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考察东亚贸易模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但是一种新的分工与组织方式——国际生产网络——随即出现。本文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视角,考察了近年来在新的组织和分工方式下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区域生产网络:东亚经济体的新分工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雁行模式”已经不能描述东亚生产分工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区域生产网络。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概念切入,进而从贸易角度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东亚各经济体在工业领域的相互依赖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瞩目。本文在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分析提出了东亚区域内广泛存在技术梯度差异的现实。作者根据Jones等人提出的国际垂直分割理论,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在区分零部件贸易和传统贸易的情况下,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对东亚垂直分工网络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细致梳理。结果显示,近年来日本在核心部件上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四小龙实现了技术升级,作用得到较大的提升。作为东亚生产共享网络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同四小虎之间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  相似文献   

4.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核心特征,但尚缺乏对该生产网络系统勾勒的研究。本文借助投入产出表对国际贸易分类标准中的零部件划分进行修正,以产业链为基础系统总结了SITC(Rev3)第7、8类四分位最终产品所对应的零部件,进一步探讨了东亚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区域生产网络的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1)东亚零部件贸易是其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来源;(2)诸多生产链交织形成了东亚区域生产分工网络,并呈现出不断强化、加深和技术升级的趋势;(3)中国经济的融合推动了东亚分工网络的发展和调整,成为区域内主要的零部件出口国,日本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5.
东亚ICT产业生产网络的构建与产品内贸易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从“雁行模式”奠定良好基础、客观因素的促进、政策层面的转变、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五个方面阐述东亚生产网络形成的原因,分析东亚ICT产品内贸易影响因素为规模经济、要素差异、地理距离、资本技术差异、外商投资差额、国家平均关税水平等,并从技术效应、就业效应、产业转移效应、要素流动效应等方面对中国ICT产品内贸易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日韩三国贸易与分工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支撑东亚繁荣的增长模式和区域生产网络的缺陷暴露无疑。在后危机时代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贸易与分工结构调整已经悄然展开。本文首先考察了危机前后中日韩三国区域分工与贸易结构的最新变化趋势,其次研究了其对区域经济合作和东亚再平衡的影响,最后讨论了这种变革对FTA建设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联系成本的角度对东亚生产网络的成因展开研究。作者拓展了Limao和Venables的基础设施指数,并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在区分零部件和最终品贸易的情况下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对服务联系成本的影响进行细致梳理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服务联系成本的降低对东亚垂直分工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促进出口的意义上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深入参与区域分工体系,并对未来恢复贸易增长产生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8.
成本中使用何种货币定价对出口中标价货币选择具有直接影响,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成本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依据Novy(2006)以及Goldberg和Tille(2008)的理论分析,本文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后日元东亚区域化的发展历史。研究发现,在东亚生产体系建立前,日本贸易商的成本中美元定价主要来自于原材料,而在东亚生产体系建立和完善之后,成本中的美元定价更多地来自于东亚企业出口的中间品。东亚企业希望以美元定价中间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最终需求中的欧美货币定价,二是原材料和东亚相互贸易中间品成本中的美元定价,而东亚相互贸易中间品的美元定价也部分源于最终出口品的欧美货币定价,因此,贸易领域日元区域化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东亚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脱离,而东亚生产体系通过成本渠道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脱离关系。日元的经验对推动贸易领域的人民币东亚区域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11.
垂直分工、技术转移与东亚区域生产整合: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中整合过程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特点,以及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进而总结了东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在新三角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 changes in Asia's regional and global trade linkag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acroecon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Asia, Europe and the USA. We first document changes in tripartite trade patterns and discuss stylized facts about East Asia's trade structure,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role of China. China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rapidly expanding intra‐Asian trade as an assembly and production center that supplies final goods for the advanced economies. However, China's trade shares in final goods with East Asia and in parts and components with Europe and the USA are rising, suggesting that the region's production chain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business network. Empirical results from a 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generally confirm increasingly mutual macro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mong East Asia, Europe and the USA. The findings suggest a future role for Asia as an important trade partner and balancing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相似文献   

13.
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零部件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东亚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文中计算了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992~2005年的零部件贸易额,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在东亚地区以零部件进口为主,而与区域外市场之间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中,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进口来自于区域内较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行装配加工后将最终产品销往区域外市场。  相似文献   

15.
陈继勇  杨格 《亚太经济》2020,(2):12-20,149
东亚国家和地区中间产品贸易份额的不断增长使得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联系日益加强,中日韩三国政府为防范新冠疫情扩散而采取的不同措施,在对本国工业生产与物流交通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对东亚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外厂商造成一定损害。此外,作为东亚产业链重要消费市场的欧美发达国家因防止疫情蔓延而采取的限制措施,也会从需求端对东亚产业链带来一定打击。  相似文献   

16.
东亚的产业分工体系及其结构性不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考察东亚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增长不稳定的几种表现,并对区域内以垂直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分工体系、以对中间品及部分资本品的"交叉需求"为基础的贸易结构作了分析;其次研究由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区域生产网络,指出由于处在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底部的发展中经济体承受结构调整的能力有限、处在上游的经济体的生产(需求)对处在下游的经济体的波及效应不大、区域外对东亚所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缺乏足够的有效需求,所以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及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较差,结构性不平衡难以纠正;最后着重研究东亚各经济体如何通过战略调整来加强区域垂直产业内分工的稳定性,并提出今后调整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