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岚兰  沈玉芳  柏程豫 《经济论坛》2004,(21):154-155,15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出现集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教育体制进一步改制的激励下,形成了大学城建设的热潮。对于我国而言,大学城还属于新生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比较大。徐志伟、蒋朝晖等不少国内学者已经对大学城问题进行了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是从大学城与高等教育、城市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等的较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本文则侧重于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现代大学城的发展特点和选址原则,对大学城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高教园区即大学城的建设正成为沿海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城市发展的新事物,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有必要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对高等教育发展及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明确大学城运作的必要条件,以指导当前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蠡湖对岸的“大学城”的规划与建设,对无锡的发展而言,是一件大好事,它不仅使无锡高等教育硬件的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地方高等教育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得到完善,使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个总占地达到11000亩的大学城的规划与建设,对无锡的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性的意义。无锡多年来高等学校数量偏少,档次不高,高等教育优势不明显,与无锡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地位、规模很不相称。在历次“城市综合实力”考察中,在校大学生数与总人口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城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卫东 《经济师》2005,(6):258-25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大学城的兴建便应运而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扩大了高等教育的供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城对文化的融合、凝聚和催生起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大学城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大学城区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肖玲 《经济地理》2002,22(3):274-276
区位研究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大学城的区位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在分析了各类大学城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大学城市局的一般区位因素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聚集,文化、规划、自然环境运作体制等六种。  相似文献   

6.
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是新世纪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依照全新的教育理念规划,广州大学城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一次重大机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城市新区,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人才库,是我省实施可持结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大学城作为城区发展新优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内而外的城市更新的关键路径,也是助推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福州地区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城的战略意义出发,结合福州大学城特殊场域的发展属性,明晰福州地区建设国家一流大学城的内涵定位。提出了以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治理效力的“三力叠加”,和软硬环境、区域能级“双能加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城建设路径。对高质量发展打造“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福州地区大学城产城融合新模式,培育“创新发展、产教协同”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城的公寓建设模式决定着大学城的公寓管理模式。在对国内大学城公寓管理模式的研究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寓管理的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进行分析,结合山西大学城公寓服务的现实条件,提出国内大学城公寓管理的优化模式,即在"高校管理、企业服务"模式下形成一个综合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学城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寻求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短短的几年内它已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并且逐渐盛行。本文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论述了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作用,并给出了南京大学城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东经济》2005,(12):54-55
广州大学城是新世纪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交流的中心。依照全新的教育理论规划,广州大学城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一次重大机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的城市新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城空间营造——武汉大学城概念规划的几点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研究与分析,探讨武汉大学城建设的理想模式,结合武汉大学城的区位及地理环境等优势,提出融合共享交流的发展主题。认为大学城的建设应注重生态,崇尚自然。  相似文献   

12.
《经济导刊》2013,(Z4):75-80
大学城建设狂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掀起了大学城建设热潮。"大学城"最初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特指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美国的波士顿、日本的筑波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关于大学城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同时大学城兴起的同时所带来的周边产业的不断集聚现象也有不少人正在研究单,但一直都缺少实证分析。因此本文以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最小二乘法和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利用预期模型对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经济集聚效应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基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城科技园区的经济集聚效应并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4.
程夏冰  曾勇  仇金龙 《时代经贸》2013,(20):164-165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关于大学城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同时大学城兴起的同时所带来的周边产业的不断集聚现象也有不少人正在研究单,但一直都缺少实证分析。因此本文以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最小二乘法和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利用预期模型对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经济集聚效应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基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城科技园区的经济集聚效应并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5.
大学城建设对对丽江城市发展有四方面意义:大学城建设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丽江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学城建设能够增加丽江市的人文和文化内涵,使旅游名城更加充满文化魅力,提高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提高丽江市民文明素养,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升华城市形象;大学城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并优化丽江城市布局,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樊凡 《经济论坛》2009,(13):38-39
随着近两年大学大规模扩招,一座又一座大学城建设起来。这些位于城市远郊的大学城交通往往不是很便利。上万名大学生汇聚而成的购买力被束缚在远郊,虽然不能影响到整个经济环境,但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现象。本文就将从消费者和生产者决策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购物在大学城地发展空间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探索其中的机会和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地力资本理论分析了“大学城”的产业属性和发展模式,讨论了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理论误区,简要分析了地力资本的价值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城”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了规划、模式与发展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文章既肯定了“大学城”建设缓解高校用地紧张、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与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促进大学产业集群的发展,推进教育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合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大学城”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防止商品价格体系的混乱、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城贷款的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城迅猛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大学城开发建设的资金状况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城建设贷款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糸列防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大学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尊重大学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大学城建设的必然要求;内部校际联动、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区域互动发展是大学城建设的应然追求;运行机制创新是大学城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成超  黄民生 《经济地理》2006,26(3):482-486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大学城发展日渐成熟,其空间布局也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大学城不同的空间模式。在分析我国大学城的概况以及空间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大学城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城市的规模及城市地域形态、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发展战略、政府和政策的引导、大学城的形成基础、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旅游资源的分布等八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下一步我国大学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