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湖南、广东两省534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对影响非农就业契约的因素实证分析后发现,性别、婚姻、家庭非农就业率对非农就业契约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工作转换次数、工资收入是否稳定、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保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有显著影响,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有积极正向作用;非农就业稳定性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非农就业越稳定,非农就业契约形式越规范、契约期限越长。非农就业经验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都有积极效应,每年职业培训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的选择。由此,应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法制宣传教育,以进一步规范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契约,维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是提高其人力资本和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北京和宁波两地农民工的实证调研资料,运用Linear probability model对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个体差异会影响其培训需求,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对其培训需求的影响更为突出。进而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制度因素对农民工迁移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几点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同质的转移,大量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素质化等现象,留守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农村劳动力一定程度的畸形转移与结构性缺失,使得农村发展过渡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文章基于22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受人力资本、家庭、收入、就业因素的影响。其中,(1)人力资本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的贡献率是最大的,留守农户拥有技能、接受培训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结构;(2)家庭因素,家庭年纯收入、家庭人口数量、土地经营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较大,(3)收入因素,本人月收入的影响权重较大;(4)就业因素,就业因素的影响力度较小,农户从事的行业以及就业地点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针对模型结果,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力军。但是,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各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生代农民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和就业环境影响,要想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需要提升非农就业能力,转变非农就业思维定势和方向,探索经济改革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非农就业存在的困境与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本文摘要回顾了农务输出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和相关研究,对返乡潮出现后各级政府稳定农民工就业的政策作一评价,剖析了农务输出地与输入地低水平双向依赖关系形成和瓦解,提出必须改变固有的劳务输出模式,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建立内涵集约式劳动力转移方式,构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双向转移战略关系,并建议劳务输出大省调整就业策略和政策取向,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吸引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大劳动力教育培养投入促进区域人力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7.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劳动密集产业内迁,以保证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过程要建立农民工、用工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三方合作机制,要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建立农民工与企业间的长期劳动合同关系,降低农民工迁移成本以减少摩擦性失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让选择留在沿海城市发展的农民工具备工人素质、市民素质和职业素质,同时需要改进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于产业支撑,核心问题是实现转移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使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法,搜集整理哈尔滨市阿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资源基础;运用边际分析法,围绕劳动力就业安置的核心问题,估算出主导行业的就业弹性经验值;综合上述参数和估计结果,设计出阿城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表明:旅游业是最理想的安置部门,其次是建筑行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源于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双轮"驱动,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优化,进而产生就业增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一般有两种路径:异地安置和就地安置,破题举措是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二元化的管理体制,城乡间不平等的利益格局已经高度固化,使得规划落实受到诸多制度因素的制约。为此,从财政、货币和产业支撑角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就业意向性选择为切入点,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的不同偏好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特征变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山区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两者平均年龄仍较高,男性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就业,但总体收入仍不理想。务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与务工、自主创业或经商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相比,在年龄、耕地、收入等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所在村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对其不同的就业意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和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选择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造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了经济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偏离,乡镇企业以及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当中国进入经济周期调整与结构转型从而产生了巨大就业压力的时候,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就业压力,尤其影前了产量依赖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力.由此,必须从一个较长时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依赖于将经济发展转移到就业优先的模式上来,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升级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四川丘陵地区农业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方法]文章以丘陵低山区遂宁市为例,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遂宁市大部分地区很难通过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解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且外出人口众多;第二产业在增加遂宁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未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力较大。[结论]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造第一产业结构,挖掘劳动力就业潜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展劳动力吸纳空间,实现三产互动和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发展关系的概念模型,以发达省份广东省为例,利用计量模型以及相关数据实证城镇化与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结果,从人力资本投资、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等方面寻找农村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因,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空间转移、城市扩容提质,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劳动力转移等发展建议,从而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民家庭发展目标变迁,乡村陪读群体兴起,产生了家庭陪读劳动力剩余。本文基于田野调查的定性研究发现,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一些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和生存困境的小规模企业转移至乡村地区,其弱组织方式和弹性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适应陪读劳动力流动周期性强、工作时间碎片化的特点;而农民工的家庭性是形成陪读劳动力的内在因素。乡村陪读工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劳动力结构性变迁和发达地区小规模企业区域性转移的"显结构",以及农民家庭发展目标变迁和农民"家本位"价值观念的"潜结构"双重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但是我国土地流转规模远远滞后于农村劳动力非农流转规模,具体表现就是农民工即在城市中工作,又在农忙时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家庭的消费偏好与消费地点的关系来探讨农民工转移土地的影响因素,并验证一代农民工与二代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农民工是否转移土地基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人力资本越高的农民工,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二代农民工其留有土地的概率要低于一代农民工,并且随着收入提高,更具有转移土地的倾向;此外,进城务工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农民工土地流转倾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5~2012的统计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林业产业产出和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弹性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促使林业产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影响效应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林业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因此,应重视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会,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的大量数据统计,描述了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结构和产业分布结构,并对新疆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分析中,城乡收入差距是促使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力,而从单因素回归分析中,劳动力文化素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加快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最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一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农村劳动力跟踪调查数据集,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和不同行业间的就业调整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这一调整主要是通过新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原有劳动力退出非农就业,而不是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间平滑的就业转换来实现的。进一步,本文实证分析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年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量是影响就业转换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呈稳健的U型和倒U型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与就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并非对所有群体都适用,人力资本因素对男性劳动力和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缺乏应有的解释力,这与男性劳动力的家庭角色定位以及年轻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动因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是推进"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性、保障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经济变化因素,也有农民工自身因素和用工单位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政府的改革落后于发展,以及政府对就业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因此,应在社会系统整体原理指导下,运用综合和配套改革思路解决农民工稳定就业问题及其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