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国有中小企业MBO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恩才 《经济经纬》2005,(3):110-112
管理层收购(MBO)曾在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有中小企业MBO与政府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政府自身追逐着“经济利益”,加上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和政府权力无法有效达致的社会场域的存在,所以,在国有中小企业MBO过程中,政府行为尚存在着内部异化和外部异化的可能性。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我们的各级政府一定要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2.
采用MBO方式对国有建筑企业进行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左广 《经济师》2002,(2):266-267
文章根据对MBO方式、国有资产产权改革战略以及国有建筑企业特点的分析 ,认为国有建筑企业宜于采取MBO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采用MBO方式对国有建筑企业进行产权改革的优势以及在实践中需要的相应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3.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并非单纯的“放开”或者出售和民营化 ,必须走出单纯民营化的误区 ,立足国情特点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实施短、中、长期对策的紧密配合 ,促进国有中小企业的稳步改革和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央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成为理论研究和政策指导的重点。那么,占全国国有企业个数九成以上,工业产值四成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怎么放,如何搞活,正是我们基层实际工作者极为关心的实践问题。一、充分认识搞活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国有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要求着国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改革的前列。其理由之一:国有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方面军,以江苏为例,1995年全省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为4041家,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总数的93%,完成工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5.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误区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并非单纯的“放开”或者出售和民营化,必须走出单纯民营化的误区,立足国情特点,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实施短、中、长期对策的紧密配合,促进国有中小企业的稳步改革和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MBO曲折前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斌 《经济导刊》2003,(12):28-32
国外的MBO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或反收购的一种特殊方式;而在中国的主流意识里,MBO已上升为一种先进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然而,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改革不配套、法制不健全、制度设计受到局限、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MBO在实践中遭到多方质疑,最终导致了2003年3月财政部对国内MBO的叫停。然而,国内MBO的步伐依然停而不止,在地方国企改制深化、地方国资退出的进程中,那些所有制背景为国有或集体控股、产业背景为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更有曲线MBO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但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摸清云南省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管理层收购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业德 《经济师》2005,(6):31-32
“管理层收购”是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并购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MBO对于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国有股减持的全面展开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深化,MBO被广泛运用于国有企改革方面。文章首先分析了MBO的含义、主要特征、操作方式;深入剖析了国内外MBO的现状及我国进行MBO的特点,并就如何完善和规范发展我国的MBO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仕宗 《经济世界》2002,(12):24-26
当前,在深化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随着产权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在关注、支持、参与改革的同时,也对产权的改革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有的同志对国有中小企业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彻底退出感到疑惑不解,甚至说“这样改下去,能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必将影响到深化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全面展开,也不利于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谈谈深化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MBO对公司影响的价值传导机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提高,进而导致代理成本下降,公司价值和绩效得到提升。同时,还基于股权分置的视角,在理论上分析了上市公司MBO的利益侵占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认为导致上市公司MBO利益侵占形成的制度根源在于股权分置。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可以通过消除一部分由于上市公司MBO利益侵占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绩效。本文的实证研究也证实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MBO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一种企业改制模式的创新—论MBO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国内目前出现的MBO雏形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了MBO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的意义及其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曹时军 《经济师》2004,(9):134-134,136
MBO之风已经由国外吹向国内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MBO更是成为我国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 ,我国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管理层收购 ,一些大的公司也纷纷试水MBO。文章从国外MBO的发展入手 ,结合我国MBO的发展现状 ,并通过对我国已经完成MBO的上市公司的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实施MBO的可行性及其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策     
<正>国资委开出 MBO 五禁令大型 企业严禁管理层收购 对于前阶段社会上讨论热烈的国有 企业管理层收购(MBO)问题,国务院国 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李毅中 2004年12月15日明确表示:”大型企业 不能搞管理层收购,一些中小企业可以 探索。” 同时国资委也为 MBO 设立五条”禁 令”:要做好经营者离任审计,对企业业 绩下降负有责任的不得购买股权;改制 方案要由产权单位委托中介机构制定, 经营者不得参与转让决策等重大事项, 严禁自买自卖国有产权;必须进场交易,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经济成分。中小企业发展至今不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是中国企业改革的一部分,由于国有中小企业既有国有大型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松懈和富余人员多等弊端,又有因规模小而存在的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缺技术、缺人才等劣势,因此,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我国MBO环境缺陷与机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BO在西方发起的直接动因主要是对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过度分离导致的企业代理成本过大问题的一种纠正,在发达国家实施MBO意在解决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及企业的资产结构,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以获得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在当代中国MBO则更多的被赋予了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特定历史使命,为了明确产权和强化对企业家的激励。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机构还有待发展的特定环境下,我国对于MBO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更多的是涉及国有及集体资产转让的有关规定,在国有企业实施MBO必然会面临许多在发达国家不曾遇到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难题,人们普遍意识到这是体制性的障碍。因此,与吉林省国企改革实践相结合,本文研究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阻力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难题,人们普遍意识到这是体制性的障碍。因此,与吉林省国企改革实践相结合,本文研究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阻力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对国有企业实行MBO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 ,国企实行MBO可以明晰产权 ,节约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并且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所以 ,MBO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有利于国企改革 ,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郎张之争”为其代表的学界关于MBO争论的实质是国企改革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是不能停下的,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方向也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从MBO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其基本特征、实施所必需的条件等因素,试图探索MBO在我国“异化”的深层次原因,即MBO在中国表现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代表(地方政府)与经理层之间或者经理层自己定价、自己收购的“内部交易”,并分析其成因,从而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对策———创造实施MBO“外部交易”所需的一切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管理层收购(MBO)是一个舶来品,它作为一种产权改革方式,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很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俄、英两国与我国在实施MBO的背景、操作方式和结果的对比,达到吸取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