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西地区处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带,地形十分复杂,有许多地区甚至处于地震带上,相对于我国东部、南部等地区川西人口密集程度低。川西地区以前采用的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盲目照抄照搬其它省份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了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仍旧止步不前,同时还使川西高原的传统产业也受到了影响。川西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两大难题,因此川西地区急需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来推动该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选择。川西高原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势特点,稀有的动植物资源,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等条件,并且国家近几年加大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持,这些都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宝贵资源。川西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符合客观现实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将农业与生态旅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同步与协调发展,重新分配了农村资源、整合农村功能,实现了农村产业生态化与产业多功能化,最终将建立以生态农业旅游为主导,带动第三产业,如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发展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陕南汉江走廊区域旅游协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协作是实现边缘地区旅游经济突破发展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陕南汉江走廊是典型的旅游边缘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旅游协作意义重大.实现区域旅游协作的具体举措包括: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协调机制,坚持利益共享;编制协作规划,凸显三大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坚持多元投入;立足地域特色,共塑品牌形象;培育区域中心,构建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状况,关系到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发挥和总体协调发展;根据浙江省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具有旅游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旅游设施的空间分布不均等现状特点,提出了建设旅游中心地体系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创新品牌建设提升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创新区域旅游合作增强区域合力和影响力等优化浙江省旅游产业区域结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对景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快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拉动消费水平提升、助力城市化进程推进。文章基于经济效应视角,解析了旅游景区商品的流通性对于附近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影响,依据当前旅游产业所处的转型实际,拟定了提旅游景区商品流通性、带动区域社会经济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河北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也引起国内外旅游经济研究专家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关于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研究多数是基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或省级行政单元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对比分析,而以地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省内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研究较少。河北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区位条件在沿海各省份中处于较好位置。但目前河北并未发展成一个旅游经济强省,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产业优势,2003年河北旅游外汇收入仅在国内排名第18位。区域经济差异和特征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从经济…  相似文献   

6.
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人们期望通过多元化旅游模式来在典型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由此导致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即农业生态旅游的产生。研究从二元化经济科技和激活区域旅游市场等角度阐释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念和经济角度分析制约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的问题所在;从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等角度给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京津冀经济带得到快速发展。由于经济基础和资源分配不同,京津冀地区没有达到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反而使地区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探究京津冀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原因,根据当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现状,从技术水平、人力资本、三大产业3方面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发展高技术产业、培养高水平人才以及加快产业转型,是改变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贫困地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宣传和推广当地的特色资源、产品和风土人情,从而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破解贫困地区的"区位和资源限制",通过旅游开发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让旅游产生的效益反哺当地经济,惠及贫困户,从而开辟一条脱贫攻坚的"新通路"。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地综合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忻州市为实现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必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并将其与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最终使之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本文借助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采用定性描...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永康-武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永康-武义"属于前者中的县域间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地带动下,两地经济均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中以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和污染范围的迅速扩大最为突出;根据两地间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发现区住条件、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等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的发展;若只是通过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导致的只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旅游经济是农业企业转型的渠道之一,黑龙江省友谊农场通过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提升景区运营标准,打造品牌旅游,为农场经济发展打造新的亮点,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本文从挖掘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树立营销理念,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强化宣传攻势,提升旅游品牌美誉三个方面阐述了农场发展旅游经济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点之一,它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的产业优势,带来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以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并与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开发要突出核心资源的原则,产品主题要在"乡土"上做文章,要建设乡村旅游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是城乡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健全区域市场,推动经济、社会与企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在中国,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资源不对等,产业发展不协调,极大地制约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根据各个地区的需求科学配置所有的生产要素,推动农村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主线是形成该区域内产业经济高度集群发展的产业链。论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发展热点,依托高原民族聚居区资源优势,黄南州与青海省文旅厅联合打造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对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8~2019年黄南州文化和旅游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权重法、耦合度与同步性等模型,对示范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测度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张艳 《山西农经》2023,(1):171-173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云南省发掘本土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但是,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也存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乡村旅游资源同质化问题严重和政府监管薄弱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加大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内涵、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加强政府监管、加强区域间联动和转变旅游资源营销思维等具体措施,探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期促进云南省乡村旅游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川西高原区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高原地区有其自身的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 ,该区域必须从社会、经济、生态的具体情况出发 ,遵循科学、全面、简单、易行的原则 ,转变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产业结构 ,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具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多样的自然景观资源,结合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是本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该地区目前的旅游产业仅仅依靠有限的旅游城市和自然保护区,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发展社区的农林业生产 ,保护及恢复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总部经济"就是指某区域由于拥有特有的资源优势而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同时将其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从而实现企业与区域资源的最优组合,并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9.
贵州毕节试验区高山杜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发展主题,保护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高山杜鹃产业,构建"花卉产业、旅游、生态建设"三位一体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我国西南山区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蕾 《山西农经》2024,(6):150-152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对于乡村经济发展而言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旅游经济主要是指以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下发展不同地区的旅游经济,要明确本地区资源优势,寻找科学的路线。以吉林省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科学路径。从多角度入手采取措施,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