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文化演出与旅游产业融合成为旅游演艺产业。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旅游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衍生的旅游演艺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使得旅游演艺在文化演出中异军突起,也成了旅游产业新的发展链条。基于对旅游演艺融合发展现状特点进行的分析,可以对其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演艺产品是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代表。敦煌作为西部旅游名城,其演艺产品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敦煌旅游演艺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敦煌市旅游演艺产品市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其供给与需求情况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敦煌市旅游演艺产品市场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显示,敦煌市旅游演艺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总体较好,文化融合与展现得到了游客们的高度认同,但观影服务方面还有待提升。最后,本文基于供需理论,从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和时间五个角度,对敦煌市旅游演艺产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挖掘文化内涵、开展市场细分、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营销力度等改进措施,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有效推动敦煌旅游演艺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3.
三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依托下,大力发展民族旅游市场的优势和黎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并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由企业遵循旅游演艺市场的经济规律,对民族旅游资源演艺产品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三亚民族旅游资源演艺产品开发现状入手,对演艺产品开发的对策和营销模式进行了初探,旨在促进三亚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旅游产业与其融合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立足于提升旅游的文化效益与内涵,抓住创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从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与旅游发展理论研究现状、旅游文化内涵发展现状入手,对旅游发展中文化创意及其产品现实需求进行思考,从而提出文化创意与旅游发展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世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江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加速繁荣、区域形象全面提升以及优秀文化的弘扬传承。江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需要树立大目标,促进大融合,推进大项目,突出大特色,开展大营销,构建大体系,出台大政策,全方位促进江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游客是旅游演艺活动的消费者,游客对旅游感知价值的大小直接决定旅游演艺项目的成败.旅游演艺感知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感知、服务价值感知和认知成本感知3个维度,旅游演艺资源特色、旅游演艺解说系统、旅游演艺服务人员态度、与地区文化风俗匹配度、民俗风情以及旅游演艺产品门票价格等是旅游演艺感知价值的重要影响要素.旅游演艺需要通过突出项目特色.提升服务质量,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设计新奇、互动的项目等措施来提升旅游演艺游客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7.
都市旅游包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都是构建都市旅游产品的元素,缺一不可,都市旅游是两者融合,既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又展示和创造现代文明。都市旅游要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两大要素的融合,其中的关键在于:必须打造有吸引力的旅游文化载体、营造好客的旅游环境、能产生理想的旅游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对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做出分析,并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对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对策:第一,打破行政壁垒,完善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二,基于市场需求,建立有利于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第三,激励当地居民参与,有效促进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旅游文化名城的秦皇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在党中央大力提倡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只有依托现有旅游、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创立发展特色品牌性的大型文化活动精品;努力谋求文化和科技融合,从而促进文化产业资源化向创意化转化;挖掘濒危文化遗产,使之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树立人才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才能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之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北京冬奥会背景下重点打造的经济带,深入研究其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商注册数据、文本挖掘和调研访谈内容,分析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融合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均呈现点状、面状和带状的空间特征,资源禀赋、交通设施、经济发展是影响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的集聚优势和专业化程度在张家口市的10个区县表现突出,北京市文化产业的集聚规模和专业发展优于张家口市的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性显著;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产业融合程度较低的原因包括区域融合障碍、市场融合障碍、部门诉求差异、资源分布差异、思想认识不足以及支撑体系落后,未来应重点提升理念认识、优化产业选择、完善支撑体系、创新融合模式,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民族文化品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前广西文化产业研究界和实业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文化-旅游演艺产业项目的"印象.刘三姐"是这方面具有典型性的成功案例,随后出现的"印象"系列却难以复制其成功。以"印象.刘三姐"运作模式为范例的"越南越美"、"高棉的微笑"即将登陆越南、柬埔寨,它们是检验"印象.刘三姐"模式的试金石,对当前广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也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旅游演出是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耦合升级的关键。气候条件、游客规模、民族文化和政府支持等要素都是西南地区旅游演出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其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品的创意开发、运作机制的科学灵活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等的有机结合,是西南地区旅游演出产业运营成功的主要途径。针对西南地区旅游演出面临的制约因素,可从产品定位、演出品牌打造、运作模式创新、规划和引导及扶持政策等方面人手解决,最终实现西南地区旅游演出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独具匠心地将实景演艺与传统旅游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引发了一股旅游产业融合的商业热潮;文章从文化及艺术审美、资源开发、运作模式及资本融合、市场营销及旅游综合效益五个方面进行归纳,从实景演艺与传统旅游融合及其商业模式的角度,指出"印象·刘三姐"研究的不足及今后有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黄山旅游文化产业多年来一直蓬勃发展,已成为安徽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柱。然而与其对应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却十分匮乏,这与博大精深的黄山旅游文化极不相称。进一步发展黄山旅游文化产业,加大黄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产品的品牌效应、环境因素、消费定位和开发战略等四个方面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三河古镇有着厚重的地域文化底蕴和饮食文化资源,旅游食品种类丰富且各具特色。三河古镇旅游食品包装设计,应构建以地域文化为品牌形象、融入历史风貌为创意元素、结合食品原貌特征的视觉表现、选择食品包装材料的可持续性以及食品系列化包装的创意策略,塑造蕴含三河古镇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食品品牌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运用最新科技手段设计与开发区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3D打印平台的"旅游商品-网络、现实销售-顾客参与体验、设计师共同设计平台-3D打印平台"旅游商品开发新模式,可以推动凌家滩旅游产品的开展,同时让顾客参与其中的设计将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设计热情,有利于凌家滩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由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而成,其品牌的构建是推动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解析,指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主要通过品牌建设活动来实现,最后基于品牌建设的角度对湘西德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提升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融合这一中介传导机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渗透,互动发展,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理念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人才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的旅游文化元素非常丰富,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本文分析了湖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增强湖南省旅游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以期对湖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对其进行整合开发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中国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节庆文化可以开发为节庆观光旅游产品、节庆体验旅游产品、科技体育节庆旅游产品等六种产品。节庆文化旅游开发要依靠专业人士进行品牌塑造,要充分挖掘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意包装,构建差异化旅游产品。要采取区域联动方式,搭建节庆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