案人员的主观认识相左右,往往是“见仁见智”。笔者不揣冒昧,结合代理的一宗商标侵权行政诉讼案,对商标近似的判断标准表述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新《商标法》将于2014年5月1日起实施。该法加强了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对商标侵权的罚款金额由原法的违法经营额三倍以下罚款,提高为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罚款。商标侵权赔偿额由原法的违法经营额或因侵权所受损失的等额赔偿,变为一至三倍赔偿,将原法中50万元的法定赔偿,提高到300万元以下。新《商标法》的实施努力让山寨名牌由"搭便车"的便利走向"急刹车"的窘境,对名牌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17.
商标侵权行为可划分为间接提权行为和直接侵权行为.制止混淆或避免混淆是判定商标侵权行为最核心的理论.在判断商标之间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时,应综合考虑所有相关因素.我国应以商标混淆可能性作为商标侵权行为的判定标准并适当运用相关公众调查法认定商标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8.
“跨国拉面”因商标起纷争 2006年1月11日.日本重光产业株式会社委托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指控位于无锡市后西溪和崇安寺的两家“味仟”拉面馆.侵犯了“味千”商标专用权,要求判令被告停止商标侵权.在当地媒体登报陪礼道歉.分别赔偿人民币50万元和40万元,并支付8万元律师费等诉讼请求。当日.无锡中院受理了这两宗跨国商标侵权纠纷案.并应原告的申请对涉嫌商标侵权的两家拉面馆进行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查封、扣押了部分财产及涉嫌侵权的经营物品。  相似文献   

19.
论商标声誉攀附行为与商标侵权行为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擅自使用他人商标的行为,不仅可能构成商标侵权行为,也可能构成对商标声誉的攀附行为。商标声誉攀附行为所侵犯的客体不是商标标志的区别功能,而是商标的声誉,因此与商标侵权行为存在本质区别。同时,商标声誉攀附行为与商标侵权行为在外延上存在互不重叠之处,因此对商标侵权行为的立法规制难以涵盖对商标声誉的攀附行为,从而有必要对商标声誉攀附行为进行单独的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20.
张洪利  郑小维  吴枭枭 《活力》2010,(11):46-46
一、驰名商标淡化概述(一)驰名商标淡化的概念为了防止驰名商标淡化.对驰名商标进行更好的保护。我们就要清楚什么是驰名商标的淡化。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驰名商标淡化的国家.1995年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将驰名商标淡化定义为:“减少、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性和显著性能力的行为.不管在驰名商标所有人与他人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