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顾群 《当代经济》2016,(23):44-4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农业现代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本文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提出了通过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经验来加快培育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改革历程,一条主线就是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经历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下的农业经营体系、人民公社化的农业经营体系、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业经营体系、城乡一体化下的农业经营体系四个阶段。"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论断,为当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奠定了改革基调,也指明了发展方向。结合农业经营体系改革中的实践问题,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注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支持多种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以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一、引言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依托;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是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构建集约化、规模  相似文献   

4.
农业经营主体的状况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承包农户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而紧迫任务。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要保证家庭经营的基本地位,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发展规模经营以及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功效。  相似文献   

5.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八大关系:现代农业经营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关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四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各经营主体间的关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关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静态与动态的平衡关系,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人才短缺的关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实践和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营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是我国农村近四十年改革的一条重要主线。近年来,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产生了崇州农业共营制、宿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及鹊山模式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能抛弃、遗忘小农户,搞"一刀切",要注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支持多种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财政政策支持的方向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鑫 《当代经济》2016,(26):20-21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成为广大农村的现实选择,互联网为“三农”发展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若能将两者完美契合,必然会开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新局面.本文在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业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更加关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关系,加快转型。山西省运城市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应按照"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中国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主要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目前还存在着诸如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模糊等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法律缺陷,应从深化农村承包地土地产权改革、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法律地位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非农业人口迁出数呈增长态势,出现了"逆流"现象。城镇化建设需要调整思路,要以新城新市镇为突破口,农业县区为重点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解决人口聚集,尤其要解决县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偏离度异常问题。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速构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核心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而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2000年世界跨国公司达6.2万家、跨国公司的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制定的新世纪第一个发展新战略 ,也就是我们应把握的十六大主要的新精神。发展 ,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的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十五”规划“四把”精神的主题。如何把握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第一个新战略 ,我的学习体会 ,概括起来是应把握好“五句话” :第一 ,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第二 ,发展战略的时间有多长?第三 ,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什么?第四 ,发展战略的任务是什么?第五 ,发展战略的措施是什么?把握住了上述五个问题 ,也就把握住了第一个发展新战略的基本内容 ,也就把握住了十六大主要的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影响,总结了新科技革命对企业人力资源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人员配置,培训体系的战略适应性,建立战略、行政和发展兼顾的薪酬和绩效系统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并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与旧经济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它对旧经济的依附性。新经济的出现,在理论方面,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一些严峻的挑战,但还没有形成对传统经济学的致命的击,传统经济学应针对新情况作必要的修正与充实;在政治方面,并不意味民族国家从此逐渐消失,发达国家鼓吹民族国家消亡论,是在借“人权大于主权”来干涉他国内政;在制度方面,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旧有的制度不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在思维方式方面,我们应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在版图与实力、自力更生与国际采购、坚持主权与丧失独立、集权与权力等诸如此类问题方面,应树立新的思维与观念。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亭 《江南论坛》2005,(6):31-32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改革开放27年来,国务院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下发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终于在万众期盼的目光中浮出水面,走向前台。这对于我国刚经历了资源要素制约、宏观调控洗礼的民营经济而言,不啻为一大福音,昭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金三林 《经济纵横》2006,(11):23-26
今年以来,我国外资增长和外贸增长出现背离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假”外资的减少和“假”出口的增加。假外资减少是好现象,而假出口增加则要引起高度警惕。通过相关资料可预测,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将增长26%左右,进口将增长22%左右,全年将分别增长22%左右,利用外资的规模将会和去年大体持平,但外资质量将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消费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将被取代。从发展趋势看,知识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全球营销,关系营销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营销方式。针对这种趋势,企业也必须转向更高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鼓励和推广知识营销,网络营销,全球营销,关系营销,绿色营销,这才是新世纪企业竞争取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的苏州。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备受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02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企业高峰会”的主题是 :企业家精神;2002年的企业家活动日的主题是 :中国企业家的新舞台、新角色。我作为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的一位老朋友 ,应邀来参加今天的会 ,心里很高兴。对企业家当前关心的“三新”问题 ,即新形势、新角色、新学问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供朋友们参考。1企业家直面的新形势问题所谓新形势 ,也就是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新环境、新气候。因此 ,必须搞清它 ,适应它 ,否则 ,不仅企业家自己上不了新舞台 ,而且也导演不了企业的新喜剧。所以 ,企业家同样也必须“与时俱进” ,“入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