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人均GDP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1.4%),而亚洲经济、全世界的经济增长也很快。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经验证据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姚从容 《经济地理》2012,32(3):138-145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1971—2008年碳排放数据,探讨中国与典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G8+5)人口规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GDP增长,中国碳排放快速增长,人均碳排放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碳排放持续降低,但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用秩相关系数检验人均GDP与单位GDP碳排放,发现7个发达国家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南非、中国呈显著下降趋势,巴西、印度、墨西哥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秩相关系数表明,7个发达国家中,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呈显著下降趋势,加拿大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日本、意大利呈显著上升趋势;5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急剧增加,随着人均GDP增长,人均碳排放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基于此,归纳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动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吃饭问题不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也历来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缺粮将是21世纪人类的主要威胁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1年世界粮食生产量比上年减产3.1%,1992年大体上恢复到1990年水平。而世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1970年全世界人口为36.9亿人,到1992年世界人口已达54.8亿人,该年全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已由1985年的415公斤降为390公斤。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均产粮量普遍下降,予计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量可能达到1.6亿吨,这将进一步加剧世界粮食的紧张程度。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3的国家粮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国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目前,中国有耕地22亿亩,人均耕地1.8亩,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2,1996年粮食总产量4900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8公斤。2030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的顶峰时期,有可能突破16亿。16亿人口,以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需要6400亿公斤粮食。即使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到2030年仍然有22亿亩耕地,但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1500亿公斤粮食,难度是不小的。  相似文献   

5.
积累欲、节俭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一、引言经济增长理论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学领域获得了新的生机。以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理论的诞生是传统经济增长模型无法解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结果。根据传统理论,长期经济增长率将最终取决于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外在因素,而各国的人均资本、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将趋  相似文献   

6.
190年代国际劳务市场展望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世界劳务流动加速发展,其规模取决于不断扩大的供需差距及越来越灵活的移民和劳工政策。据预测,未来10年世界劳动人口将增加6亿,增长27%。但是,这种增长颇不平衡,6亿劳动力中的5.7亿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国家,出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及老龄化,劳动力的增长极其缓慢。经合组织国家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5%,德国甚至出现了0.3%的负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率为2.1%,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则达3%左右。而且发达国家年轻人受教育年龄延长,年轻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率趋于下降。到2000年,美、日、德、英等国就业人员  相似文献   

7.
朱恒源  谢伟 《技术经济》2000,19(5):11-13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3%,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因此考虑到我国有限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环境可追加承载力的阀值和强制积累政策可行性的降低,我国有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能依赖于技术学习工作。如果没有技术学习,仅仅依赖投入增长创造经济奇迹,那么无论是以本国积累为主还是吸收外资,这种经济奇迹不用多久就会破灭。一、技术学习我们知道,技术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根本的重要性,那么技术来源于何处?技术是否是自然生成的,或者说技术是易得的吗?新古典增长理论所存在的重要缺陷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8.
巧家县新华区大坪乡运用农业区划成果,进行生态农业的探索,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收到较好效果。1986年粮食总产599904斤,比上年增产66423斤,增长12.45%;农业经济总收入324960元,增加72739元,增长28.83%;人口增长1.16%,人均有粮344斤,人均有钱186.44元。  相似文献   

9.
2000—2005年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因素分解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继敏  刘卫东 《经济地理》2008,28(5):760-764
以经合组织(OECD)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方法为基础,测算了2000-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位GDP的变化,并分解为资本效率、人均资本、专业化、就业率、活跃人口等几因子.比较了各省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原因,并且进行了归类.结果显示,对所有省份而言,人均资本的增加是CDP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因素,资本效率下降是重要的障碍;专业化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就业率、活跃人口在多数省份为正面的影响,然而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赵长一 《资本市场》2011,(2):125-125
<正>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年均10%的  相似文献   

11.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所瞩目。然而,继1984年农业大丰收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了几年的徘徊期(并有所下降),1989年粮食才又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虽略有增加,这主要是靠扩大播种面积,单产水平并未显著提高,且由于人口的增长,1989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较1984年降低了30公斤。种植业未能有新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发展农业是不可能的,必须提高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含量,只有建立起从科研到推广应用稳健的机制,才能保证农业持续稳定的增长。 与国外60~80%的比例相比,我国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就显得很低,“六五”期间种植技术进步作用份额为35%,“七五”期间贡献率还略低于35%的水平。这并不是因为科技成果缺乏,而是因为科技成果利用率低,不能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来增强科研自身发展实力的良性循环,阻碍了科技进步,其成因从科研到推广应用过程中一系列经济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科研缺乏利益协调保护机制,推广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及科研体制需改革创新等。其症  相似文献   

12.
发展沼气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其荣 《技术经济》2002,21(3):10-12
一、农村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农村人口比重很大 ,占 75 %以上 ,约有 9亿多人口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村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0 .2公顷 ,而薪炭林更少 ,全国薪炭林面积仅占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着人口迅速增加、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中国的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30%;中国的石油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8%多一点.国际上有些学者已经提出中国的耕地、石油和水资源的短缺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甚至进一步提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看点之一:增长率喜忧参半联合国在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3·7,2006年曾是3·9,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为3·4。2007年100多个经济体实现了人均产量增长3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长7。可喜的是,非洲的经济增长2007年竟达近6,而且,这一增长速度200  相似文献   

15.
<正> 人口,人口,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的重大问题。现在,全球每天增加24万人,每分钟就有170人降临于世。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增长速度严重影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种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术语,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经济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及管道煤气,公共工程—公路、大坝和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其他交通部门—城市和城市间铁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路及机场。一些有关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跨国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变量与经济增长呈明显的正相关性。1990年的数据表明,人均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基础设施总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增长0.3%,铺砌的公路增长0.8%,电力增加1.5%,电信增加1.7%。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产后系统中的人为损失与减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粮食生产自1984登上新台阶后,已经五年徘徊不前,1991年粮食虽然丰收,但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均占有量未达到1984年人均388kg的水平。1992年部分地方洪涝、风雹、干旱等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粮食消费每年增加16.5亿kg,局部地区库存紧张。从1987年开始大量进口粮食,1990年进口粮食达137.2亿kg,而且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尖锐矛盾无明显缓和。据预测,我国到1995年、2000年和2020年的总人口  相似文献   

18.
使用19个亚洲国家、1960-2010年的面板数据,比较了印度和中国人口转变的过程及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预测了中印两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样本期内,中国人口转变因素解释了人均GDP增长的35.3%,而印度为29.1%,态势上,印度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平稳上升;而中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高点之后开始下降;未来发展趋势上,中国人口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会在本世纪30年代变为负数;而印度在2050年前一直维持较大的正值。  相似文献   

19.
农户家庭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户实现小康正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所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构筑发达的新型农户家庭经济,对富户裕民,预期实现小康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农户家庭经济的现实状况笔者调查了较有代表性的榆树市8个乡镇的18个农户。这些户基本以种养业为主,兼营它业。1994年总收入248937元,较上年增长73.7%,人均收入3232.95元,增长了41.9%,其中一半的农户人均收入超1200元,全年货币总支出99467元,增长45.3%,人均支出1291.78元,增长43.4%。其共同的经营特点是:1、种植业尤其粮食业为主导产业,非农产业发展不快。家家经营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粮食收入比重大,增幅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64.1%,增长32.5%,非农产业收入仅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均仅一亩多耕地,在世界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列倒数第三位,相当于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12,世界平均数的1/4.我国正面临着每年耕地减少四五百万亩、人口增长一千四五百万的严峻局面,耕地资源正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苏州市人均耕地仅有0.8亩,约为解放时人均占有量的44%.统计资料表明,从1949年到1994年的46年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113.34万亩(其中近10年占46%),超过了昆山市和苏州市郊区现时耕地的总和.这是有形的耕地减少.另一方面,47年间,全市人口净增232.83万,等于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