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农民资金互助社是缓解正规信贷配给约束、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的重要渠道,但在发展过程中却时常发生偏离合作本质,甚至非法集资的问题。为探讨其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本文基于租值消散理论和演化博弈论方法分别研究了有、无政府监管时农民资金互助社自律行为的演化规律和演化稳定策略,论证了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利用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府监管的动力机制和提高政府监管动力的途径。基于研究结果,文中最后提出了农民资金互助社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2017年山东和江苏两省农户家庭调查数据,将正规信贷配给分离为部分数量配给、完全数量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借助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对农户福利水平影响的差异性,有效弥补以往研究视角的不足以及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六种类型正规信贷配给均对农户福利水平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降低了农户生产性收入、一般性资产和非基本消费支出,并且农户遭受需求型信贷配给(未借贷型价格配给、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自我实施型配给)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农户遭受供给型信贷配给(部分数量配给以及完全数量配给),这就意味着:在需求型信贷配给演变为正规信贷配给主要形式的今天,农户福利损失不仅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制度变迁为理论框架,讨论了作为农村金融诱致性变迁载体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文章使用D ID模型对苏北L村79户农民在样本互助社建立前后的信贷可获性与收入进行比较,发现互助社对农民的福利水平提高有显著的正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助社这一制度创新对提升农户的福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利用4省1014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Probit、Tobit等方法考察了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发现,银保互联可以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和来自于供给方的数量配给。一方面,银保互联使得原本不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农户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变为有效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银保互联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其完全数量配给和不完全数量配给都得到了缓解。总之,通过跨行业合作实现信贷和保险耦合的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梳理并分析贷款保证保险对农户受到的不同类型信贷配给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DID政策分析的方法以及实地调研的农户数据,构建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贷款保证保险的实施对农户受到的完全数量配给有显著影响,银行放宽了对农户抵押品的要求,降低了借贷门槛,从而缓解了农户因供给不足而受到的信贷配给,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对农户的交易成本及风险配给的影响不显著,总体来看,对农户因需求不足产生的信贷配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区规范与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规金融农村信贷供给不足导致自发金融创新的产生,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一种基于社区的农户金融创新形式,由于社区规范的存在使其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博弈对资金互助博弈的影响和制约,揭示资金互助社运作的内在机制,在合作社调研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效率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Boucher、Carter和Guirkinger关于风险配给的研究观点,依据陕西省73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DEM)对农户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配给进行了识别,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对风险配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中风险配给型农户比例为6.16%;风险规避程度和谨慎程度越强、购买保险种类越多,农户越倾向于风险配给型,保险市场缺失是导致农户风险配给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年龄、务农时间、从正规信贷渠道贷款、曾经创业和同意土地使用权抵押均对风险配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总资产与风险配给无关;信贷需求价格弹性变量不显著,大多数风险配给型农户信贷需求价格弹性为0,然而在极低利率下,风险配给型农户可能会进入信贷市场。  相似文献   

8.
探析不同农地抵押贷款机制设置下异质性农户面临的信贷配给情况,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农地抵押贷款目标机制下,存在较多农户面临着新的交易成本配给、风险配给以及数量配给,实践中农地抵押贷款设置了不同的增信机制,分为内部增信与外部增信两类,其中外部增信又分为信息甄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不同增信机制对缓解农户信贷配给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相应的局限性,农户普遍面临不同程度的供需型信贷配给。在推进以农地为代表等"估值难、处置难"的标的物抵押贷款可从,下沉信贷服务覆盖范围优化农村贷款流程,稳步推进政府引导下的预授信模式;增强标的物价值稳定性,完善农村农户信息体系建设,构建多元风险分担机制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83—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阐释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间接作用机理及其非线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面板门槛模型阐释了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间接效应。研究显示,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负向间接效应存在双重门槛,低收入区间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抑制作用高于高收入区间;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的间接效应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对农业信贷配给制度效应和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民消费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制度和收入效应的地区异化是导致农民消费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Biprobit模型,采用湖北省930家农村微小企业的调查数据,从农民创业者的融资渠道选择和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决策两方面检验农民创业的信贷约束.结果表明,有贷款需求的农民创业者只有不到60%能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资助,农村信贷市场存在明显的信贷约束;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为素质高、经验丰富、个人资产较多的农民提供贷...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信贷配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江苏和黑龙江两省的305名农户为田野调查对象进行了选择实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农户的风险配给存在负向的干预效应,且这一效应对小农户来说程度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联结型银保互动对规模农户的数量配给具有缓解作用。根据上述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加强银保互动的合作深度,并针对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开展银保互动项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79—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平滑转换模型,实证阐释了农业信贷配给对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信贷配给是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产生的重要诱因,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异的作用机制存在"阀值效应",当转换变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超过临界值时,其作用机制会较快地由线性机制转换为非线性机制。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降低农业信贷配给程度,实现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的地区均衡,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我国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它作为合作金融的载体,连结市场和农户、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民。目前,我国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既有促进其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其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结合我国资金互助社4年多的发展情况,对互助社发展的外部环境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以便准确找到我国资金互助社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据此提出优化促进资金互助社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能否赋能农村金融发展,进而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三期的面板数据,采用条件混合回归(CMP)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互联网使用能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使用互联网使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增加5.48%和31.18%。其中,互联网使用使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提高6.45%和43.22%,但对农户非正规信贷影响不显著,说明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主要体现在正规信贷层面。进一步地,通过多维度的农户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在中等收入以上、有外出务工和中等经营规模以上农户群体内作用强度更大且更显著,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户信贷上存在“精英俘获”现象,且在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上具有差异。而且,在考虑样本自选择问题和变量设置偏差后,结果依然稳健。因此,发展并普及互联网对完善农村信贷市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成效显著,应充分激发“互联网+”赋能农业的活力,但也要重视“非精英”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共享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民资金互助社是农村合作金融创新的产物,性质上属于农村非金融机构,由于监管不力而问题频出。通过对连云港市灌南县发生挤兑事件的4家互助社分析发现,苏北农民资金互助社在会计监督方面普遍存在内部监督缺失、政府监督无力、社会监督失灵的现象,会计监督薄弱是其风险之源。因此,可以尝试采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试行会计委派制、对社员进行风险教育等措施,强化"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以有效防范农民资金互助社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15年黑、豫两省976个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样本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了信贷配给下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经济和土地生产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特殊的农地产权制度下,扩大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成本和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影响受到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制约:一方面,对于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其单位产量成本伴随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未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则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信贷配给,扩大经营规模会降低经营主体的亩均投入强度,进而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产量。进一步,本文估计出对于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而言,信贷配给使其单位产量成本提高21%,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减少26%。同时,相对于自我信贷配给,数量型信贷配给对单位产量成本和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不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贷信贷配给的核心问题,涉农网络借贷平台是否构建了缓解农户信贷配给、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新路径?克服信息不对称机制是什么?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分析参与者多元、信息传递多向的涉农网络借贷平台如何破解信息博弈困境,将信息交流机制分解成认证、传递、发掘三方面,从大数据的信息挖掘机制、网络借款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认证机制、借款人和投资者、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扩散机制三种渠道,试图清晰刻画涉农网络借贷平台在信息传递、收集和发现机制方面的作用机制,同时提出了现阶段三种机制运行模式存在的不足,给出供给优化政策建议。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询农户信贷配给成因及化解路径,也为涉农网络借贷平台更好地服务农村金融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在前人对"代"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农户划分为共和国创立一代(1949年及以前)、社会主义建设一代(1950—1966年)、文革一代(1967—1980年)和新生代(1980年以后)。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提高,具体来说,文革一代农户金融知识的提高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共和国一代农户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影响不显著。为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从代际差异的视角,避免"一刀切"方式,对不同代际群体的农户进行针对性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其在正规信贷市场中的参与率,以此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依据,基于江苏省徐州市820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农户参与资金互助社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行为控制变量对农户参与资金互助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行为态度的影响不显著;可观测变量政策意见、亲朋意见、能力禀赋和精力禀赋等对农户参与互助社行为有正向影响。因此,建议采取政策扶持等措施增强农户参与互助社的意愿,以促进资金互助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山西省围绕扶贫资金进村入户,在部分贫困乡村探索建立村级发展互助社,采取政府配股、农户自愿入股为主的筹资方式,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再以小额信贷方式向贫困农户发放,有借有还,滚动发展,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民的“贷款难”问题,被村民们形象地称为贫困村的“致富酵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