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哲 《北方经济》2021,(2):28-31
中蒙俄经济走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对于保障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共同的利益追求与目标指向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重要基础,但这一区域的发展仍受到不充分的政治互信、落后的制度建设、域外大国对本地区事务的干预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未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依靠三国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五通"原则,共同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新屏障,推动构建后疫情时代"新型周边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迅速发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新趋势。积极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调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新方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基本特征1.东北亚经济合作滞后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在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GDP约占东亚GDP的90%,但中日韩经济合作滞后于东盟国家。2002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3.
《环球财经》2014,(1):106-109
东北亚地区各国只有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经济合作着手。不仅可以缓解东北亚政治和安全困境,也将使各国在经济合作受益的过程中逐步增加区域认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俄罗斯是上合组织的成员国,蒙古国是该组织的第一个观察员国,与中、俄互为邻国,三国有着密切的传统经济文化联系.近几年,三国尝试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次区域合作,举行三次元首会晤,签署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取得初步成果.但推动三方合作,还面临政治互信不足的问题,在交通运输条件、政策法律衔接、经济结构互补等方面都有欠缺.虽然三方合作还有巨大的潜力,但要真正消除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实现互利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必须加强高层政策协调,对双边关系、区域合作做出更长远的顶层设计,不断充实更多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颖  陈翔 《亚太经济》2015,(收录汇总):1-12
针对“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的重大议题,中国把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亚太地区政策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方向。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发展和安全应相互促进、同步前行,呈现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结构,借助统筹的思维可以更加有力地推进发展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体现在目标的统筹兼顾、手段的基本契合以及理念的总体一致,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把发展和安全统筹的新地区秩序。要扎实有效地促进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落地生根,需要基于政治互信、发展互利、安全互进以及文明互鉴,借助经济发展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亚太地区的实践进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思维开展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其他地区的进步事业也具有相应启发。  相似文献   

6.
李颖  陈翔 《亚太经济》2023,(收录汇总):1-12
针对“世界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的重大议题,中国把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亚太地区政策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方向。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理论,发展和安全应相互促进、同步前行,呈现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发展与安全相互融合的关系结构,借助统筹的思维可以更加有力地推进发展质量与安全水平的同步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与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体现在目标的统筹兼顾、手段的基本契合以及理念的总体一致,亚太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把发展和安全统筹的新地区秩序。要扎实有效地促进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落地生根,需要基于政治互信、发展互利、安全互进以及文明互鉴,借助经济发展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的“双轮”驱动,统筹发展和安全在亚太地区的实践进程。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思维开展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有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对其他地区的进步事业也具有相应启发。  相似文献   

7.
5月3日,中非圆桌会议常务理事会第9次会议在重庆洲际酒店举行。会议认真学习了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三国的讲话,研究了中非圆桌会议第4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会长吉佩定在会上作主旨发言。发言强调指出,习近平关于中非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中非合作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对非工作要跟上中央的思路,要突出一个“实”字,为中非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向非洲踏踏实实地工作。  相似文献   

8.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内涵是56个民族多元一体,齐心协力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依据是历史上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新时期又被分赋予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时代主题.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于共同奋斗可以加强发展,粉碎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图谋.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理论条件、文化条件奠定深厚根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途径是正确协调利益,发展民族经济;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是一个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的地区。东盟要在这样的地区建立一个以经济合作、政治-安全合作和社会文化合作为核心的"东盟共同体",无疑面临着巨大困难。本文认为:东盟的共同体建设是"在多样化中求统一",尽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但各国之间合作发展的"统一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积极回应了共同体的发展困境。文章建议,在共享发展理念下,通过经济发展层面、政治文化层面和社会治理层面,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尽管受到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陆与台湾银行业合作仍存在不少障碍,但在WTO框架下,随着两岸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深,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将势不可挡.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加强和规范两岸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朝建立两岸银行业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和金融合作试验区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当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外交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阐述,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不应仅仅从国际事务层面,而更应该从国内事务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国的发展价值.如何实现"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通,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根据不同的载体,本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为社会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区域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等,以此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于11月3日至5日举行。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以及外交部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分别出席了峰会和部长级会议。围绕"友谊、和平、合作、发展"这一主题,中非领导人回顾了50年来中非友好合作的历程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6年来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共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规划了未来双方的务实合作。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作为这次峰会的政治成果,会议发表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并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人们有理由相信,50年亲密合作与往来,造就了中非贸易辉煌的昨天;同时,中非双方将进一步推动双边贸易不断前进,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相似文献   

14.
程乐 《理论观察》2023,(10):72-75
东亚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立体的多维体系,文章从东亚区域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出发,对东亚共同体合作策略进行了探究,探讨以构建东亚生态文化认同为内核的深度务实合作向度,构建东亚区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新模式以及以东亚生态城市共同体为载体的东亚生态文明共同体建设路径。东亚区域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价值在于可以为东亚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和东亚和平合作指明新的方向,同时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区域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5.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蕴含着“天下为公”“同舟共济”等思想内涵,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应对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作出的积极尝试,开辟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道路。针对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开展细致研究,深入理解相互之间的共通点,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和合文化层面得到启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予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突袭,尽管全球在抗疫起初表现出正反两种态度和行为,但世界各国伴随抗疫实践的深入而对珍爱健康、休戚与共、合作共赢等全球治理理念作了深度反省和逐渐共识,进一步表明筑牢疫情防控命运共同体是历史的必然、国际的呼声。从时代价值来讲,筑牢疫情防控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加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命运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团结统一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从实践路径来讲,要树立人民群众战疫胜利信心,筑牢人民群众抗疫共同体;完善疫情防控的制度机制,提升政府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推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世界贸易格局越来越多边化、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进程越来越缓慢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明确指出,就是打造一个世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政治彼此信任,贸易相互开放,文化彼此包容。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贸易结构和方式日趋优化。"一带一路"涉及区域广阔,使得中国中西部对外贸易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中西部地区也面临金融市场、区域竞争、外部风险增多等诸多挑战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中日两国确立了东海划界前的临时安排,东海合作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从而深化了中日能源合作的发展,推动了东亚能源共同体的建设。但是,相对于以煤钢联营进行经济、能源合作,最终建立起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合作等在内的欧洲共同体,东亚能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还将有很长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日能源战略合作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数量激增、经营领域扩大、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良好作用的背后同时存在着发展层次低、市场开发层次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齐齐哈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有思想认识不到位、人才素质低、法规不配套、监管缺失等。  相似文献   

20.
曾向红  陈亚州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1):102-127,158,159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关于促进上海合作组织长远发展的重大倡议。由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时日尚短,学术界关于该理念的研究尚未全面启动。要使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一个有效的研究议题,不仅需要明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涵,而且需要将其纳入国际共同体、国际组织和大国外交等议题的研究,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命题。就攸关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问题而言,至少需要回答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应遵循的基本路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和条件、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挑战与障碍、学术界能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的对策建议等重大问题。在此过程中,学术界还需将其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纳入同一研究视域,以澄清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辨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演变的动力与机制,并从理论层面提炼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经验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