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土地流转作为新型城镇化所必需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处理由于土地流转带来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项目.本文主要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后的‘三农’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发展,必然要求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客观上推进了新型城镇化.本文试从土地流转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阐述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户土地流转已经成为解决土地闲置问题的有效方法,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化发展。以浏阳市调查数据为支撑,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表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户的性别、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家庭人均收入、就业机会、期望流转收益等是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新型经营主体是农村土地流转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新型经营主体的投资、决策、生产经营水平直接决定农村土地流转后产出的效率、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将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后调研样本的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构建了涵盖4个方面20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多种数理方法综合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流转绩效进行了全面测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新型经营主体中,农业公司的土地流转绩效最高,达到86.34分,家庭农场次之,大户最低,为72.25分。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农业公司绩效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专业合作社绩效最高,社会发展推动能力方面则是大户绩效最高。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绩效进行比较排序,进而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的发展进程,对于作为城镇化载体的土地来说,逐渐完善农地流转机制来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及城镇化建设的相互协调,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新型城市化的视角出发,通过适当分析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为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土地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黑龙江的土地制度对土地自由流转形成制度性约束,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土地资源形成较大的刚性需求,不仅需要开放相对闲置土地资源,同时更需要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经济利益。通过分析城镇化与土地流转的基础理论;提出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黑龙江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完善黑龙江土地流转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转移必将导致农村土地的闲置,土地的非农化流转成为主要趋势。但是土地流转的过程却存在流转效率低、流转利益分配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以及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文章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求可以改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环境,并进一步提高其流转效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荆门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强调规划先行;进行试点示范;在土地流转和农民转移上进行创新;创新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本文认为,荆门市的一些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提出要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传统城镇化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如何在土地制度改革上破题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结合我国土地制度变迁历程与各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调整产权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土地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自2004年我国进行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有力作用,但其发展始终面临"供需双冷"的困境。2013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会在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农民风险意识以及信息化水平四个方面为农业保险提供新的发展优势。但目前还有一些不利于农业保险发展的潜在因素,需要制定相关对策,规避不利因素,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保险的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在分析现代农业本质特征及新型城镇化"新"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作用机理;进而以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土地资源等经济增长核心要素为四个耦合项,构建了基于复合指标的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统计数据,运用SPSS和Eviews软件,对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实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土地流转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当前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生老病死的保障.在国家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的形势下,必然有一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而这部分农民何去何从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土地流转的意愿对更好地顺利完成流转工作、促进城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土地收益状况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农业劳动力的"离农"、"脱农"现象非常严重,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愈加突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改革已势在必然。立足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思考"三农"问题,阐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互动联系,以安徽省为例,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稳妥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极大。稳妥推进农地流转,是构建新型土地生产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流转效果,一些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并由于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农地流转的可操作性差,风险较大。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完善流转配套政策和制度,有利于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措施,规范管理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5.
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农村土地流转要遵循自愿原则,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永年县是河北人口第一大县,也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通过对永年县五个乡镇的调查走访,了解他们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安徽省七地市十一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对安徽省土地流转的三种普遍模式即大户经营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及土地合作社模式的形成原因、经营特点和制约因素为进行分类概括,采用问卷调查及入户访谈方法衡量土地流转对农民带来的福利增减,力求真实反映安徽省土地流转现状,以便为省内外类似地域提供借鍪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胡建 《现代经济探讨》2014,(4):73-76,82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对土地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农村的土地改革在理论上应突破土地所有制的困扰,强调所有权蕴涵的私法上权利的可能性、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土地收益的分配公平;实务中应适用法律路径研究土地流转的具体运行形式,并以适宜的法权构造来实现多边利益的保障和法律风险的规避,以真正实现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政策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给乡村旅游经营者带来了更多机会。在对研究区域土地旅游化流转的影响效应,以及利益相关者看法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增加了农户收入,但是还存在收益分配不公、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土地违法使用等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从建立土地旅游化流转的估价和中介组织,明晰产权,完善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土地和环保规划等方面入手。同时社区居民、旅游经营者、第三方机构、旅游者也可以对乡村土地旅游化流转的风险防范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重庆市统筹城乡背景下土地流转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土地流转政策满意度、家庭非农收入比重、社会保障水平、户主受教育年限、农户技能状况等五个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育新型农民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燕  杨庆媛 《经济地理》2019,39(1):164-171
寻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途径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的重点方向。现有研究对传统城镇化过程中的失衡问题、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内涵解读,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作用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从人或者物单要素的视角,侧重于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等某一来源渠道,而将人地双要素城镇化作为相互支撑的整体的研究较少,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实现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渠道模式总结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未来研究需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增值的机理探讨、模式概括与途径探索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