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文静  王教庆 《现代食品》2023,(17):145-148
陕西面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失,陕西面花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实证调研分析陕西面花的造型艺术特征和礼俗文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陕西面花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陕西面花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旨在推动陕西面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近年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冲击,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流失、断代、破坏等严重问题,亟待传承与保护。采用室外和室内调查的方法,选择四川地区的藏、羌、彝三族为研究对象,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四大方面对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四川地区民族类非物质为文化遗产协同创新新模式,从而使四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和谐共生实现保护性开发和传承,同时发展民主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助力地区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生命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亳州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探讨了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可以促进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产业融合是现今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产业融合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其价值的深度发掘。景宁是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内自然村落民间文化悠远,是畲族宝贵的财富。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构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融合发展模型,提出融合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保护,而且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集聚区域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非遗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运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景宁县的主要少数民族自然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习俗、民歌、服饰濒临消失、古老建筑、仪式举办场所濒临泯灭、医术、药物、偏方面临失传和特色工艺缺乏传承艺人等问题。[结论]景宁县少数民族农村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可选择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3种有效路径,在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培育非遗文化载体阵地和拓展旅游开发新手段、新途径等方面下功夫,更好促进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主体认知偏差、传承断层断档及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造成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及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江西苎麻文化资源的现状,以"互联网+"地域特色创新融合发展,发掘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现实价值,探求文化创意传承和文化旅游开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负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旅游化生存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模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政府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等四个子系统,并以赫哲族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9.
婺源虹关素有"中华徽墨第一村"之美誉,而虹关詹氏所制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亦是婺源制造业中的一大特色。基于对婺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地调研,对婺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进行SWOT分析,将婺墨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整合,实现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发展模式备受关注。文章以正在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为例,在充分挖掘、总结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区文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施甸布朗族文化资源及其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调查,挖掘、整理和总结施甸布朗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结果](1)施甸布朗族拥有祭祀、婚嫁、民间故事传说、原生态歌舞、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习俗等六大类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且每一大类民族文化资源均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2)施甸布朗族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中面临文化元素弱化、失传、异质化、散失以及文化传承人处于文化传承与维持生计的两难境地等5个方面的问题;(3)基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条件,根据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提出施甸布朗族文化乡村旅游"五个一"整合开发模式。[结论]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较好模式之一,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凝结成果,是民族的珍贵财富。有效地对丰厚文化遗存进行保护性的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实地调查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可应用到产业化相应领域中的黑龙江省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通过对其改良或再设计创新,探索将其应用到产业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可持续性发展新路径,从而有利于黑龙江省经济与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茂名年例历史悠久,是茂名市极具特色的地方性传统民俗,同时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茂名市文化大部制改革完成的背景下,研究年例的政府文化管理行为,促进年例的活态传承,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发展繁荣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3.
张婷 《农业经济》2020,(5):46-47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模式,是当前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的有力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本文首先阐述特色小镇内涵,并结合特色小镇的基本现状,分析了特色小镇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加强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人才集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加快,新疆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机遇。立足环塔里木区域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地理自然资源,通过对区域内资源节点选择,利用TSP方法对旅游线路进行开发,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题线路,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严肃的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体的保护,即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的口述史记录,重点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技艺传承以及技艺背后的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等,并以此为基础引入网络数据库技术,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传承人口述数据库是保存和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吴雷 《现代食品》2023,(5):87-90
淮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地方特色与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非遗传承人作为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淮扬菜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淮扬菜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多样,文化多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旅游是振兴村落文化的开端。以桂林市灵川县青狮镇江头村为例,研究了村落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特色小镇从浙江省风靡到全国,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模式,对转换发展模式、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融合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式文化小镇是近年来特色小镇的新兴样板和发展范例,也成为我国特色小镇未来的重大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从产业融合视角探讨了黑龙江省共青农场文化小镇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红霞 《现代食品》2023,(3):221-224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世代相承、技艺精湛、风格独特等相同之处,还具有种类丰富、价值较高、崇尚中和、乡土味浓的个性特征。通过调查河南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总结其饮食类非遗的特征,有利于增强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为保护和传承中原饮食类非遗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格局中,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也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注。特色文化小镇,是以休闲、旅游、度假、泛旅游吸引核为主体形成的,具有休闲目的地结构的小城镇或人口聚集区,其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能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城镇化建设充分融合,而从文化角度切入小镇的打造,既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又是时代所指。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人类居住形式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因此,特色文化小镇的规划开发必须注重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依托,使之与历史文化肌理一脉相承,通过不断的挖掘文化资源,用小镇来搭建文化的载体,凸显小镇文化,形成特色小镇的文化品牌,进而推动小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