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婺源盛产绿茶,历史悠久。婺源绿茶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三大特点,在国内享有盛名,长久地享誉欧美和苏联等国家。1935年纽约出版的《茶叶全书》称:“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相似文献   

2.
8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经典著作——《茶经》在茶叶的故乡中国问世。《茶经》出现在唐代是有深刻原因的。据史书记载,茶叶在我国汉代就已经被药用,到唐代茶叶被高度重视且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朝茶叶的生产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唐德宗建中〈780-783年〉年间开始有了茶税,  相似文献   

3.
茶史学家认为,唐代茶业最有影响的事件有三样:一是陆羽著《茶经》,二是赵赞立茶禁(收茶税),三就是卢仝写《茶歌》。  相似文献   

4.
婺源颂     
婺源——地处江西东北部。县城紫阳镇南距上饶150公里,西距景德镇80公里,北距安徽黄山市120公里,是镶嵌在黄山—婺源—景德镇—庐山国际旅游黄金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婺源——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朱熹故里、詹天佑桑梓,素有“书乡”、“茶乡”美誉。自唐代开元28年(公元740年)建县以来,人才辈出。文化遗迹遍布乡野,古建筑、古洞、古树和古文化“四古风韵”,绿茶、中华荷包红鱼、龙尾砚、雪莉“四色”特产,享誉古今,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5.
婺源盛产绿茶,早在唐代就有“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美称。建国后,婺源县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茶园总面积已发展到16.4万亩,其中可采面积13.2万亩,1989年全县毛茶总产量达11万担,提供税收880多万元,比1986年翻了一番;几年来,每年出口创汇都达到1000多万美元。茶叶已成为婺源县重要的经济支柱,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富县富民的优势项目。  相似文献   

6.
江西婺源,这座遐名远近的“绿茶之城”,自古人杰地灵,尤其是山、水、桥、亭、石、树、涧、滩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景观更令人赞不绝口。难怪唐宋以来便成游览胜地,渊远流长。为今婺源民间旅游融合传统、现代风味,不失古朴淳香,又添新俗时貌,颇其特色。  相似文献   

7.
毛尖茶的采制技术毛尖茶属高级特种绿茶,它比一般绿茶形美质优,香浓味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毛尖茶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为提高毛尖茶的品质,现将其采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采摘,毛尖茶冲鲜时的要求很严,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在一芽二...  相似文献   

8.
茶叶兴,婺源兴。茶叶在婺源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茶叶税收占全县财政1/3,年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现有茶园16.5万亩,年产茶叶11万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婺绿的天然品质,婺绿被誉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多年来,上海外贸、省外贸总将婺绿拼配其他绿茶出口,婺源也向以此饮誉天下的“绿色使者”自豪自喜。随着茶叶市场全面放开,各地名优茶脱颖而出,婺绿之影响相形见绌,“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地位  相似文献   

9.
甘朱润佳茗     
古时齐鲁不产茶,正如唐代茶圣陆羽说得那样:“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但《晏子春秋》中表露,春秋时以国相晏婴为代表的齐国人已开始用茶树鲜叶做菜。茶在齐国一带开始只是用作食物,而不是饮料。而陆羽在《茶经》中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皆饮焉”。在他看来,齐鲁的先民们已开始饮茶了。不管是吃还是饮.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春秋时茶就与齐鲁结缘.这自然包括地处齐地、又与鲁国接壤的济南。  相似文献   

10.
梁英 《当代陕西》2011,(4):58-58
中国是茶的故乡,有5000年的茶文化历史。然而,中国茶经济发展到今天,却没有一个真正的茶叶世界品牌。特别是中国绿茶,占世界绿茶市场70%以上份额,也没有一个完全概念的绿茶世界品牌。无疑是中国绿茶的一大悲哀。午子品牌绿茶经过十二年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绿茶真品牌差异化成功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走向世界》2012,(7):51
民以食为天。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在美食之外,茗茶成为了饮食新宠。中国是茶之故乡。唐代伊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促进了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变化,在酒之外开始重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改荼为茶,开宗立派,把茶的饮用提升为一种独立的饮料和文化活动。几千年中,中国人把茶喝出了文化。对于饮茶,不在于止渴消食,而在乎饮茶中体会超凡脱俗的境界,在闲情雅兴中悟出点风雅。  相似文献   

12.
游昰飏 《中国西部》2012,(8):160-161
不知从何时起,赏油菜花已成为踏春的重要旅游路线之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以油菜花闻名海内外久矣。每到春时,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黛瓦构成了一幅五色杂陈的水墨画。  相似文献   

13.
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石产于婺源县龙尾山而得名。婺源自唐至宋代中叶属于歙州,故“龙尾砚”又称“歙砚”。龙尾石制砚,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婺源研图谱》载:“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  相似文献   

14.
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生在纳溪的人都有喝茶的习惯,尤其爱喝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大赞过的纳溪特早茶——"二月茶"。,纳溪茶文化源远流长纳溪,自古以来就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  相似文献   

15.
五月的北京,正是百花争妍的时节。他带着各式“川绿”茶进京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品名茶、听茶歌、赏茶舞的的茶话会。伴着清香的绿茶,面对各界宾客,他操着浓重的四川话慨然谈起了他的“厂”和他的“茶”。  相似文献   

16.
陈大林  董鹏 《老区建设》2010,(17):31-33
上犹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环境,农民群众种植茶叶由来已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绿茶之乡”。当地群众一直“把山当作刚来耕、把茶当作稻来种、把茶当作花来护”,  相似文献   

17.
挂钩帮摘“空壳”帽上饶县尊桥乡羊石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自从县农业局挂钩扶贫以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做文章,依靠科学技术办好三件事:一是对全村300亩茶园进行抚育和低改,施化肥、补茶苗,添置制作各茶设备,县农技人员到村指导采茶制茶,各茶和绿茶分别...  相似文献   

18.
都市茶文化     
以茶为媒体的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却是在城市中因城市居民,特别是文人的参与,才逐步成为一个文化分支。这一文化分支还同城市的商业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例如,唐代正式形成茶馆就是城镇商业往来的结果。《封化闻见录》云“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东京梦华录》载:皇宫附近“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这些都说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城市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唐宋明清,直接间接地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走向世界》2012,(19):3
民以食为天。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美食之外,茗茶成为了饮食新宠。中国是茶之故乡。唐代伊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促进了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变化,在酒之外开始重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改荼为茶,开宗立派,把茶的饮用提升为一种独立的饮料和文化活动。几千年中,中国人把茶喝出了文化。对于饮茶,不在于止渴消食,而在乎饮茶中体会超凡  相似文献   

20.
婺源是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一颗绿色明珠,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素有“四古”传承、“四特”扬名,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之乡”和“中华红鱼之乡”,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林业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通过了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