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中国收入分配与“人口红利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各个层面入手,通过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贸易全球化、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金融深化、科技进步、教育水平等对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贸易全球化短期内会加剧中国的收入差距,原因可归结为人口红利陷阱,但长期内将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也会扩大收入差距,而金融发展与深化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劳动力由低阶部门向高阶部门的转移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2.
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行为会对我国国内价值链分工产生何种影响?文章提出国内价值链分工下区域增加值的分解方法,构建国内价值链分工的定量分析框架,通过中国省际投入产出表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在考虑外资进入及其行为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外资进入对国内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外资进入规模的扩大阻碍了我国国内价值链的构建,而外资的市场兼并行为更加不利于国内专业化分工的开展.(2)外资进入及其市场兼并行为产生了对国内价值链分工的替代效应,就其影响程度而言,沿海地区大于内陆地区,机电制造部门甚于一般制造部门.(3)外资进入及其市场兼并行为更多地打击了国内价值链的上游环节,阻碍了内资企业的国内价值链攀升,同时切断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上下游关联,影响了国内价值链分工的深化.文章为更好地统筹对外和对内开放 、协调参与国际分工和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及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商务成本与学习曲线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在通过承接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加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双重任务。全球价值链模式产业转移内涵的作用机理,使其成为中国完成双重任务的出发点。本文就此指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能否实现取决于两地商务成本结构的对比。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则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摆脱低端锁定和区域发展失衡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4.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其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运用商务成本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条件.最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它国家,中国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国内价值链构建与区域产业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煜  杨晓 《经济纵横》2012,(3):41-44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二元化发展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构建国内价值链,建立区域产业互动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产业内、多元化区域分工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价值链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有限,规模经济劣势明显,国内价值链构建面临多重竞争压力,国内价值链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等。因此,应采取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本土主导企业国内价值链构建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推动国内价值链构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分割和融合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基本模型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工资水平、收入差距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发现,随着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扩大,一方面,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会增加,城市最终产品部门就业量也随之增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会上升,城市劳动力的单位有效工资水平会下降但实际工资水平会上升;另一方面,经济中的人均收入虽然会提高,但是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会扩大,同时社会内部不和谐程度也会提高。在扩展模型部分,我们引入了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部门,分析发现,中间投入品部门的产业集聚在一定条件下会扩大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7.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在于完成产业由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东部地区产业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通过完成产业结构转移和产业升级来构建国家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可通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橄榄型"社会和缓解城市病来促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业转移过程中污染扩散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内陆地区不具有承接高污染产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是否就意味着污染转移?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制造业转移的规律和动力,然后运用该理论模型,针对两个企业案例进一步分析验证制造业以并购、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转移,能提高中西部地区污染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规模,有效降低上游地区的污染程度,从而减少上游地区污染扩散导致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沿着全球价值链升级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贸易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初级阶段,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在全球价值链中进行战略收购与联盟,逐步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以中关村电子信息企业集群的演进与升级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下,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通过分析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路径,最后提出了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策略,以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发展与整体提升,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相似文献   

11.
Guanghua  Wan  Ming  Lu  Zhao  Chen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07,53(1):35-59
China's recent accession to the WTO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which aggravates concerns ov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already rising inter-region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China's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estimates an income generating function, incorporating trade and FDI variables. It then applies the newly developed Shapley value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globalization, along with other variables, to regional inequality. It is found that: (a) globalization constitutes a positive and substantial share of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share rises over time; (b) domestic capital, however, emerges 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regional inequality; (c) economic reform characterized by privatization exert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 location, urbanization and dependency ratio to regional inequality have been declining.  相似文献   

12.
区域房价差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中国正在发生的大规模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是什么,区域房价差异对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哪些影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引入房价因素,对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进行拓展,发现区域房价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从而诱发产业转移。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城市间的相对房价升高,导致相对就业人数减少,并促使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实现了产业升级。对不同区域的深度分析表明,区域房价差异确实是影响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东部地区中高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与产业转移相适应的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体系,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避免部分区域产业空心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价值链和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B2B电子商务平台正在改变产业价值链模式,为提升产业价值链带来新的战略途径。长三角内外产业价值链的正在经历跨边界重组,较为发达的B2B平台环境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以阿里巴巴为例分析来看,B2B平台中存在着国内和国外两类产业价值链的复杂嵌套,而国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基本处在低端位置。B2B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的产业价值链租金是长三角价值链高级化的基本动力之一;长三角未来应有意识地引导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比较聚集优势,政府通过宏观协调,形成发挥B2B平台优势的产业环境,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激活高级要素,采取全球产业价值链与国内产业价值链并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现象,探讨了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特征及其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仍在向东部集中;产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变动是东部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的直接动因。相应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区域政策有必要根据这种趋势进行调整和跟进。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加剧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亟需通过国内价值链省域比较优势的互补协同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价值链产品内,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框架,兼顾增值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两个维度,使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设计一个评测国家内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真实比较优势的新指标。结果表明,东部沿海省域比较优势强度与广度最为显著,内陆省域比较优势集中于上游能源型部门;制造业部门比较优势凸显,服务业部门比较优势相对薄弱;比较优势高省域集中度与低省域集中度的产业部门中,均存在整体比较优势强弱差异,其中,高省域集中度产业部门比较优势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对外开放、贸易成本与中国制造业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成本的变化是影响制造业空间聚集的重要因素;区域对外贸易成本的差异,促进了国内制造业向沿海地区聚集;区域市场的分割削弱了“国内市场效应”,致使制造业聚集呈现低水平特征。提高内地开放程度、缩小地区间外贸成本差距和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降低区际贸易成本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面向内需与新丝绸之路 ——环渤海经济发展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环渤海经济发展战略仍沿袭着过去20多年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并从低端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与发达国家成功崛起的历史经验背道而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内需主导和南南贸易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着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逐步形成,环渤海经济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内需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建立以中国企业为龙头的全球价值链的新战略和新模式上先行先试,率先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转型升级和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9.
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研究多从行业(企业)特征因素出发,而轻视了区域间合作的溢出作用。从价值链和经济联动的视角拓展有关技术追赶的经济分析框架,基于2007年、2010年中国30省区区域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双边经济和技术追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国内价值链中,省际间的双边经济带动效应能够显著提升各省份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双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同样提升了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其技术升级;参与全球价值链也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技术升级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分工依然是中国保持技术追赶的重要方式。建议加强中国区域经济联动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依托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理论,采用事前参数法,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测度近年来我国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对机会不平等进行了分解,分析了户籍、家庭、性别等因素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程度,探讨城市规模、城市的区位差异和行政等级差异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上升趋势,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存在明显上升的地区差异,在城乡、性别和年龄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与城市规模之间呈倒U型关系,直辖市、省会等高等级城市倾向于有更低的机会不平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