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农民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必要性,批驳了"永包制"理论的谬误;考虑到农民在离开土地的过程中缺乏现实可靠的保障,参照股份制经济理论,基于土地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解,提出了建立农民土地财产权这种权益形式。这一权益形式使得农民在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的意义上拥有土地权益。构造这一权益形式,可以形成农民的经济保障,还可以使得土地资源在新经济条件下实现权益流转,从而为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法权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保护土地,必须与保护农民权益结合起来,健全土地相关法律,完善政府相关职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需要相关土地权利的配置和保障。但在征收农地用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没有体现土地的权益和真实价值,原因在于农民没有农地发展权。通过介绍农地发展权的含义,并对农地发展权的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权益保障的关键在于明确土地权益,赋予农民拥有农地发展权,保障农民有权获得农地转让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规模也呈现出日益加快和扩大的趋势.在土地流转中,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土地流转制度化水平低下以及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知情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遭受了直接、间接或隐性的损失.农民权益受损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土地流转中维护农民权益,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安排所存在的缺陷,既不利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也制约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深化改革。在现有法律支持下,坚持现行土地所有制、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和确立产权代表、赋予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权能,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周立夫 《全国商情》2009,(7):121-122
消费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们在消费过程中,时时刻刻要学会保护自己.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而成为相对的弱势群体,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权益更需要受到保护.本文探讨了女性在消费过程中,应如何注意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权益意识、消费者群体保护意识,从而帮助女性消费者提高各种消费意识,有效地保护女性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侵害问题数见不鲜,失地农民权益受损主要表现为土地权益、经济权益、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权益四个方面。针对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四方面入手,制定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对策,使失地农民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生存权与发展权既是当代农民权益保护的焦点,也是后代农民权益保护的核心。面对农村土地流转集中的趋势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以生存权与发展权为中心来思考土地流转“集中度”与代际公平的关系问题。代际公平视域下,农村土地流转过度集中会产生损害后代农民土地上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以及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风险。合理把握土地流转“集中度”,维护土地权益分配的代际公平,可以从“法律保障→权益代表→权益实现”的逻辑来思考,并建立起代际法律保障机制、代际权益代表机制以及后代人权益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9.
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城市化,重在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农民权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城乡结合部实际与发展趋势,应当保障农民的土地发展权、集体资产权益、社会保障权益,促进农民的市民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与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合理配置和流转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存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虚位、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土地产权权益被侵犯等新的制度问题,需要采取明确土地产权主体、稳定集体土地承包权并辅以定期微调、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等措施,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应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国外发达国家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制度已相当完善,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急需对《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进行修改,明确将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立法宗旨和银监会的监管职责加以规定,建立由专门监管机构查处银行消费者权益受损制度和纠纷调处制度,切实保护银行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当今时代,民众的环境权利意识不断提高,享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环境等等都在逐渐被权益化。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制度上的保障是人们环境权益受损后的惯常思维。然而,作为环境权益存在基础——环境要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系统性、变化性等特征,这最终使得环境权益成为人们广泛的、不确定的权利和利益。若使民众环境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必须借助环境标准使之得以量化,这缘于环境标准科技性和法律性的双重特征。为此,在具体内容、制定程序、配套工作以及环保法律规范细化等方面,强化环境标准,量化环境权益,使之具有法律上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以后,农村土地纠纷取代税费争议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失地农民群体不仅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社会利益也处于边缘化状态[1]。文章基于54封失地农民的来信,试图通过对基础资料的分析,归类失地农民维权途径与反馈结果,展示失地农民诉求受阻的具体环节,呈现失地农民维权途径与反馈机制的运行机理,以期化解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梗阻。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征信领域个人隐私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业务流程存在诸多风险点,个人权责意识不强。今后,应尽快完善《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配套措施,改进征信业务流程,加强征信知识宣传,以切实保障信息主体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城市居民住房和非农用土地的需求量加大,国家对农业用地的征用量逐年增多。由于国家征地机制的不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权益补偿不到位,致使失地农民在就业、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出现诸多困难,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影响非常复杂和深远。因此,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城镇化的顺利进行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企业用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平衡劳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然而,对河南省X市的调查证实,企业仍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支付加班费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及政府部门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为此,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劳动监管部门增强执法主动性等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对个人征信业务需求日趋扩大,但由于征信业发展滞后、法律制度不完善、个人守信意识和维权意识较差,个人信用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借鉴美国分散立法、判例执法、个人信息“宽进严出”等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征信业发展过程中个人权益得到保护的建议,即依法治国为理念、公共权益为原则、信息征集为基础、信息应用为关键、救济制度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主体虚位、权能残缺等弊端,不利于农民权益的保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土地的不可分共同共有制,明确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关系、保护农民利益和用物权制度规范土地权利,应当是改革的最佳选择。目前要做到:明确集体土地的权利主体,健全行使共有财产管理权的组织机构,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和权利行使方式,限定集体土地的公法义务,改革土地法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