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松花坝水库水源涵养林作为研究对象,从松花坝水源区水源涵养林的概况入手,对水源涵养林的主要生态效益: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固碳制氧、森林游憩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对松花坝水源区生态补偿的现状进行探讨,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松花坝水源区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森林康养作为旅游新业态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大众的青睐,成为研究的新焦点。森林康养旅游的产品形式和开发模式等定性研究有了较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潜力评价指标及开发体系仍属空白区,文章总结借鉴国内外森林康养旅游的研究成果,构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体系,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支撑。[方法]从森林康养资源价值、森林康养环境价值和开发建设价值3个层次,选取8个准则层,界定32个指标层,构建了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测评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进行评价。[结果]以辽东山区为研究地,选取辽东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桓仁、盖州、宽甸3县市进行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评价,得出桓仁地区森林康养旅游开发潜力较大。在森林康养旅游开发中,环境价值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资源价值,再次是开发建设价值。[结论]森林康养旅游是新兴的旅游业态,是森林资源利用新形式的有效探索,构建的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对于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发展的有效抓手。但由于森林康养旅游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开发潜力评价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林学会主办的全国森林涵养水源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在陕西省武功农业科研中心举行。会议讨论了森林植被与洪旱灾害关系;历史上植被变迁与洪旱灾害及水资源供给的关系;森林植被理水功能;水源林经营技术;森林效益计量评价等问题。现将有关国外和我国台湾省一  相似文献   

4.
关帝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计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关帝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的计量评价,结果表明:森林各项可评价服务功能价值总值为18.534亿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占总价值的1.7%,间接经济价值占总价值的98.3%,间接经济价值中,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和净化空气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6.6%、69.9%、6.6%、15.2%。  相似文献   

5.
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计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将森林生态效益生态因子量经由能值转换率转化为同一标准的太阳能值,再结合本地区的能值/货币比值得到森林生态效益及外部性价值.对江苏连云港墟沟林场的案例研究显示,该林场2003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能值主要体现在保土、涵养水源和防风效益.  相似文献   

6.
森林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其中森林的社会效益是三大效益中最难评价和计量的。我国对森林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外关于社会效益尚未形成明确、权威的定义,这导致森林社会效益体系的建构和评价难以开展。文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新性地绘制出森林社会效益满足人类六个等级需求的金字塔,提出以人为主体的森林社会效益的定义,并选取1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建构森林社会效益体系,最后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条件价值法、人力资本法和市场价值法等方法对相应指标提出评价设想,进一步完善了森林社会效益计算与评价的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7.
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计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将森林生态效益生态因子量经由能值转换率转化为同一标准的太阳能值,再结合本地区的能影货币比值得到森林生态效益及外部性价值。对江苏连云港墟沟林场的案例研究显示,该林场2003年的森林生态效益能值主要体现在保土、涵养水源和防风效益。  相似文献   

8.
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与评价是确切评估森林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据。森林综合效益是指在一定立地条件下,单位面积林地所能获得的可经营利用的林产品产量、产值及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效益利用量的总和。一般来说,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矛盾的,生态效益高的森林(如防护林)直接效益低,而经济价值大的森林(如经济林)其防护效益则较小,兼顾森林的综合效益意味着在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作出选择,即根据不同经营目的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如果一个林区经营森林的目的是以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为主,则森林布局的原则应以防护效益大的林种(如防护林)及树种  相似文献   

9.
基于康养功能的森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基于康养功能的森林资源评价与康养基地建设规划需求日益迫切。文章简要论述了森林康养的含义和功能,分析了森林的康养要素和影响康养功能的因素,以此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专家问卷咨询,基于科学性、实用性、可比性、动态性原则,确定了基于康养功能的森林资源评价指标的基本框架,共包括4项准则层和16项具体指标;结合专家对单项指标的重要性判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权重值,并明确单项指标的具体解释和初步评价方法,包括相应指标的康养作用和部分指标的评价参考标准,以供森林资源的康养功能评价和康养基地建设规划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环境资源林是生态林业体系的重要分支,它是以保护、控制、稳定、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林种,是人们利用森林的生态功能发挥着巨大的防护效益这一特点而建立的。如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护路林、水土保持林、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试验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转移概率和网络联系的辽宁省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在农村居民点调控、规划和预测中具有基础作用,且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应顾及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社会经济活动联系。[方法]以辽宁省为研究区,首先运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农村居民点转移概率,其次运用网络分析方法确定农村居民点图斑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最终通过加权求和方法确定农村居民点转化概率,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辽宁省农村居民点可以划分为高度适宜类、较适宜类、一般适宜类和不适宜类4类,分别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比例为28.18%、31.32%、13.26%和27.24%;从各地貌分区来看,高度适宜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平原地区和东部山地丘陵区中的南方沿海地区,而不适宜类整体分布则较为零散;辽宁省中部平原区位条件好,东部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也较好,西部山地丘陵区地区较差。[结论]研究方法和结论有助于全面把握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与区位适宜性特征,为农村居民点科学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江西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及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从江西省边远山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潜力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目前其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绩效,以期为江西省山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构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评分值(分值范围为1~10分)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赣东、赣西、赣南、赣北)的发展潜力指数和绩效指数并分别比较其大小。[结果](1)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资源条件的权重值高于经营水平; 经营水平的指标中,游客接待水平的权重值最大,发资源条件的指标中,交通便利程度的权重值最大。(2)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经济效益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权重值最低; 在经济效益的指标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权重值最大; 在社会效益的指标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权重值最大; 在生态效益的指标中,农村环境改善程度的权重值最大。(3)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绩效排序结果一致:赣南>赣西>赣东>赣北。[结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和旅游经营水平的差异,各区域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其中,赣南山区的发展潜力最大,发展成效最为显著。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和方向,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激发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use of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choice models for modelling spatially clustered preferences. We argue that this is a useful way of generating highly‐detailed spatial maps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given the costs of collecting data. The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come from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survey of public preferen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national fores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programme in Poland. We combine these with high‐resolution spatial data related to local forest characteristics. Using locally estimated discrete choice models we obtain location‐specific estimates of willingness to pay (WTP). Variation in these estimates is explain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sts close to where respondents live. Thes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a more typical, two stage procedure which uses Bayesian posterior means of the mixed logit model random parameters to calculate location‐specific estimates of WTP. We find that there are indeed strong spatial patterns to the benefits of changes to the management to national forests. People living in areas with more species‐rich forests and those living nearer bigger areas of mixed forest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TP values than those living in other locations.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potentially enables a better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of the gains and losses from changes to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better targeting of investments in forest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文章基于2000—2019年辽宁农业灌溉用水相关数据,将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效率、用水价格、种植结构等因素纳入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模型,估计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更好地保障粮食和水资源安全。方法 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辽宁各地级市农业灌溉用水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结果 (1)不考虑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用水价格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对辽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特别小。(2)考虑到影响因素作用的时空差异性,除了朝阳和大连,其余各地级市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价格弹性在2014年前后呈现出负向增大的态势,水价改革还有较大的效力空间。(3)辽宁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种植结构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低,四周高的特点。(4)城镇化程度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影响呈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由正向较强逐渐向负向较强的演变。结论 依据辽宁农业灌溉用水的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种植结构、用水效率和城镇化程度是影响辽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主要因素,合理制定城镇化规划对该因素回归系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地级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2~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评价,并预测其2018~2027年的发展情况,以期了解黔东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未来趋势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黔东南及贵州《2013~2017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及加权评分法对2012~2016年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评价;并运用灰色模型,借助Matlab工具,对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预测。[结果]2010~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协调度良好,但生态效益发展最低,其中2015年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良好,但由于持续保护,2016年出现生态保护过度,经济和综合效益下降现象,因此发展模式有待于向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倾斜;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在2018~2027年将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但其发展缓慢,仍存在一定限制因素。[结论]政府应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可将部分生态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挥区位特色的同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加大力度引导农业园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试点的运行,加大新型农人的培育,促进高效、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人工造林对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城市森林功能发挥的影响深远,科学评估人工造林对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方法]采用格网法获取北京浅山区276个样本单元,根据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选择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4个测算指标,分别测算各期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时空格局,运用OLS回归和分位点回归评价"百万亩"造林对浅山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结果](1)2018年北京市浅山区林地覆盖率达到51.66%,林地面积较2015年增加了3 400hm~2,且林地二级类型间变化较大;(2)2018年北京市浅山区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值分别为0.432、0.544、0.504和0.276,多样性和均匀度有小幅度降低,但丰富度和优势度提升明显。(3)不同分位水平下,人工造林对浅山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并不一致,在10%分位水平下,样本单元内林地面积的快速增加均对各项生物多样性指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结论]人工造林应综合考虑源地物种分布状况、造林类型和优势林种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对生物多样性的修复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全国丘陵山区县(市)与农机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调研所获取的238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因素及其贡献,进而对我国丘陵山区进行区域划分。[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法对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极显著影响,耕地禀赋条件、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和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对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有耕地禀赋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和农机化水平。[结论]我国可丘陵山区划分为中西、东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3大类地区。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与京郊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郊区的退耕还林工程涉及7个区县,近60万山区农民,其成果能否巩固,后续产业如何发展,关系到能否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总结了北京山区退耕还林的成效和模式,阐述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灰色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计算2001~2005年间不同时间段内的辽宁省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灰色动态关联度,并分析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动态变化,找出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讨论辽宁省平原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为平原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顶 《林业经济问题》2013,33(1):8-12,17
清代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演化趋势。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排除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清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这种演化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主要有农业垦殖、木材买卖贸易、矿业开发、烧制木炭、以及战争毁林等其它途径。这期间人们也不乏对祁连山区森林的保护,但总体上没有能遏制森林不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