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品牌哲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品牌哲学是品牌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首先从社会发展、品牌科学发展、相关先行学科、品牌学理论基础等多维视角,系统阐释品牌哲学创立、创生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然后对品牌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研究范围进行初步界定,最后分别从品牌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着重探讨品牌哲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构成问题,旨在推动品牌哲学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科学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学当前发展的一些问题,指出一种统一的科学学理论逻辑体系尚未形成,更为广阔的理论发展前景仍然属于各门具体的科学学分支学科。科学学应该致力于解决存在问题,对科学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作用的特征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营销学、品牌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从西方传到中国,并伴随着本土经济人文的独特需要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十多年来,我国本土对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更多的是一些注解和体会.而事实上,中国的市场营销与品牌发展有其独特的脉搏与规律,并且要深入地揭示其发展趋势,必须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提炼.以哲学的视角提炼品牌的基本元素,界定其基本概念,探讨了品牌的主体、客体、结构和本质,特别提出了品牌是由品牌的核心价值组成核心层,品牌的社会属性构成中间层,品牌识别、品牌个性、品牌利益、品牌形象与品牌文化构成品牌的形式层的三元品牌结构说,使当今流行于各学科的基本的品牌认识成果都在三元结构里找到逻辑归宿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周云  李兴稼 《经济师》2007,(10):30-31
自上世纪90年代的品牌关系理论之后,品牌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着品牌关系的概念展开的,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但都热趋于概念的翻新,整个品牌理论的研究体系显得十分松散。为此,许多曾经从事过品牌理论研究的人都认为品牌研究根本不具有学术性,品牌研究只能作为一项管理现象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深化。为了品牌科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品牌科学进行学科的构建,理清品牌学的研究思路和搭建完整的品牌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人文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级学科,而是笼罩众多人文一级学科的学科大场合。要找人文学的左邻右舍,可以举出自然学、科学学和社会学三大门类。它们是好邻居。在人文学与自然学之间,科学学的科连科接,让文明成就非凡;社会学的经世致用,给世界许多关切。在人文学与科学学之间,自然学的泰然而然,使世界永远有其深远;社会学的励精图治,为使天下常有祥和的炊烟。在人文学与社会学之间,自然学的避熟避俗,提供了许多足令人文社科资始资生的前提性资源。用某一个笼统的学科涵摄一切失之芜杂,而日见繁琐的学科分裂又积重难返。揭示人文学、自然学、社会学和科学学相分相连的联系,关照的是当今世界文教发展的一种知其通而统其类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回顾国内外自有品牌研究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零售商自有品牌、消费者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感知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述,构建了分析影响自有品牌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系统视角,即建议后续研究从感知风险的角度,对影响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品牌生态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利用品牌生态原理可以从一种新的角度对品牌成长及市场竞争规律进行分析,并为企业品牌战略制定及运作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品牌生态环境概念来源于大自然的启迪。在自然界的生物圈中,各种生物、微生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物圈的生态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品牌个性与消费者个性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品牌个性是品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大学生为样本,对品牌A、品牌B和品牌C等手机的品牌个性及其典型消费者的个性进行研究,并考察了这些品牌的个性与其消费者个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这些手机品牌的典型消费者个性与品牌个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最后,我们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品牌价值观一致性及其对公司品牌持续发展影响的重要性问题引起学者重视.“品牌价值观在企业内外部的吸引力匹配”适宜作为品牌价值观一致性的衡量新指标.本文以来自中国8家上市银行公司的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品牌价值观在企业内外部的吸引力匹配”对内部品牌强度和外部品牌强度均有高度的解释力,有助于同时提升员工品牌角色内行为、品牌角色外行为及顾客品牌满意度.研究结果有助于克服现有品牌价值观一致性衡量的缺陷,并为企业进行科学的公司品牌价值观体系构建与管理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结合生态学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品牌管理理论——品牌生态学。对品牌生态学的产生、基本研究框架及其重要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先生于2007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龚育之先生是我国科学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缅怀龚育之先生,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于12月26日在北京举行了龚育之先生追思会。参加追思会的专家、学者50余人。《龚育之与科学学》是陈益升先生在追思会上的发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介绍了龚育之先生对我国科学学学科建设和科学学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本刊现将该文发表如下,以纪念龚育之先生78诞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科学与技术的性质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对高技术和高技术时代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后高技术时代”——大融合时代的前景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从近代科学范式向复杂性科学范式转型以及复杂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相似点两方面,探讨了当代中西方科学走向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这里所说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武器。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本来就包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两个大的方面,因此,既需要自然科学,又需要社会科学,两者缺一不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两翼,两者共同构成科学的完整体系。只有两者共同繁荣,科学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相似文献   

15.
16.
众所周知,对社会科学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研究,我国广大公众参与较少,讨论也不够,与时代的要求、国家的发展,极不适应。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更重要的片面认识。事实果真如此吗 ?否 !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社会科学只有为广大的干部群众所掌握,并成为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  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包容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两大门学科的贡献。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力配合。当…  相似文献   

17.
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源和根本保障。文章通过对科技全球化内涵、特征及对我国科技发展影响的分析,提出健全科技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政策扶持与R&D投资主体多元化、选择性地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多边的科技合作和积极参与国际科技规则的制定等,是我国科技发展拟采取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8.
Soft Science*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s described — a mode of understanding fitting comfortably with sciences such as paleontology, archeology and meteorology. The search for unique, value-free truths is inappropriate as an epistemology. The pursuit of value-freedom has been a major handicap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dynamics. Value-freedom also rubs off on inferior dynamic performance. More positive images of futures are needed.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科学力是现代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从知识稀薄的生产走向知识密集的生产;科学向生产的全面渗透,是大工业生产,尤其是当代高技术经济的特征。因此,发挥科学力的经济、社会进步中的功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中国科技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三个方面对我国的科技软实力进行了初析。作者指出,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国际科技合作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特征和需求。作者列举和分析了当今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外交的事例和用意,并提出了如何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