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分析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出发,认为应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亲社会价值取向教育,发挥环境熏陶和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2.
林晶 《科技和产业》2023,23(20):44-51
基于CGSS2021数据,运用Ologit模型、OLS模型和因果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互动对居民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互动对居民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情景互动渠道产生,其次是内生互动。并且,情境互动对城市和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内生互动对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不显著。对现有关于居民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做出补充,并利用环境知识进行机制检验,分析城乡不同地区产生的影响程度。基于实证研究建议,充分发挥社会互动对环境治理的作用,注重城乡地区的差异性,并利用加强环境知识的宣传手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的伪善行为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种伪善行为是否会通过社会认知或学习而传染给员工,从而形成一种不道德行为的内部连锁现象?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尤其是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对这一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以长三角数十家企业中272对员工—同事配对样本的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完全中介企业伪善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道德认同显著调节企业伪善通过道德推脱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间接效应,表现为这一间接效应对于低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强,对于高道德认同的员工而言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所谓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这一类行为心理学家把其称为亲社会行为。它是一种个体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视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弘 《南方经济》2014,(6):93-98
对弱者表示同情、对不公正的事情表示愤慨,是人类显著的行为特征,行为经济学把这种行为称作“亲社会行为”。但从进化论角度看,这些带有利他主义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存在,却是一个有待解释的难题。通过计算机仿真,我们模拟了狩猎-采集社会原始人类合作劳动的随机演化过程。仿真结果显示,以同情心和正义感为主要表征的人类亲社会行为与合作行为可以实现共生演化。我们的研究表明,只有依靠“惩恶扬善”的双重机制,人类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合作秩序。在现代社会,这种机制就表现为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在维系社会秩序过程中不可缺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利他行为理论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动机论。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利他者的自身因素、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特征。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差序格局理论,采用层次回归的分析方法,对来自企业内部问卷调研的374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差序式领导对员工的亲上级非伦理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上下级关系在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亲上级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人情导向在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亲上级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互惠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互惠合作是“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得以形成和持续扩展的重要动力源。与此同时,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亲社会性,这种亲社会性表现在追求互惠、公平和正义,遵循规范和社会合理性,并具有强烈的移情效应。  相似文献   

9.
不道德亲组织行为不是一种为己的不道德行为,而是一种组织员工为了组织或其成员做出的不道德行为,为不道德行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只是涉足了其中很小的方面,仅发现领导、组织认同和回报信念对不道德亲组织行为存在影响。考虑到中国人际关系"差序格局"的特点和中国人的"三分法"思维模式,本文提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研究应进一步界定其定义、概念结构及性质。  相似文献   

10.
高原  韩芳 《科技和产业》2022,22(6):18-25
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只有农村居民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才能让农村居民产生更加积极的亲环境意愿和行为。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整合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亲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个人规范都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亲环境意愿产生正向的影响;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属对个人规范产生正向的影响;亲环境意愿对亲环境行为产生正向的影响。以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来提升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处理中的亲环境意愿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针对学界关于职场排斥对于员工行为反应的正反两方的不同指向,文章从探究职场排斥是否会对员工产生亲组织行为的角度入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职场排斥行为会促使排斥对象产生亲组织行为,但这种亲组织行为的实质是强制性公民行为;心理安全在职场排斥行为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在心理安全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该研究不仅丰富了职场排斥行为的理论体系,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基础,并对管理者如何关注受排斥员工提出了新的思考,为管理实践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完全理性、完全无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只是社会行为体理性特征在不同环境和阶段的表现类型,社会行为体的真实理性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的分布理性。社会行为体作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区分为宏观社会行为体与微观社会行为体两种主要类型,据此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宏观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微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分支。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假设、政治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难以对涉及跨国政治与经济活动的社会行为体的所有行为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以分布理性为条件,提出政治经济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理论分析框架,能够对国际政治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给出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以弥补现有理论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学者需要从理性、行为、行为体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拓展,把分布理性和政治经济人假设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3.
完全理性、完全无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只是社会行为体理性特征在不同环境和阶段的表现类型,社会行为体的真实理性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的分布理性。社会行为体作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区分为宏观社会行为体与微观社会行为体两种主要类型,据此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宏观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微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分支。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假设、政治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难以对涉及跨国政治与经济活动的社会行为体的所有行为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以分布理性为条件,提出政治经济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理论分析框架,能够对国际政治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给出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以弥补现有理论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学者需要从理性、行为、行为体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拓展,把分布理性和政治经济人假设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有关员工偏差行为的研究一般都认为此种行为源于消极意图,并且对组织有害。实际上,员工的偏差行为也有可能是受积极意图驱动并且对组织有益的,亲社会性违规行为即是此类行为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亲社会性违规行为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亲社会性违规的概念界定和结构测量,总结了亲社会性违规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并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曹晶 《理论观察》2009,(1):25-27
资本逻辑不仅作为资本扩张增殖的经济规则,为现代性的建构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逐渐演化为现代社会具有高度同一性的社会机制,在社会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资本逻辑对人内心世界的影响表现为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理性化,它成为现代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者。资本逻辑是理解现代性的重要概念,对资本逻辑概念的分析构成现代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周业安 《南方经济》2018,37(2):1-11
文章首先把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划分四个阶段,并分别阐述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理论贡献。其次,文章认为,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可以归结到两个方面:一是有限理性;二是社会偏好。有限理性有可能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说,而社会偏好理论则通过引入人的社会性,一改新古典经济学完全忽略人的社会性的做法,从而将经济学引入一个崭新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讲,行为经济学在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7.
"人际内疚"是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的有效动机发生作用的,可以促使助人行为的产生,在社会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主要从"违规行为模型下的内疚"是衡量肇事者是否悔过的尺度、"虚假的违规行为模型下的内疚"是衡量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的尺度和"无辜的旁观者模型下的内疚"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三个方面对"人际内疚理论"在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中的价值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已成为研究转型期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重要研究视角。企业社会资本的各种因素对企业多元化战略行为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下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通过文献梳理,探讨了转型经济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资本的四个维度对跨区域市场进入模式的资源承诺和控制程度的影响,建立了社会资本与市场进入模式影响关系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命题,最后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晓华  彭彤 《黑河学刊》2013,(11):32-34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人性的出发点,也是最基本、最自然的社会化元素。千百年来,它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人伦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孝在儒家文化中表现为养亲、敬亲、悦亲、谏亲,孝始于事亲、父慈子孝。现代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常回家看看"赋予孝文化以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互惠、信任与治理效率——基于比较制度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契约理论基本上都是以自利偏好为基础,然而大量实验研究和经验证据都表明,一部分人具有社会偏好,这部分人在经济交往中,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物质收益,同时还关心他人的收益状况或行为动机,这一点对于人们的市场竞争、组织合作和契约治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使用比较制度实验的研究方法考察互惠、信任等社会偏好及其作用机制对几种典型治理结构治理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与社会偏好互补的治理结构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而将社会偏好挤出的治理结构却会降低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