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生产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把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劳动才真正创造财富。马克思对生产劳动问题的考察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从简单劳动过程出发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价值增值过程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统一的角度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了生产劳动问题。其中的基本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必须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其次,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必须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仍然是创造财富;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郭宇 《经济论坛》2010,(5):51-54
威廉姆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展和深化了对交易成本决定因素的分析,丰富和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他以三大假定为基础,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包括市场、工会组织、劳动组织、公司治理、自然垄断特许权以及反垄断法等,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从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了各种经济组织的性质及其存在边界,增强了其对现实世界中经济组织和经济现象的解释力,是制度经济学从历史的、宏观的视角转变到比较的、微观的视角的重要转折点。威廉姆森的学术理论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介绍了威廉姆森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及其学术贡献,分析了其现实意义和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者对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实践和理论研究目的的变化使西方学者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采取了新的标准。马克思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演进 ,劳动的生产性对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需要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外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是劳动能力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的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关系和方式的简称。  相似文献   

4.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起源于斯密对于劳动分工的论述,之后马歇尔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阐述了工业组织。后来,为了解释更多的经济现实,出现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哈佛学派。哈佛学派提出的核心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缋效,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后来的芝加哥学派,从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以及研究方法上不同于哈佛学派,但自哈佛学派始,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且主要通过结构、行为、绩效三个范畴研究市场的垄断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在劳动过程理论框架下对一家国有重型工业企业的生产模式“入厂包工”——其运作方式、出现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揭示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劳动过程的兴起与社会主义市场转型下国企改革这两组结构性力量推动下,国有企业生产模式变迁的实践逻辑,并探索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将自身纳入以“灵活积累”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地方性实践.本文发现,国有工业企业生产模式的变迁是在“跨国劳动过程下的生产重组”与“车间政治下的劳动力置换”两种逻辑的共同推动下进行的.如果说西方工业企业是通过“空间调整”的策略完成从“福特-凯恩斯主义”向灵活积累的转变,那么国有工业企业则是通过直接转变生产模式而将自身纳入了以灵活积累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6.
胡慧  任焰 《开放时代》2018,(6):178-195
本文是关于平台经济发展模式下劳动过程变迁的探索性研究:以网络文学产业平台上的网络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探索众包生产体制下平台资本跨时空地动员和整合大众创造性劳动的弹性化积累实践。研究发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平台资本通过众包生产体制,将大众的创造性活动纳入到网络文学的生产过程,隐蔽地将网络作家转变为文学产业平台的知识劳工。网络文学产业平台通过"梦想"的机会制造和技术控制,重建劳动价值体系,使网络作家积极地参与到自我规训的生产过程之中。众包生产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使平台资本实现了跨时空、跨阶级的弹性积累和新形态的垄断控制,模糊了真实的劳资关系;另一方面,它打破了兴趣与劳动、闲暇与工作的界限,使网络作家的劳动身份更加隐蔽,使其劳动异化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整个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口岸,其民族茶商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茶业组织的特点及其变迁历史。"分包"式结构是中国茶业组织的主要特征,它是对茶叶小生产种植方式路径依赖的结果。近代中国茶业竞争力提升有赖于产业组织从"分包"到整合的转变,但洋行对出口经营的垄断制约着这种变迁。  相似文献   

8.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在萨伊的"三要素"论基础上,以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了生产者决策模型,把资本主义生产仅仅看作是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认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理论分析上,用单纯的使用价值(效用)生产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规律,否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马克思则从商品出发,运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指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资本扩张理论主要包括资本输出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为研究资本扩张提供了一把钥匙。对外扩张是资本的本性,其目标是在更大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人类社会从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根源于资本扩张的本性。近代史上“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扩张的初步表现;国际垄断同盟划分世界市场和势力范围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扩张的进一步表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资本向全球扩张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当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通过实施全球战略和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加快向全球扩张。  相似文献   

10.
从生产经营与资本的集中、金融资本的垄断和国际垄断等三个角度剖析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垄断的新发展,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反垄断实践进行理论解析;指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而是以垄断组织为主要竞争主体的经济;阐明现阶段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反垄断法主要不是反对生产经营的集中度或垄断,而是主要反对生产经营上不利于有效竞争的垄断行为。  相似文献   

11.
本书除绪论外,包括五篇内容,即商品经济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绪论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性,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商品经济一般。从分析商品开始,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形式和货币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第二篇,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  相似文献   

12.
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对于正确分析价值自我扩张、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变量、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干预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要区分一般生产劳动和资本生产劳动。只有在生产中所从事的劳动才是一般生产劳动;资本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剩余价值生产标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绝对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书除绪论外,还包括五篇内容,即商品经济一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绪论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性,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第一篇商品经济一般,从分析商品开始,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商品二因素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价值形式和货币理论、商品拜物教理论。  相似文献   

14.
软件产业组织是软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软件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本文在对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规律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和数量、产业利润率、企业并购行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垄断与竞争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软件产业组织的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中国软件产业演进和软件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软件产业组织仍处于不断调整、从不合理走向合理的演进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经济剩余范畴招致了诸多质疑与反对,并且,巴兰和斯威齐似乎也并未完全理解经济剩余的所有理论意涵。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实际运行的角度考察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了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动力的决定性因素,有必要超越纯粹比较性的分析框架,采用动力学框架才有可能领会经济剩余这一范畴的重要性,并且才能理解它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因此,文本从比较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的角度,探讨了资本积累(以及利润率水平) 与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该方法有助于厘清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有关的一些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6.
《劳动与垄断资本》主要阐述了垄断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劳动与垄断资本的关系及其之间的发展变化。本文就在其对劳动和科技的看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劳动的作用及其对我国现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空间化学派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是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延伸学派。针对美国资本主义历史上出现过的三个长期波动,戈登、爱德华兹和里奇提出"最初的无产阶级化SSA""同质化SSA"和"分割化SSA"分别与之匹配,对应的劳动控制体系分别是"简单控制体系""技术控制体系"和"官僚控制体系"。以华莱士等人为代表的空间化学派继承并发展了戈登等人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传统,提出美国资本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起正在经历第四个长期波动,"空间化SSA"占据支配地位。其主要特点是:雇主通过劳动过程的空间重构,重新获得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控制权,"技术官僚控制体系"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劳动控制体系。空间化学派致力于恢复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重视,强调"控制体系"概念,搭建了理解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宏观层面制度变迁和微观层面工作组织特征之间联系的桥梁。这些内容有别于SSA学派的其他后继者(如以科茨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SSA")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也是现代帝国主义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是在本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随着“资本的积聚和国际化大大地加强”,“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24卷,第277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  相似文献   

19.
雷鸣 《生产力研究》2005,21(12):249-252
战后以来,随着日本经济的周期性增长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战后经济体制的研究理论亦出现深刻变迁,曾先后出现国家垄断理论、法人垄断理论和比较制度分析理论。通过对各理论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特征的分析与比较,本文对其中所贯穿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即:从研究动机上看,由重点分析经济体制的阶级属性,逐渐转移到解释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从对经济体制内容的理解上看,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弱化,非市场经济因素如组织、制度等重要性不断提高;从经济体制形成的角度看,战后经济体制与战前经济体制的连续性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达到很高的程度必然产生垄断,使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生产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垄断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了。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从而使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必然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一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和腐朽的趋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