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一个包含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开放经济NK-DSGE模型中,考察了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发现,基准货币政策下,贸易部门积极的技术冲击对于不同类型家庭消费和实际工资具有不同的动态冲击效应,并且引起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上升。在此基础上,政策评价的结果显示;(1)最优货币政策倾向于降低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2)严格盯住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在最大程度上导致了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恶化,盯住名义汇率的货币政策则次之;(3)盯住实际汇率的货币政策对于消费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与最优货币政策最为接近。因此,针对最小化货币政策分配效应所引致的不平等,货币政策应该对实际汇率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为实施货币政策而采取的一种分配手段,它调整的是全社会收入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使用、占有比例。货币政策之所以能调控宏观经济,关键在于借助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资金配置对收入初次分配进行再分配进而调整社会收入的分配布局,改变地区和不同所有者之间占有的比例,调节社会总需求并刺激总供给的形成,从而达到稳定币值、刺激经济的目的。就任何国家任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来说,其实施过程都是依据政策来改善资金营运的条件、环境和基础,均是综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视角,研究货币政策影响公司市场价值的作用效果,并通过构建行业的投入产出网络,计算出货币政策冲击下各行业受到的网络需求冲击效应,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除了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具有直接负向冲击作用外,还会通过投入产出网络在行业之间进行传导,从而放大货币政策冲击对公司市值的负向作用,其放大程度与行业在网络中的投入有正向关系,由此导致不同行业受到的货币政策冲击作用存在差异.此外,投入产出网络传导的冲击对处于成长期的上市公司影响更显著.建议货币当局对网络关系给予足够重视,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实施货币政策,避免激烈的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社会融资结构的整体效应指数,并通过回归模型检验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融资结构的整体效应指数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社会融资结构的多元化有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但在社会融资结构的分变量中,只有部分变量的变动能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论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联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提出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联程度主要取决于股票市场的四大效应,进而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四大效应皆不明显,从而使得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难以呈现良性的互动关联。同时在政策选择上,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证券市场并拉动实体经济并非明智的选择,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利率政策为核心,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中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工业行业层面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即着重探讨八个工业行业对利率政策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行业效应,并导致行业层面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之谜"现象,而利率政策的变化确实能够对行业层面的"价格之谜"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就业歧视在各国经济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歧视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较少关注其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是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就业歧视可能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改变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现实经济中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众多,其中就业机会歧视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即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主观认定雇用某一类型劳动力将产生额外成本,导致企业对该类劳动力的雇佣量少于最优雇用量,进而使社会就业总量减少。基于此,本文构建无就业歧视和存在就业歧视两种情形下的两主体动态随机一般均衡(TANK—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二阶矩匹配法等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无论货币政策当局执行何种货币政策(标准泰勒规则、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无论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扩张性货币政策均会促进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物质资本租金率和整体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增长;与无就业歧视的情形相比,存在就业歧视情形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的促进作用变小,而对物价上涨(通胀)的促进作用变大,即就业歧视会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并强化其消极效应;就业歧视的存在会降低货币政策实施后产出和就业的持续性、提高通胀的持续性,同时也会扩大产出、就业和通胀的波动性。总体上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在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促进效应在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产出增长的目标。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一是从经济政策有效性角度探讨就业歧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二是构建TANK—DSGE模型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三是从提高政策有效性角度为不同宏观经济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揭示了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减轻就业歧视不仅有助于就业和收入公平,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而需要构建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不断减少各种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8.
以2007年~ 2013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商业信用再配置行为在新常态下的存在性、异质性及其演变逻辑,并以所有制差异为视角,揭示了货币政策对再配置行为的异质性影响.实证发现:与经济高速增长期不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呈现出比民营企业更强的再配置意愿,国企更大程度上推动了资本要素在微观主体之间的结构性再平衡;宽松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再配置意愿的强化效应高于民企,鉴于国有企业的融资比较优势,上述异质性提升效应意味着全社会资金再分配成本有所降低、资本要素在微观主体之间再平衡的效率有所提升.本文为理解新常态下的企业财务行为决策及其政策协调性、理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企业通过财务决策来优化要素配置效率的能动性及其政策联动性提供了研究视角和分析逻辑,也为分析货币政策对供给侧微观治理的影响及优化政策评价机制提供了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系统回顾了股价与通胀、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对股价与通胀之间的费雪效应是否存在以及股价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均存在分歧,但研究视角、研究深度和实证检验方法趋于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本文通过对1998~2008年间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利率与股价指数无长期均衡关系,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弱化;同时,股市与实体经济无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使得股票市场无法有效传递货币政策以达到调整经济总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存在产业间差异的假定下,建立引入产业因素的银行贷款决定模型,考察产业因素影响银行贷款渠道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并运用2007年到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和5组产业数据展开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从贷款需求角度看,各个产业的产出对产业贷款的影响效应存在产业间差异;从贷款供给角度看,人民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产业贷款的影响效应也存在产业间差异。也就是说,产业因素确实影响到人民银行调控各个特定产业贷款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有进口输入通胀、危机管理中的巨额投资拉动、税负和用工成本上升以及自然灾害等。深层原因有:政府投资驱动型与出口导向型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经济结构扭曲,弱化了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一松一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担负过多的使命,多重目标困扰等。针对后危机时代通货膨胀的治理现状,必须多管齐下,长短期结合。为此,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提升产业结构,打破行业垄断,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二要减少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担负的过多使命,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三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发挥好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变化以及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为出发点,对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第一,确实存在货币政策行业非对称现象,即对于同一货币政策,各行业对其敏感度不同;第二,财务结构是影响企业对货币政策敏感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第三,不同财务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效果不同,营运资本的作用较小,总资产规模和负债率的作用较大,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比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易受到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的现实经济状况和日益复杂的外部经济运行环境,综合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和全国房地产开发业综合景气指数等显性指标,利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研究货币状况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从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历史沿革的视角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货币政策的宏观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制与资本项目的管制三者之间的关系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桎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得出由于我国货币政策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受到内外部的种种制约,削弱了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资产价格已到高位,探寻不同金融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如何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显得非常必要而紧迫,而"金融加速器"理论和"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对货币政策的选择提供了矛盾的理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股票、房地产、债券和基金的中国金融资产综合价格指数,以2006年第四季度至2020年第一季度为研究期,基于TVP-SV-VAR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与经济波动三者之间的时变关系。研究发现:在正常经济环境中,中国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但资产价格达到高位之后,"理性资产价格泡沫效应"显现,即资产价格随着利率的提高而上升;随着时间推移和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程度的提高,"利率下降→宏观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逐渐降低;资产价格上涨短期内推动经济增长,严重泡沫时可能抑制经济增长;建议目前宏观调控方向为"扩信用,稳货币,松财政"。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 1984~ 1999年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过程的实践数据资料为依据 ,借助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定量测算货币政策经济变量 (国内信贷规模、利率、M0 、M1 、M2 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在传导过程中的数量效果 ,给出我国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广义货币M2 的增长率作为中间传导媒体进行监测和调控的数量效果比较好 ;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国内信贷配给机制进行传导 ,实际利率机制的作用效果相对比较弱  相似文献   

18.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推动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着力点,因此,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中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概念与特征;(2)选择标准;(3)区位分布;(4)培育路径与政策研究;(5)国外发展新兴产业经验的启示。本文在以上几个方面研究评述的基础上,认为未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性概念、需要实用性强的权威规范的产业分类、加深从不同视角研究产业区位分布以及需要精确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9.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特征和战略性产业特征,并且面临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问题,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具有规模效应,成为该产业能否由幼稚期和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并最终成长为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本文利用A股市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从产业整体、产业分类、政策支持和产权性质的层面分别研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呈现显著的规模效应,但是基于七大产业的研究揭示出,部分产业规模效应不显著,甚至呈现规模不经济;政策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应的作用是显著的;在产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规模效应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规模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