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的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外汇管理的一项主要职能。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不断扩大,2003年更是创下巨额顺差。为维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在进入市场购买外汇的过程中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使得国际收支的大额顺差影响到货币政策操作;  相似文献   

2.
当前,随着我国涉外经济交易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指导工作实践,已成为外汇管理部门转换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深入分析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利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3.
罗丹  王莉 《武汉金融》2007,(12):65-65
<正>随着国际收支形势变化而发生的外汇管理重心转移,对外汇检查的传统职能理念提出挑战。主要体现在:一、外汇政策立法缺位,外汇检查工作陷入两难当前外汇法规体系中存在立法缺陷,使检查工作常面临困难。一是外汇法规制定工作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对新型外汇交易行为的规定缺乏前瞻性和敏锐性,  相似文献   

4.
单强 《中国外汇》2013,(7):68-69
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理想境界是实现外汇管理目标与企业资金管理诉求的协调和统一。现阶段,外汇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服务经济发展。企业对外汇管理方面的诉求,一是减少审批环  相似文献   

5.
王迅 《中国金融》2007,(13):67-68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外汇管理政策也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外汇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外汇管理部门及时调整思路,转变方式,更好地履行职能。国家外汇管理局青岛市分局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探索履行外汇管理职能的新思路,一方面努力准确把握形势、全面领会并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意图,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实际,大力促进地方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外汇管理职能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经济金融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国际收支形势的显著变化,最大限度发挥外汇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关系着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本文从分析现行外汇管理职能设置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在职能整合方面的实践和得到的启示,提出了各类职能重新划分、各级机构各尽其责、着力强化银行管理的外汇管理职能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7.
外汇管理方式转变后外汇局需要研究和解决总量调节工具和市场化调节手段相对缺乏的问题。从外汇局职能出发,国际收支调节的重点应着放在跨境融资方面,跨境融资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国际收支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提出跨境融资总规模概念,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监管和国际收支调节工作,对于外汇管理乃至整个宏观金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我国涉外经济交易的不断发展,如何利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指导工作实践,已成为外汇管理部门转换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深入分析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利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9.
曹宏 《甘肃金融》2001,(10):9-11
外汇管理是中国在现有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国外金融危机侵袭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但是,加入WTO后,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政策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与外汇业务必须符合WTO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惯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利弊得失,主动调整外汇管理的制度、政策,及早制订应对策略,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个人外汇收支是国际收支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由于管理理念、监管法规及监测手段的落后,境内居民个人外汇流入大幅增加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调整思路、完善法规、改进手段是我们加强境内居民个人外汇流入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李清训 《中国金融》2000,(4):26-26,33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将加快我国的外汇监管模式与国际接轨 ,中国外汇管理不仅要更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而且要为维护金融秩序和国际贸易的公平和公正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外汇管理工作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利益方面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有利于外汇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 ;三是透明、清晰、稳定的管理政策及体制有利于外汇管理人员严格管理 ,依法行政。加入WTO ,我国对外贸易将有更快的发展 ,国际收支规模将不断扩大 ,给外汇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一是外汇管理既要支持和方便正常的国际贸易和…  相似文献   

12.
王志 《金融研究》1987,(12):67-68
三,国际收支管理 1.外汇准备政策。有两种不同主张:一种主张是以黄金为主,外汇为辅的外汇准备政策。认为外汇的优点是在国际上划拨灵便,外汇资金的存放款还可以产生利息收入。它的缺点是容易遭受外汇贬值的损失。一旦发生战争或政治纠纷,还会遭到敌对国家冻结的危险。而另一方面,世界黄金年产量不大,从长远看,将一部分外汇转换为黄金储备,是世界各国必须采取的一项货币政策。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拥有400吨黄金储备不应再增加。  相似文献   

13.
国家外汇管理局目前承担着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汇兑监管,以及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储备和对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的管理职责,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管理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变化,外汇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内容和任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汇管理需要适应市场开放的新形势,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这使外汇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黄培铭 《福建金融》2000,(12):23-25
一、必须充分认识外汇管理部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   (一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改善服务是当前外汇管理工作实现“说得清、管得住、服务好”的要求。一方面,外汇局是执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外汇管理职能的部门,必须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在维持国际收支秩序、人民币汇率稳定和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规模的同时,必须支持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支持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另一方面,外汇局是服务窗口,天天与银行、企业打交道,员工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外汇局自身的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和政…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外汇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与外汇管理工作井水不犯河水,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只能用于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及相关国际收支统计,功能单一,信息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实际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与外汇管理工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表现在:国际收支统计与外汇管理的总目标都是维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维护汇率稳定;外汇管理的内容与国际收支的统计分类是完全一致的,出口收汇、进口付汇、非贸易外汇、外商投资和外债管理均在国际收支统计中得以反映;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和外汇管理业务统计数据的基础信息来源都是企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汇》2007,(8):25-25
汇改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出台了多项外汇管理政策。这些政策在浙江省的实践表明,上述政策成效明显,有效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新政效果。《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对维护国际收支平  相似文献   

17.
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是外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外汇流动性风险,加强外汇监测,提高外汇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工作。从近年来工作反映的情况看,各外汇指定银行在日常的国际收支统计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规程。即使是一家商业银行的各支行的具体操作规程也不统一,且岗位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制约和控制管理职能。有的支行操作严谨、周密,有的支行则粗线条操作,仅以数据不错、不漏为目的,未真正达到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汇》2007,(8):24-24
国家外汇局出台的政策,不仅推动了我国外汇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而且,现阶段,外汇管理政策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就是"部分分局"外汇管理部门对外汇新政维护本地国际收支平衡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几大金融机构中,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是行使国家宏观调控四大职能之一——平衡国际收支,负责外汇收支管理工作,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的重要政府职能部门。其监管对象涉及全社会。在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发展的20多年历程中,外汇局的信息化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2007年1月21日,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对外汇局的信息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2007年外汇管理主要工作部署中强调,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积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监管,没有有效的手段,外汇管理就像“稻草人”,形同虚设。今年的重点是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和非法外汇交易实行严密监控,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效率,确保各项政策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0.
<正>一、目前外汇管理的政策现状为了扭转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长的局面,适应外汇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外汇管理改革,逐渐转变"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按照"均衡管理"的理念,对外汇管理政策进行了较大调整。在外汇流出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