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匡晖  涂月圆 《时代经贸》2012,(22):156-158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世界金融业的飞速发展,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但是,就目前我国银行经营模式来看,仍然是以分业经营为主,但已经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同时国家也对银行的混业经营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所以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探讨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实施混业经营的必然性,并就如何加强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静  张西征 《经济师》2001,(11):202-202
文章认为 ,银行与证券混业不一定意味着高风险 ,人为的、强制的分工也不会提高效率 ,混业经营也不会影响货币政策。混业经营有许多好处。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混业经营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表明,混业经营的快速推进,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传染性和脆弱性,并由此给全球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危害。因此,本文在回顾美、中两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混业经营与次贷危机的关联性,认为应该重新思考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维持分业经营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包括银行中介的跨期风险分担机制和金融市场的横向风险分担机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跨国流动导致全球投资组合的优势凸现,银行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导致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发生变迁,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侵蚀银行中介跨期风险分担机制,而金融市场横向风险分担机制无法有效分担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体系更易受到外部系统性冲击的影响.增加了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通过建立风险分担系数,使用88个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变迁对货币危机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变迁可以显著增加货币危机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的金融业正迈入后混业经营时代——混业基础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相结合。它与传统混业经营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宏观来看,在后混业经营时代,一国的金融体系中除了有兼营或专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四大传统业务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外,还出现了大量规模较小、技术领先的专业银行或专业金融、非金融  相似文献   

6.
美国和德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中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银行模式——两业始终融合在一起;一种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混业-分业-混业经营模式。本文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和混业经营制度为主线来阐述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历程。分业或混业经营制度是一种具体的金融制度,如同其他制度一样,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变化对制度主体的影响,分业或混业金融制度也会沿着“制度均衡一制度非均衡一制度均衡一……”这一路径变迁。下面将具体对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制度变迁及银行、混业经营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对这一制度变迁进行新制度经学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经历了由混业、分业再混业经营的历程.而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举措是在不舍弃混业经营的自由之下,要求银行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高风险的证券投资业务相分离或者严格限制其自营交易规模.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不断重复分业混业之路.金融分业抑或混业是由有次序的四大因素组成的体系所决定的.而其中的经济金融环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刚性的法律不适合一劳永逸地简单决定是分业或者混业,法律当且仅当规定选择金融经营方式的分析框架及其影响因素,而把具体的选择决定权交由独立的宏观调控部门.  相似文献   

8.
一、德国实行由始至终的全能银行制度的原因德国的银行从成立起,由始至终地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它们不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全能银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化进程中自然混业经营条件下的全能银行、20世纪30年代后严格分业经营条件  相似文献   

9.
耿楠 《经济视角》2010,(11):68-70
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完成了从传统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银行的转型。当前我国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相关问题特别是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需要进行新的思考。本文在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控股集团影响的基础上,得出后危机时代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契机,由此提出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今后业务发展和战略调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完成了从传统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银行的转型.当前我国金融业推行混业经营正处于关键时期,对于相关问题特别是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需要进行新的思考.本文在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控股集团影响的基础上,得出后危机时代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契机,由此提出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今后业务发展和战略调整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危机背景下,金融空间结构由于路径依赖而呈现的刚性开始松动,金融包容成为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增长、共赢的必需手段。它是金融排斥理念的拓展与深化,也是动态、多层次、复合维度理念,不仅包括微观供求主体的包容,也涵盖了区域层面的包容共生,即各区域经济、金融、社会的协调、城乡金融协调以及区际金融协调。影响金融包容的因素包括需求、供给与社会三个方面,其作用渠道与强度随国别、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深度包容比宽度包容更为重要,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金融普惠。包容的精髓在于充分信息下所有参与主体的机会均等、自主选择与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2.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金融全球化对任何国家都是利弊共存的,本文先就金融全球化的定义和特点作简要地阐述,然后通过对其他学者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一个国家是否能从金融全球化中受益,取决于国家具体环境和体制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体制,由于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所以,银行业重构就成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得出结论后,通过分析中国目前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参照韩国银行业重构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的重构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释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金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金融资源在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上的匹配程度,金融要素之间根据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形成相互分工协作,在促进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实现收入分配优化;(2)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银行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逐级递减的正向影响效应,大型商业银行市场融资份额占比过高将不利于优化收入分配;(3)在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所构建的TVP VAR模型,检验了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对商业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房地产价格、股票市场价格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具有正向冲击。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使经济系统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对影子银行规模变动的冲击响应具有时变性。由于信息传导需要时间,因此影子银行规模变动的溢出效应具有时滞性。因此,应规范与引导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发挥其配置金融资源功能的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兴起,未来的碳减排潜力巨大。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存在着交易价格过低、开发项目领域过窄等问题。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碳排放权的低价出售,可能会给我国带来风险。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短期内将经历低谷,但长期看前景依然乐观。因此,应加强碳交易方法学研究,尽快培养碳交易专门人才,加快相关中介咨询、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尤其要部署争取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不断蔓延开来。对中国来说,如何从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理论启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秩序重建、金融创新与监管、政府干预与市场原则、投资银行出现危机的原因、金融高杠杆、资产证券化的未来以及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等与金融危机相关的10个问题,是我们在理论上应该作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释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金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金融资源在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上的匹配程度,金融要素之间根据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形成相互分工协作,在促进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实现收入分配优化;(2)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银行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逐级递减的正向影响效应,大型商业银行市场融资份额占比过高将不利于优化收入分配;(3)在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新金融改革法案颁布以及世界各国正着手进行金融监管体系重塑的背景下,针对金融安全网信息机制的构建,本文运用信息空间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复杂性学科的相关内容,分析了信息空间理论与金融安全网之间的适用性,探讨了构建金融安全网宏观信息空间、中观信息空间和微观信息空间与金融安全网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防护能力之间的关系,阐述了金融安全网信息机制的有效性及其对预防和管理银行危机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伍琴 《经济地理》2004,24(2):182-186
从金融功能出发,分析了不同金融结构——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与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由于银行中介的风险内部化,且在信息处理上不能反映存款人的不同观点,使其不适合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产业融资;而金融市场有利于投资者通过资产组合分散风险,且能提供表达不同投资者不同意见的机制,使其更能支持技术创新。这一结论已为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所证实。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制度原因,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监测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FSIC)。基于此,本文研究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商业银行将如何调整影子银行业务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当金融压力上升时,相较于国有银行,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差异与两类银行对影子银行这一风险业务的调整有关。当金融压力上升时,国有银行会显著减少影子银行业务,而非国有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会减少。本文提出了国有银行的双重职能这一观点来解释实证研究的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