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旅游演艺产品是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新型业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印象.刘三姐》为例,分析根植于其中的桂林地域文化元素及其特征,并对其中的文化元素开发展开了思考。经研究认为,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展示是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地域文化在旅游演艺产品中的融合程度越高,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增强旅游演艺产品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象是模因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意象传递过程就是模因通过复制变异而得到传播的过程。译者做为模因的宿主,在文化意象传递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建议从建立等效模因、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方面进行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在(1996)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文化语言学"。他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研究重点,认为意象、语言、文化密不可分。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本文以帕尔莫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些古诗中酒意象的传达和翻译。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独具匠心地将实景演艺与传统旅游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引发了一股旅游产业融合的商业热潮;文章从文化及艺术审美、资源开发、运作模式及资本融合、市场营销及旅游综合效益五个方面进行归纳,从实景演艺与传统旅游融合及其商业模式的角度,指出"印象·刘三姐"研究的不足及今后有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将“意象”的概念引入到乡村旅游,分析了乡村意象的丰富内涵。乡村意象是乡村的一种整体氛围,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同时,在分析乡村旅游的涵义及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的联系,并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前广西文化产业研究界和实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文化-旅游演艺产业项目的"印象.刘三姐"是这方面具有典型性的成功案例,随后出现的"印象"系列却难以复制其成功。以"印象.刘三姐"运作模式为范例的"越南越美"、"高棉的微笑"即将登陆越南、柬埔寨,它们是检验"印象.刘三姐"模式的试金石,对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也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由于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相对固定和独特的文化含义,一直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将奈达的等效理论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等多种翻译模式,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顺利传递出源语文化意象所蕴涵的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信息,减少文化意象的失落、歪曲与错位。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旅游迅猛发展,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它进入第二次生命周期,必须要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优化创新.刘三姐品牌的开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影视作品到实景山水演出,是一个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刘三姐文化的开发到优化创新透视着桂林这一个传统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产品生命周期的转变,实景主题是民俗资源优化整合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意象理论的介绍入手,通过分析嘉祥的地脉和文脉,以意象所内隐的内在底蕴与外在形象的相互生成机制作为理论支撑,对嘉祥的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定位阐释,进而抽象概括出嘉祥文化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为:走进嘉祥,幸福吉祥。并围绕此核心定位进行意象的主题演绎,从而说明嘉祥文化旅游形象定位的科学性。最后,通过载体设计提出嘉祥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泉州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对泉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最后提出了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强调泉州文化旅游的发展要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类型结构,开发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作好旅游促销工作,努力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构成艺术的关系,介绍了构成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诠释了构成艺术的形式美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旅游工艺品设计需要创新,在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构成艺术的形式美要素,表现造型、色彩、材料、质感等多种元素,进而加快提升地方旅游业的特色旅游工艺品形象。  相似文献   

12.
动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升。我国动画从巅峰到衰败,再到现今我国国内动画市场被日、美的动画所占有,中、日、美间动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令人担忧。中国动画应该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不能够盲目模仿其它动画强国,我们应该站在发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更多的去发掘本国民族特色元素,利用传统艺术文化资源丰富的这一特色,提炼出中国最优秀最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并将它融入中国的动画设计当中,创作出真正属于中国的优秀的动画影片。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第四个支柱,是对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应对,是传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有益补充,并与其共同构成我国外交的有机体系。新中国对葡语世界的文化外交有效地提升和拓展了我国的国家利益。面对转型期变化莫测的国际体系,我国对葡语世界的外交政策也面临诸多挑战。只有继续并深化对葡语世界的文化外交,才能在日益重要的葡语世界中维护并强化我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发展现状、相关研究,分析中国部分景区游客中心特色和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比较分析和归纳研究方法,结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对游客中心人性化内涵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1)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游客中心人性化内涵和相关要素较少受到关注。2)游客中心人性化要素包括功能要素、布局要素、服务要素和形象要素4方面。3)通过上述4要素,游客中心实现对游客认知、集散和游览的引导与调控,体现服务效用和特色,增强景区文化认同、激发游览兴趣。4)通过4要素的有机结合,游客中心达到满足、引导游客需求,提高体验满意度的总体要求。针对游客中心发展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系已纳入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中。广西民族民俗文化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其他地区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文化传承严重断层、伪民俗成分的增加等尴尬。根据广西的民族民俗文化实情,培养一批了解并认同自己民族民俗文化的先锋,并将民族、民俗文化与主流、精英文化对接,以激发民族民俗文化拥有者的自主选择意识或是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艺术与社会价值巨大。然而,在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转型进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正遭受着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艰难抉择,这也几乎是整个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共同存在的问题。在木版年画失去原有的实用价值和大众市场的今天,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锻造朱仙镇木版年画知名品牌,整合各种资源、打造特色年画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年画形象的动漫化等途径,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走出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理学文化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发展理学文化产业意义重大。福建三明是三大理学家的诞生地,拥有国内其它地区所不具有的独特文化资源和地缘条件。发展理学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发挥理学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三明应充分利用三大理学家诞生地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扬长避短,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理学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民间叙事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人写作共同构成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最重要的载体是民间口传文本。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文人写作群体的扩大,民间叙事一直处于“退行性演变”当中,小区域、小族群语言的原生口传作品日益消失,如何挖掘、甄别和保护民间叙事资源,延续本土文化的根,了解民间叙事和文人写作的边界与相互影响,成了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