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57%,跨过了城市化率50%这一重要临界点。根据国际城市化经验,在这个临界点之后,城市化进程将从量变转向质变,主要标志是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发生了根本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增长的阶段,空间集聚推动着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济结构快速调整。本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城市化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对1990—2011年中国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了解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第三部分,提出城市化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陈国生 《经济地理》2007,27(1):45-46
张平副教授的新著《湖南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一书已由长虹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为国内年轻的城市竞争力经济学领域增添了一本新作。该书分为八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和基本范畴及其关系;第二章描述了湖南城市化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章阐述了湖南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范式;第四章简介湖南13个中心城市发展概况;第五章对近5年来湖南城市竞争力量化指标进行综合测定与比较;第六章对湖南城市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第七章将近年来湖南城市竞争力与全国水平进行横向的静态与动态比较分析;第八章立足上述比较研究成果,提出了提升湖南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根据当前我国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探讨,本篇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论述财务管理目标的有关问题: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评价;第二部分是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现代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第三部分就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定位财务管理目标这个问题进行了总结性地论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经济法的概念和渊源.第二部分论述了经济法在实施过程中,经济法主体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即承担经济法责任.经济法责任的形式主要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经济纠纷的有效解决,对经济法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对违约损害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三大趋势。信息化是一场新技术、管理机制的革命。在工业化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要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是必然的选择。城市信息化是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正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提高城市竞争力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城市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提高城市竞争力就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竞争力理论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为止,中外城市竞争力理论分别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测评分析、结构分析和策略分析,但是,这些理论都不能够回答城市竞争力的具体实现途径问题,基于对城市的投资者、游客和消费者选择行为的考虑,文章提出了通过品牌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功能愈加显著。在当今全球性经济大协作、资源市场大竞争时代,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文化发展中心,已成为社会的主角,而决定每个城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未来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是它们各自拥有的综合竞争力。文章从五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以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引擎。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城镇化本身将不仅仅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将是当前中国应对转型过程中诸多挑战的重要措施。为了推动国内外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对新型城市化若干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更好地交流研究经验并分享相关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重庆工商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决定于  相似文献   

10.
推动泉州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婉月 《发展研究》2006,(11):42-43
产业集聚是城市化的基础,是形成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产业集聚的发展必须依托中心城市,充分利用城市化经济效应,促进产业集聚的优化与升级。本文拟从泉州产业集群和城市化的现状及发展过程,进一步探索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两者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rimacy o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s of developing nations. Included in the paper is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analyses, that while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best achieved when the urbanization is managed and gradual.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indicat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rimacy and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further cross-se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all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are highly-urbanized. The dichotomy is explained in that urbanization is inevitable with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pace and character of urbanization also matters. We present a basic model that predicts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s of developing nations. The tests performed could only follow the general tone of the model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sources. (JEL: O10, O18, O40)  相似文献   

12.
论城区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伴随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区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加快城区经济发展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城区经济发展要立足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潜力,有选择地吸引相关生产因素集聚,瞄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基本方向,强化区域经济特色,创造条件促进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13.
论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及其空间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是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处在高速成长阶段的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上应当考虑整体布局,更加强化横向联系,而事实是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间在发展上往往没有重视横向协作与整合,共同发展。对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群经济整合过程等基本问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实质,并从操作层面上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呈现加快的趋势,但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产生了高昂的生态成本.针对目前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了包含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西安市为案例,系统测度了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结果表明,西安市呈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尤其是人口、环境和资源体系问题严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将为政府监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这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解决城市化水平虚高和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重点地区。在对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现状特征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城镇群区域发展态势和格局,提出了促进城市化推进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空间战略,构建了"一主、一副、多心"的中心等级体系、"T型"轴带为主的三级轴带体系和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经济区体系城市化空间组织系统,以引导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经济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从城市化战略发展的几种模式的争论、以及近几年分别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争论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7.
二次城市化、土地开发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肖文 《财经研究》2011,(9):112-122
文章将二次城市化水平定义为城镇户籍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构建了一个包含城市化、二次城市化和城市土地开发的中央计划者模型,在利用1985-2008年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当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成本较高时,提高二次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相对面积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率;当落户成本较低时,上述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应保持城乡用地的动态平衡,根据落户成本施行差别化的户籍开放和土地开发政策,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纳人口进城落户的主要场所,这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实证研究了城市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发展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通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积极发展乡村的特色传统产业、鼓励富裕人员和知识分子回乡创业等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estimat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io for the period spanning the Song and late Qing dynasties. Urbanization is viewed, as in much of the economic historical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as an indirect indicato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can therefore tell us a lot about long-term trend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between 1100 and 1900. During the Song,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was high, also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the capital cities of the Song were probably the largest cities in the world. This remained so until the late Ming, but during the Qing there was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from 11%–12% to 7% in the late 18th century, a level at which it remained until the early 1900s. In our paper we analyse the role that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causes played in this decline, such as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state, the limited impact of overseas trade on the urban system, and the apparent absence of the dynamic economic effects that were characteristic for the European urban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