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建党 8 0年来 ,我党在农村进行的具有历史跨跃性意义的三次改革 ,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费改税 ,是党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 ,充分显示了“三个代表”这一力量之源。一、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性飞跃 ,是党实践“三个代表”取得的重大成果。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 ,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农村人口不到 10 %的地主和富农 ,占有 70 %— 80 %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90 %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 ,却仅占有 2 0 %— 30 %的土地。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广大贫苦农民迫切要求土地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  相似文献   

2.
谢群松 《经济学》2003,2(4):875-892
关于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目前主要的观点有二:其一是“取消论”;其二是“改革论”。本认为:应该将中国的土地增值税改造成专门应对土地投机的“相机抉择”工具。为证明上述看法,本集中考察了如下四个问题:一是述评土地增值税的税制要素;二是论证土地增值税打击土地投机的效应;三是比较土地增值税与其他土地政策的功能;四是论述中国土地增值税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3.
自国家对三农问题重点关注之后,“新农村”建设就成为舆论热点。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建设资金的来源,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农民的权利,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土地管理体制,生态聚落的保护等都急待鳃决。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一些与主流观点稍许不同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华 《开放时代》2012,(3):71-87
资本与劳动双密集型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远比大农场适合中国实际,这是黄宗智先生为“中国隐性农业革命”提出的农业经济学的命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规模家庭农场及其经营者的存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安徽芜湖农村的调研显示,根据农村土地耕种规模及收入状况,可蒋当前农民划分为精英阶层、中上阶层、中农阶层、中下阶层、贫弱阶层等五大阶层。其中,作为经营小规模家庭农场、获取中等水平收入的中农阶层,因其独特的社会禀赋和在农村阶层结构中的特殊位置,在乡村治理和农村政治社会事务中扮演着中间阶层、释放中农价值的角色,并造成乡村治理中特有的“中农现象”。新兴中农阶层的发现,将“中国隐性农业革命”带进了社会学阶层研究的经典命题之中,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区待开发土地越来越少,日愈强烈的土地需求与逐渐减少的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就现有土地资源在城建开发中的合理利用及土地出让权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土地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国内学术界和业务部门的一些同行专家正在为筹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经济学而努力。笔者愿就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关于土地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土地经济问题以及人们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土地经济学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早已成为重要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每拿一份土地,就对应解决所有依赖这份土地生存的人口的就业问题。那时,农民甚至希望政府征地,征地农民就可以吃“皇粮”,生老病死就有了依靠,所以政府能够几乎无摩擦地拿到农民的土地。可是,现在很多地方土地征用已不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土地征用顾虑重重,从而抵制和排斥将身份由农民转变为居民。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树立科学理财观问题观念主要是指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对同样的事情,观察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看法也会不同,不同的看法会带来不同的行动取向和效果。传统的理财观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不管发展的路径如何,只要能增加财政收入就行,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1)财政好像只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才支持发展。现在看,这个目标本身定位就低了,有点急功近利的倾向,容易落入“就财政论财政”的局限当中。上海人的反思是,比财税珍贵的是项目,比项目更珍贵的是土地,我们也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2)要增加财政收入就要上项目,政府就会想方设法增加项目投…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地产权制改革的思路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竹转 《经济师》2003,(2):180-181
如何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稳定农民的长期预期 ,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理论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思路 ,大的思路主要有三个 :土地国有化、土地私有化、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文章就稳定和完善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 ,如何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赋予农户独立土地产权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土地管理“执法难”是长期困扰我们国土管理部门的突出问题,可以说是影响土地管理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怎样解决土地管理“执法难”?几年来,宜兴市国土管理局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着力解决“执法难”的问题,把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作一汇报: 一、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土地法制意识,是解决“执法难”的社会基础 土地管理“执法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群众的土地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几年来,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以全民土地法制教育为主线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突出搞好每年的“土地日”宣传教育。二是注重日常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我们经常向他们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关于土地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及时传达上级布置的土地管理任务和要求。三是以案示法开展教育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善治”理论为核心理论,力求利用“善治”理论解释和探究土地财政这一问题.基于政府在实现“善政”目标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行为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结合“善治”理论,最终能够在实现“善政”的目标下,理顺政府自身的身份地位,从“善治”理论层面完善土地财政各主体行为,革新土地财政问题的有效治理和发展路径,达到丰富政府“善治”理论在土地财政方面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美国MGM公司出让5.36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的合同签订,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就有关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建设用地司的有关负责同志。问:自去年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修改了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后,在沿海几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惠英 《江南论坛》2008,(11):16-17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生存基础。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之前,土地是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家庭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因此,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进一步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 多年以来,学术界对王夫之的经济思想,特别是对其经济思想是否具有近代特点的问题,在评价上分歧较大。如有的同志将王夫之与欧洲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魁奈相比拟,认为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具有“国民之富的观点”,并且“发出一些‘大贾富民’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憧憬”。与此相反,有的同志则认为王夫之对于工商业的态度,“尚跳不出‘重农抑商’的范围”;有的同志还指出其著作中充满着抑商的言论,而他的“重农抑商的主张,正说明他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与此相联的,对如何评价王夫之有关土地问题上的见解,在学术界也存在较大歧异。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就教于专家与读者。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电力行业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电力行业的垄断和竞争问题,是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正在关注和研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研讨情况来看,对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厂网分开”、“竞争上网”、“西电东送”、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保留自然性垄断,废除行政性垄断等一些大的原则问题的看法基本上取得了共识;中国目前是否已具备改革条件;中国电力改革的未来模式,则需进一步地探讨。本文仅就这三个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记录了不少有关土地、租佃和雇佣关系的资料。就在这些资料里,常常出现有“伙种”这样的名称。所谓“伙种”,顾名思义,也就是合伙耕种土地。但是由于它的流行面颇广,又牵涉到生产、分配以及“伙种”人身分地位等各方面问题,所以很值得进行探讨。鉴于史学界至今尚先人注意及此,故谨就所见资料,稍作考索,以提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当前,按照赵紫阳同志提出的新的经济建设十条方针的要求来看,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深入,如何切实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现仅就当前挖、革、改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挖、革、改资金(项目)与基本建设资金(项目)的划分问题基本建设与挖、革、改在当前来说都是实现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途径,这个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问题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其各自性质的理解上。一种看法认为,基本建设与挖、革、改都包括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虽然在理论上它们之间有所区别,但在实质上很难划分,因而主张将二者合一,称为“基本建设”,以“基本建设”这一概念来表示“固定资产再生产”这一理论概念。另一种看法认为,“基本建设”这一概念指的是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挖、革、改”指的是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因而,二者不能合一。因为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试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人民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战略上考虑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必须积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转移 ;必须理顺产权关系 ,进行土地制度创新性改革 ,促使土地集中使用 ;必须探索农村新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不解决“三农”问题就没有出路。当然 ,这些问题在短期内又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的 ,必须经过一系列改革和长期努力才能得到解决。但是 ,从现在起 ,我们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函     
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最失意的还是土地问题,政府强制征用城镇郊区的农村土地,但有些地方并没有给农民足够的补偿,部分农民也就丧失了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出售土地而得到原始积累的机会,这些无地无业的农民可以说是“被城镇化”了。与土地相关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政府在城镇化中通过征地再出售获益最大,但“被城镇化”的农民和城镇中原有的低收入群体却要承担城镇化过程中的巨大成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农地产权安排的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及其在经济上的后果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法试图在维持农地产权不清晰的状态下实现公平与效率是不可能的.政府应当承担起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解卸土地的保障职能,还农民以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