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其对生存环境的差异性适应。如今,各民族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不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是经济上的,而是文化层面上的区别。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与环境的共生让寻求少数民族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云南是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顺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生态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云南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生态文化面临着文化变迁等困境,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对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三者之间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进而以元阳县、普者黑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阐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等措施,以期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变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内在驱动力这一重要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实际上,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当地居民,而环境保护观念主要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了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汉文化、近现代文明、地域权力变更与“左”倾思想。最后,探讨了解决云南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摩擦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生态移民中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产生文化变迁.只有适应文化变迁的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文化变迁.生态移民对民族原有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旧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冲撞、重组、融合形成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在变迁适应中不断地创新发展.粗略的探讨一下因为生态移民环境改变后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对长江三角洲农业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水稻种植是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江苏省为例,在田间试验、农户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省主要生态稻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及其环境和经济效应。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1)江苏省生态稻作主要有稻鸭共作型(丹阳)、环境友好型(吴江)和沼气复合型(淮阴)三种典型模式;(2)这三种稻作模式在土壤肥力、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的集约化稻作模式。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区生态稻作模式的发展,以有效的方式减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文章就配套政策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传媒产业更注重与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人与传媒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从人类学和结构主义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保持媒介生态平衡的方法和途径,云南电视传媒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明确民族文化定位发展战略,发挥优势,从而使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和利用,使传媒产业在良性生态链的循环中不断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朝鲜族进入东北以后建构了湿润寒冷地带的稻作文化。近年来,为了适应族际社会环境的剧变,朝鲜族居民的自然性适应成果搁浅,最终以农村空壳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埋下了严重的生态隐患,并直接威胁着朝鲜族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立足于文化适应视角,分析柳河朝鲜族农村空壳化形成的文化成因及其后果,并提出了建构“都市—农村—体化”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生态意识得到了逐步的提高,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对近年国内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内容涉及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风俗禁忌、民间文学、民间规约和生产方式五方面,以期呈现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宗教文化资源渗透在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之中,因此,云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性质是宗教文化。云南宗教文化资源具有完整性、原发性和层次性,并以原始宗教文化资源为根本。因此,认识和定位云南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性质,对云南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进入东北以后建构了湿润寒冷地带的稻作文化.近年来,为了适应族际社会环境的剧变,朝鲜族居民的自然性适应成果搁浅,最终以农村空壳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给当地埋下了严重的生态隐患,并直接威胁着朝鲜族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立足于文化适应视角,分析柳河朝鲜族农村空壳化形成的文化成因及其后果,并提出了建构"都市-农村一体化"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作为与传统进化论相悖的理论模式,相对论旗帜鲜明的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又是不同社会、民族交汇融合衍生的产物。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地区以其丰富多姿的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而久负盛名。但由于地处边远和环境恶劣造成区内贫困问题、生态环境在耕种农业发展的压力下日趋恶化、山地灾害频发,这都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内贫困现状与产生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区内贫困人口表现为:经济收入缺乏型、粮食生产短缺型、能源困乏型、水资源缺乏型及环境型5种贫困特征,以此为基础,就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资源等,为实现区域脱贫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日本稻作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星辰  杨振山 《经济地理》2011,31(11):1891-1896
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稻是日本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和总结日本稻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模式,尤其是在稻鸭(鱼)共作等有机农业生态模式、农业耕作技术和水稻多功能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为我国水稻生态种植生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地热能资源、相对成熟的地热能利用技术为云南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热利用技术对于降低旅游产业能耗,改善局部环境质量,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旅游区(点)建设中应在能源系统、体验系统、制冷系统和其他系统中充分利用地热发电、制冷、温室、养殖、烘干及地源热泵技术。  相似文献   

15.
Economists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the motivations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for different motivation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poverty public transfers. However, one’s motivation is largely shaped by culture and social conventions. This paper sheds light on the influence of rice cultivation i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in China. This i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economists consider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study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Cultivating rice requires elaborate irrigation systems and large amounts of labor input so that rice farmers have to cooperate extensively with their neighbors, which has gradually shaped people’s value to be more inter-dependent. Based on micro-level data from CHARLS and sub-national rice data from China, our empirical results show strong evidence that individuals from rice regions are more likely to provide economic support for their parents. A one-percentage point increase in the share of rice in the total grain planting area will raise transfer incidence by 0.2–0.4 percentage points, and rice region residents transfer on average 300–400 yuan more in 2011 and about 1,000 yuan more in 2013 to their parents than those from wheat regions. Meanwhile they are more inclined to rely on their adult children for elderly support. Urban citizens are less affected. Using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we are able to prove the effect is causal. With future continued deepening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relying on children for old age support may become more and more unrealistic,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transfer and private transf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相似文献   

16.
宾县优质水稻的开发既有其优势,也存在着不利因素。优势在于自然条件、科技条件良好,科研推广体系健全,市场潜力大,生产的规划与管理到位等;同时,也存在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等不利因素。宾县"十二五"期间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使优质水稻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中,体现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尊重和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云南是一个动植物和有色金属王国,地形地貌极其复杂,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正由于这些特殊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条件,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石,生态意识培养必然也必须植根于区域文化。岭南文化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性和务实性等特点,这对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双刃剑,既有促其形成之营养,也有碍其发展之羁绊。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意识培养策略:以理性精英文化为导向反省环境行为,在"思"中引导生态意识;以市场和经济为杠杆调节环境行为,在"利"中激励生态意识;以法规制度为准则规范环境行为,在"律"中培养生态意识;以环境教育为手段警醒环境行为,在"忧"中形成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